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5|回复: 0

孩子身上有这3个迹象,暗示你真的管得太宽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3 10:57:58|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钱志亮

来源|钱志亮工作室

ID|qzlgzs



《被讨厌的勇气》里有这样一段话: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哪怕是紧密的亲子关系,也要有意识地去分离课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总是忍不住干涉甚至担负起属于孩子的责任;


孩子身上的问题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而父母本身,也在养育中活得十分辛苦。


我们经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孩子不省心,家里每天鸡飞狗跳,四个大人照顾孩子一个人,都忙得团团转。


其实,不是孩子不省心,是我们不放心。


在这种“不放心”的心理作用之下,不自觉地苦了自己,也残忍地剥夺了孩子对生活的掌控感。


如果孩子身上有这3个迹象,暗示你真的管得太宽了。




01

学习生活过于依赖大人的监督



大人管得太多,孩子最明显的表现就是:


只要你不在,孩子就“不乖”。


打个比方,你平常按时下班回家督促孩子做功课,孩子马马虎虎能准时完成。


但是只要你今天加个班,回家晚了,那在你加班这段时间里,孩子是绝不会自觉地坐在书桌前看书。


再比如,你平时对孩子玩手机的时间管得很严,可是如果家里今天特别忙,你无暇顾及孩子在做什么时;


他就会躲在角落里偷偷地玩游戏,尽量不引起你的注意。


这些被过度管控的孩子,反而渐渐失去了自我管理能力。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托马斯·戈登博士在《P.E.T.父母效能训练》写道:


毎一次父母通过用权力或权威,去强迫孩子做事,


他们就剥夺了孩子学习自律、为自我负责的机会。


他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17岁的少年,父母对他的要求非常严格,少年在这种环境之下,变得特别依赖父母的督促:


“每当我父母不在身边时,我发现我不可能让自己离开电视前面的椅子。


我已经习惯了他们逼我去做功课,当他们不在家时,我自己内心找不到任何力量,能够让我去做功课。”


没有了父母的他律,孩子也失去了自律。


原本,孩子可以自己按照规定,做好某件事,并产生自我实现的满足感;


但是大人的“管”,孩子感受到是有压力的逼迫感,他们无法从中获得任何成就感。


孩子在过多的管控之中,主观就变成了被动。


最后,孩子非常依赖你对他生活的干预,不得不听命于你,他根本没有机会发展出自发的、负责任的行为。


而孩子的那些被大人抑制的欲望,只是短暂地被藏起来了,一旦没有了外界的限制,很容易渐渐失控。





身边有位朋友,小时候家庭条件挺好,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消费管得很严,很少给她零花钱。


每天放学,看到同学们在小摊上买零食、玩具,她都羡慕不已。


长大后,独立了,她就开始报复性地寻求物质满足。


经常买很多的衣服、鞋子,多到穿不完都堆积在柜子里,这就是一种对童年的报复性补偿


这种现象其实就源于父母管得太多,遗憾的是,孩子最终并没有建立起对消费的理性认识。


也就是说,管孩子管得太严,很可能只管用那么一阵,没了你的监督,又恢复原样。


02

动手能力很差,内心脆弱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一书中写道,培养孩子的能力,分为下面这四步:



第一步,我们为你做这件事。

第二步,我们和你一起做。

第三步,我们看着你做。

第四步,你独立完成。



但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并没有及时从第一步推进到第二步,导致孩子没有锻炼出生活的种种能力。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初中老师,发现回收的早餐盒里的鸡蛋学生根本没怎么吃,只有少数的孩子剥鸡蛋吃了。



他把鸡蛋发还给学生后发现,很多孩子甚至根本不会剥鸡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剥鸡蛋对孩子而言并不简单。



当孩子第一次剥鸡蛋,往往都会将鸡蛋剥的坑坑洼洼,鸡蛋上面甚至还残留着不少破碎的蛋壳。



这时候,大人看不下了:“你别搞了,我来给你剥。”



