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育儿交流
›
育儿论坛
›
帖子
@所有织里人,这份国庆假期安全提
节前这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治安与共富
师傅,不好了!“二师兄”掉在高速
[ 电脑维修 ]
这个时间点吃零食,竟有利于控血糖?!后
[ 房产资讯 ]
要求不要彩礼、不靠父母买房后,于东来再
[ 理财 ]
俄乌升温,离“核”越来越近,全球资金避
[ 理财 ]
美股上涨的核心逻辑:市场赌特朗普不会让
[ 理财 ]
晨鸣纸业65个银行账户被冻结,18亿元债务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查看:
222
|
回复:
0
警惕!7 成城市孩子患上这个“怪病”, 危害居然那么大…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在线
积分
311460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4-3 06:45:38
|
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我们的小时候,童年记忆是外婆家门前的池塘、夏天的蝉鸣、秋天的落叶,还有和小伙伴在郊外抓小蝌蚪、追蝴蝶、看蚂蚁搬家……
而如今,我们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戴着口罩露出的眼睛,只见过钢筋水泥的楼房森林,川流不息的车流,笼罩整个城市的雾霾……
大自然,离他们那么遥远,显得那么陌生,带来的隐患多多。
作者:立正妈妈,蓝橡树专栏作者。国家人社部高级儿童情商指导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儿童阅读推广人。
「大自然缺失症」
10年前,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Richard Louv)在作品《林间最后一个孩子》中第一次描述了“大自然缺失症”——一种非医学诊断的电子产品沉迷病。
一些孩子整日呆在室内,盯着电脑、电视、手机屏幕,很少到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的山野活动;
他们精通电脑游戏中如何格斗翻墙,现实中却连爬个楼梯都气喘吁吁;
他们耳听世界各地的流行音乐,却从未留心过小鸟清脆的歌声、风儿穿过丛林的声音;
他们关注着娱乐明星的吃喝拉撒睡、情感八卦,却对身边的花开花落、蝶飞虫鸣漠然不知……
孩子天生亲近自然,如今却被高科技带来的先进生活,剥夺了零距离接触自然的体验和感受。
他们看不见植物在冬天蛰伏蓄势,待来年春天再绽放,看不见动物与自然斡旋的智慧。无法走近自然,看看普天之下如此广阔新奇的大千世界,所以会肤浅地认为,空调房内,吹着凉风,连着WiFi,抱着Ipad,打着游戏,才是世界上最好玩的地方。
“自然缺失症”并不是一种需要治疗吃药的病症,却是一种危害身心的社会现象。
指现代城市里的孩子户外活动少,被剥夺了零距离接触自然的体验和感受,而导致的一系列身心问题。
可能大家会觉得啼笑皆非,听说过缺钱,缺觉,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会缺“自然”。但科学家们却严肃地指出,“缺自然”的孩子长大以后可能隐患多多。
变胖,缺钙,可能是太阳晒少了
——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的科学家指出,太阳光线能合成更多维生素D;光照不足时,细胞就会囤积更多脂肪。
过敏,易生病,可能是泥巴沙子玩少了
——流行病学家格雷厄姆·卢克提出,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太过干净”,没有机会接触户外的某些微生物,免疫系统发育就容易出现问题。
孤独、抑郁、易怒,可能是在大自然跑得少了
——埃塞克斯大学的研究显示,常在大自然中漫步,71%的参与者能减少抑郁风险。
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患有自然缺失症的孩子感知力、创造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弱,容易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抑郁、暴躁等特点。
谁从孩子身边夺走了自然?
不是孩子主动远离大自然,但造成现代孩子疏离大自然的三大原因,每一个都不容忽视:
1. 城市中可接触的自然空间越来越小
急剧膨胀的都市,宛如一头长驱直入的怪兽,吞噬着原本美好的自然景物。
钢筋水泥常见,青山绿水难得。孩子们看到的绿色,都是人工绿。
人们以一种工业化的方式对待自然。城市并非没有绿化,只是这些绿都是有限空间里零星的人工草坪、稀疏的绿化带、人行道上勉强从水泥板中挣扎生长的绿化树。
偶尔周末父母带着去公园玩,人头攘攘的草坪、湖边,连扎个帐篷都像格子间般,密密麻麻。想要肆意奔跑放个风筝,稍不注意就跟隔壁孩子的风筝纠缠在一起了。
城市里,自然空间是一件奢侈品。
都市的乌烟瘴气和行色匆匆的人们,被困在屋檐下只懂得捧着Ipad去看世界的“塑料孩子”,都是城市现代化带来的不良现象。
2. 家长过于谨慎,阻拦了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
台湾女作家三毛曾经写过一篇《塑料儿童》的文章,书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当三毛带着侄女们去郊外散步时,面对一篇风中摇曳的狗尾巴草林,白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她兴奋地奔进草丛中去采狗尾巴草,但孩子们却说父母交代过草深有蛇,不能接近。所以,只敢远远站在路边大喊:“姑姑,我也想要,帮我多采几根。”
三毛说,自己小的时候不怕草,不怕蛇,怕的是行驶在柏油路,因为柏油路上飞驰而过的小汽车是如此陌生而带有杀伤力。而如今都市的孩子,出入坐着小汽车,脚底踩着柏油路,却连农村里最寻常的草丛都害怕。
她在书中称呼这些孩子是
“塑料儿童”:“城里长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来,是已经失去了大自然天赋给人的灵性。”
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这些从小浸泡在空调和暖气中成长的孩子,体会不到四季更迭的变化。下楼下小区玩儿,捡个树叶父母嫌脏,爬个树干被喊“危险”,靠近水边立刻被扯回来,基本丧失了随意的、不受限制的、自发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都市的孩子如同精致的瓷娃娃,家长总担心一碰就碎。所以,
少了放养的随性,多了精养的禁锢。
比起亲近大自然,家长更愿意孩子写多两套练习卷;比起在草坪上疯跑,家长更倾向于请个体能老师专门锻炼跑步、跳绳、打篮球;比起亲自趴下观察小昆虫,近距离接触下小动物,家长更热衷于寻找各种生物纪录片让孩子“增加认知”。
嘴上说着“大自然”是必需品,却又如此被轻视地置至末端。一双没有欣赏过自然的眼睛,如何构筑丰富的心灵?
