查看: 544|回复: 0

大学校园应该对公众开放到什么程度?专家:因校制宜 不能“一刀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 13:25:31|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
近日,教育部公布《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29号(教育事业类428号)提案答复的函》。答复指出,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指导高校完善管理制度,在不影响学校正常秩序和师生学习生活的前提下,使校园开放和内部管理达到平衡。
高校对公众开放,一直是社会热议话题。此前,北大一名教师“跨栏”进出学校并呼吁改变门禁制度,更是引发广泛讨论。
记者注意到,去年7月教育部发布通知,鼓励高等学校、高科技企业、制造企业等向社会开放参观,主动服务全民学习。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也发文,明确向社会开放校园,社会人员可通过预约、登记入校或刷身份证进入校园。北京大学也表示,正有序推进开放,在平衡校园秩序的同时,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从2024年寒假起,将进一步优化进出通道。
“大学自产生以来,其特性就是开放的,一些大学不愿意开放,不利于周边社会的发展,也不利于大学拓展自身的影响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不能因为担心有治安隐患,就封闭校园。大学应有开放的气度,有教化的功能。
大学校园应向公众开放到何种程度?是否“不设限”开放?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对封面新闻记者表示,要因校制宜,在听取全校师生、社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向社会开放的方案。有效平衡开放与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才是最好的开放。
校园大门
是否应该对公众“封闭”?
1月1日,“行在清华”微信公众号发布《清华大学扩大校园开放及优化校门管理公告》。公告显示,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满足公众参观需求,经学校研究决定,1月1日起进一步扩大校园开放规模,加强文化资源共享,优化校门通行管理,提升校园参观体验。


“行在清华”微信公众号发布《清华大学扩大校园开放及优化校门管理公告》。截图
公告同时表示,在保证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前提下,基于校园承载能力上限,有序推进校园开放。周末、节假日,公众校园参观可预约数量由每日8000人增至1.2万人以上,探索工作日校园开放,逐步实现校园常态化开放状态。
“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大学本身的功能决定其需要向社会公众打开大门,促进交流。”储朝晖表示,从实践看,大学需要担当社会责任,自身和社会交流越多,开放的需求也会越高。
储朝晖认为,一些高校的门禁管理反映的是办学理念深层次问题,大学教育和社会生活存在隔离,需要打破这个“隐形的墙”,特别在学生科研和就业中,大学需要跟社会企业进行产教融合。大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开放的,如果是把大学封闭了,很难实现它的使命。“校园的大门,实际上也是办学理念和精神的门。现代大学制度中,最关键的就是要面向社会,和社会有更多交往。”
北大清华师生畅行互通
开放价值能否最大限度发挥?
1月1日,清华大学发布《关于我校师生员工畅行北京大学校园的通知》。通知显示,近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经协商达成一致,当日起,两校师生实现畅行互通。
“北大、清华的学生不需预约,实行‘畅行互通’,意味着两校师生可共享校园资源。这是大学打破围墙,向社会开放的重要一步。”熊丙奇表示,这一做法可大力推广,更多高校可以建立这种“畅行互通”机制,让师生能共享高校教育资源。


清华大学。资料图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张琪(化名)向封面新闻记者表示,两校校园互通象征着国内顶尖学府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包括图书馆、学术讲座等,提升了两校的教学和研究水平。“校园开放不仅促进了文化和知识的交流,还为社会人士提供了一个了解高等教育的窗口,带来了不同的视角和经验,这对学生和教职工都有极大益处。”
但记者也注意到,对于北大、清华畅行互通,网络上也有不少质疑之声,网友“飞雪”认为,“大学开放的对象应该是社会公众,不应局限某一所高校,更不能有‘门当户对’。如果仅两校互通,开放价值有限,容易形成‘孤岛效应’,期待更大力度向社会开放。”
高校大门开放
是否应该“不设限”?
大学如何向社会开放,争议由来已久。记者注意到,一些网友希望破除大学“围墙”,校外人员可不受限制自由进入大学校园。但同时也有一些反对“不设限”的声音,认为将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增加学校安全管理压力。
高校的大门该如何开放?开放到什么程度?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高校开放应当是社会共识,但开与不开都不应走极端。如何开放,首先应由在校师生共同作出决策,同时听取周边居民意见,还要综合考虑学校资源供给能力、占地面积、知名度等多方面因素。
“不论是‘预约进校’,还是‘刷身份证进校’,都是‘设限开放’。不设任何限制条件,任何人不带任何证件都可进入大学校园,就是最好的校园开放吗?”熊丙奇认为,从现实看,大学不设限的开放会影响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增加学校安全管理压力,并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大学向社会开放要因校制宜,在听取师生、社区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向社会开放的方案。有效平衡开放与维护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才是最好的开放。


游客在清华大学校内标志性建筑二校门前拍照。新华社发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二学生黄敏(化名)对校园全面开放持有担忧。“去年上半年,出现游客在校内设施乱涂乱画、同学们的电动车和电脑丢失、不明身份男子进入女生宿舍等问题,给学生造成比较大的困扰。大量校外人士涌入,也造成食堂、教室等资源受到挤压,校内秩序和环境被影响。”她认为,北大虽然有景观,但毕竟是教学和科研单位,不能像景点一样完全满足社会需求。
熊丙奇表示,北大、清华受学生、家长追捧,如果不设限制地向社会开放,必定时常游客如织。大学怎么开放,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向所有大学提出“一刀切”的开放要求和程度。北大、清华在寒暑假、旅游旺季的开放政策,与平时、旅游淡季的开放政策也应不同。
社会公众
应该如何共享校园资源?
社会人员如何共享校园资源?记者注意到,2017年3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曾发布《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要求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公立大学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财政,其公共资源属性和社会服务职责不容忽视。更何况开放包容、文化交流本就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在社会倡导开放普惠、公众呼唤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当下,更应允许公众走进大学校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赵奇(化名)说。


北京大学。资料图
她同时表示,大学也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符号。引导和处理好校内师生与校外游客之间的关系,而非将游客拒之门外,更能体现大学的社会责任和文化魅力。比如,规定参观时间、限制客流量、建立黑名单制度、加强安保力量、组织志愿导览讲解服务等。
“在政府部门支持下,建立第三方公共资源开放平台,整合社区里的大中小学体育馆、图书馆、科技馆等资源,向社区居民、校外人员开放。”熊丙奇还表示,可以招募在校学生、校园人员担任志愿者,提供管理场馆、维护秩序的志愿服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05A056G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