于是,第一次剥鸡蛋失败。



第二次可能又是同样的情况。



之后,你就会发现孩子开始等着大人给他们剥好再吃,“剥不好鸡蛋这件事”的认知就这样被孩子接受了。



父母过度养育,最有可能导致孩子啥也不会。






不少家长都有个认识误区,总觉得小时候多替孩子做一点,孩子长大自然就会自己做了。



然而事实是,孩子不可能在18岁那天,奇迹般地获得了所有的生活技能。



生活的能力是需要锻炼的。


特别是家有男孩,如果总是被爸爸妈妈手把手地牵着过日子,他不仅无法独立,也无法培养起责任感。



而一个缺乏生活能力的孩子,他的内心也会越来越脆弱。



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有一个很简单也很容易被忽略的方法,那就是:



让孩子尝试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这样,他才能形成对自身能力的信心,当他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也没那么容易崩溃。



所以,不要为孩子做他可以尝试去做的事,这样孩子才能脱离我们,成长为独立的成人。



孩子总有一天会离家,在这之前,他需要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



03

经常对抗父母



有句话说:“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


父母过度的“管”,也容易引来孩子的对抗行为。


对抗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有的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管教压力过大,


他们未必会用言语来直接表达不满,而是选择用一种不易被察觉的行为来对抗家长,比如拖拉磨蹭。


这是一种对父母的隐形攻击。


表面上看,拖拉的孩子,绝对不敢违背强势父母的要求,不哭闹,不顶嘴。


但是行为上却屡屡犯错,没有任何改变。


具体表现为:你越着急,我就越慢,我看你能怎样。


他们用这种行为对父母表示抗议。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性格急躁的父母,反而有一个慢腾腾的孩子的原因之一。


还有的孩子选择对抗父母的方式,是更为激烈的叛逆。


常见反应是正面反击,顶嘴、哭闹、扔东西,甚至是暴力、离家出走等过激行为。





《百家讲坛》赵玉平老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初三的男孩,走出房间喝水,正在拖地的妈妈顺嘴问了一句:“儿子,作业写完了吗?”


孩子一听,暴跳如雷:“问问问,问什么问,一天到晚就知道问!再问我不写了,你少管我!”


一瞬间,妈妈特别委屈。


第二天,赵玉平找这个男孩谈心,才发现,妈妈每天都会催着孩子学习,甚至一天问好几遍。


关于作业写完了没有这个问题,如果孩子答:写完了。


妈妈会说:“写完了就坐在沙发上发呆?你不会再去刷几道练习题,背几个单词?每次都是我推一下你动一下,你是为我学呢?”


如果回答“没写完”,妈妈还是会说:“没写完就赶紧去写啊,就这破学习态度,你对得起谁啊?”


每个孩子,都希望挣脱家长的控制和束缚,非常渴望自由,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如果父母总是孩子要怎么做,孩子就得怎么做,他的内心就充满压迫感和抵触心理。


就会像上面那个男孩一样,开始用激烈的行动反抗。


很多父母常常抱怨:为什么管孩子越多,他没有改变,我反而越来越累。



因为孩子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如何对抗父母上了。



在父母时时刻刻监控之下,孩子会强烈地感觉到你不爱他,越是会想方设法地挣脱你的管束控制。


孩子变得难以管教的原因,是他们不信任大人,不愿意接受成人的控制。


当你心平气和、果断坚决地表达看法和态度时,适当给孩子赋权,让他自我感觉良好,孩子更可能会听你的。


管得太多、太严总是会引来更多的矛盾。


耐心、理解和尊重才应该是亲子之间的沟通基调。


孩子的成长之路,既要管也要放手。


一边帮他建立规则,明确界限;
一边也要给他空间,野蛮成长。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把握好管束的度。




本文转载于钱志亮工作室(ID: qzlzgs),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教学名师,专注于特殊教育、家庭教育、幼儿教育领域。著有《入学早知道》《科学的早期教育》《急用先学的140个汉字》等。
二条向内书写【出题】


写一写你和一首歌的故事。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26A0A35Y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