3. 电子产品盛行,替代了本该丰富的童年
比起外面偌大的世界,如今的孩子更沉迷于一方小屏幕中。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本该是孩子天然的玩伴。但如今,他们与自然的联结已经越来越脆弱,对于大自然的印象,更多是来自书本和影像资料,而真实的接触却是少之又少。
过度的声光影刺激,沉浸在网络和电子产品构建的虚拟世界,不仅干扰他们大脑对真实生活的感知,更让他们的童年体验变得单薄而乏味,这种情感的荒芜比身体的病症更可怕。
中国台湾的环保专家李伟文曾发出疾呼:
“如果孩子们从没有被自然感动过,长大后会如何看待其他生命?
如果孩子们从未有接近土地的体验,长大后会如何对待我们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没根的孩子长大,开始主导未来,我们又会走向何处?”
明明我们生的是有血有肉的孩子,最后却可能养成了冰冷冷的机器人。
拯救自然缺失症的办法:
走出家门,回归自然
孩子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阳光和空气,是世界上任何一种生物健康成长的必需品,孩子也不例外。太阳底下,在辽阔的青山绿水中,自由地奔跑,是童年里无可替代的体验和愉悦。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城市中,也能认识自然,感受自然,开启人生中自然启蒙的第一课呢?
1、种下一棵专属植物
最真实最直接的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从自家阳台就可以做起。让孩子亲身体会种下一棵专属的植物,埋下种子,看着它慢慢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体会一个小生命的生长,怒放和衰败。
让种植成为生命的一门“活”教材、“活”的教育。
这不仅可以让孩子体验到亲自动手种植的乐趣,探索植物生长的奥秘,感受植物开花结果的喜悦,更重要是能体会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切身感受养育所带来的苦与乐。
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说过,“那些感受过大地之美的人,能从中获得生命的力量,直至一生。”
关注生命,理解生命,才更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2、观察身边的一花一草
亲近自然,是让孩子的感觉与大自然连通。看得见草木的枯荣,意识得到生命的节律,一同感受那份鲜活与滋养,静谧与欢乐。
不一定要走进森林草坪、山川湖海才叫投身大自然,抓住身边的一花一草,一鸟一虫,同样可以在一株植物开花的瞬间,一只毛毛虫蜕变的历程中,用视觉、味觉、触觉去真实体验大自然的奥妙。
让孩子多走出空调房和温室吧!
哪怕下楼去小区花园里溜达,也可以陪孩子一起蹲下来看看大树底下蚂蚁搬家,捡捡五彩斑斓的树叶,听听风儿吹动树叶摇曳的声响,在雨天时尽情感受雨水拍打在身上,欣赏下雨珠落地开花的美妙,脱下鞋子,赤足奔跑在沾满露珠的草地上……
自然就在身边,如此寻常,却常见到我们从不曾认真观察过。
拥抱大自然并不难,难的是我们有意识打开心房去感受。
3、走出去,亲近大自然
周末、假期,少安排点课业,多安排点户外活动。
补课刷题看似孜孜不倦的知识灌输,其实远不如自然教育对孩子感官和知觉。
儿童早期教育鼻祖卡尔威特曾说过:
“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还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0到6岁是儿童脑突触形成的关键时期,13岁以后,脑突触虽有成长,但速度就相当缓慢了。脑突触就好象藤蔓一样,外界信息刺激的越多就成长得越快,孩子的智力、记忆力、感受力都会发展得更好。
而大自然是调动孩子感官体验最好的老师,以不同的方式刺激他们的五感,打开脑细胞,建立起庞大的信息链接。
有空多带孩子到户外,爬山、露营、溯溪、赶海,在与大自然近距离接触,让茂密的树林、潺潺的流水、婉转的鸟鸣、广阔的山川湖海,带给孩子们无限的乐趣和遐想。
大自然拥有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在奇妙的自然世界中,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各种自然现象与科学规律,都能够让孩子增长见闻,获得终身受用的生存技能和价值观。
愿我们的下一代,不要成为“林间最后的小孩”。
童年里,都能多一些花草树木的亲密接触,少一些钢筋水泥的空间束缚,多一些绿色和芬芳的泥土气息,少一些声光影音的发声玩具。
愿每个孩子,都有跟自然相关的美好童年记忆。TA的好奇心,是对这个世界最初的爱。
来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402A03D6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post_newrep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击附件文件名添加到帖子内容中
描述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所有织里人,这份国庆假期安全
名单公布!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
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
《焦点访谈》关注湖州!
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
织里镇家园志愿广场本周活动预告
防诈骗小课堂,提高警惕!
7天1检!常态化核酸检测提醒!
友情链接
浙沪导航
网站目录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