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育儿交流
›
育儿论坛
›
帖子
@所有织里人,这份国庆假期安全提
节前这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治安与共富
师傅,不好了!“二师兄”掉在高速
[ 学习教育 ]
看完《小巷人家》才发现:不轻易被欺负的
[ 理财 ]
长命之风席卷中国!日企Bioagen表态进博
[ 理财 ]
本年油价团体下跌,未来需求不足或迎更大
[ 理财 ]
【财说明白】为什么酒店钟点房是3、4小时
[ 房产资讯 ]
京沪取消普宅和非普宅标准,如何划分?专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查看:
277
|
回复:
0
别再用“他还是个孩子”为校园欺凌开脱,背后的心理密码没这么简单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在线
积分
311415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4-9 11:53:41
|
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编者按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其属性由校园事故转化为社会问题,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
遏制校园欺凌事件无疑需要多部门、多环节的努力。不过,有一个问题可能是校园欺凌中“隐秘的角落”,这就是人的“攻击本能”。一些人会用“他还是个孩子”等言语为欺凌者开脱,但他们忽略的一点是:攻击本能是人的天性。
攻击本能如何影响着欺凌者和被欺凌者?我们又应该如何利用这种本能来防止欺凌事件的发生?今天,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王葵副研究员带大家了解攻击本能,希望给治理校园欺凌事件提供新的见解。
一条鱼告诉我们,攻击有可能是天性
在心理学上,攻击被定义为以因其他人身体或者心里痛苦为目的的故意行为。
攻击不仅常见于人类,动物中也很常见:如果把一群公鸡关在一起,它们会相互啄对方的“大红冠子花外衣”,试图让对方伤痕累累。
攻击行为到底是天生的,还是通过后天习得的,这是一个谜。诺贝尔奖得主Konrad Lorenz在丽鲷鱼中展开了相关研究。
丽鲷鱼是一种攻击性很强的热带鱼,
在自然环境中,雄性丽鲷鱼会攻击同种雄性丽鲷鱼,并不会攻击异种雄性丽鲷鱼和同种雌性丽鲷鱼。
攻击目的用达尔文的同性竞争理论也很好理解:为了获得更多的异性资源,个体去攻击同性。主动攻击在同一个环境的同种雄性丽鲷鱼,这个对于个体基因的传递和产生更多中子代数量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实验室的水箱中出现一只雄性丽鲷鱼去攻击其它雄性丽鲷鱼的行为很正常。
然而,如果把同种雄性丽鲷鱼移除,这只雄性丽鲷鱼是不是就会收起自己的攻击性,和异种雄性丽鲷鱼和同种雌性丽鲷鱼平和地过日子呢?
在实验中,Lorenz把同种雄性丽鲷鱼从水箱中取走,结果这只雄性丽鲷鱼开始去攻击异种雄性丽鲷鱼。这听上去似乎有点无事生非了!因为异种雄性丽鲷鱼并不会与其竞争异性资源。Lorenz接着把异种雄性丽鲷鱼也从水箱中取走,结果发现这只雄性丽鲷鱼的攻击并没有停下来,它开始攻击并杀害同种雌性丽鲷鱼。
我们可以发现两点:首先,攻击很可能是那只雄性丽鲷鱼的天性,它就是停不下来;其次,当进行攻击时,它攻击的对象是有选择性的,无论这种选择是在意识还是无意识水平上进行的(让我们先假定一条鱼也有意识)。
还有学者在类似的实验中发现,如果把猫独立饲养,避免它看到其它猫捕食老鼠的情境。等这些猫长大以后看到老鼠,它不仅会去追老鼠,而且其进攻的动作和姿势都和其它猫没有差别。
学者们认为,
攻击行为在脊椎动物中普遍存在,因为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攻击本身具有使物种存活的价值。
人类也是脊椎动物,人类也会攻击,从人类中就能很好地够解读上面这句话的意思——翻开任何一本历史书,战争和冲突相关的部分总是很显眼。
图片来源:veer图库
攻击,心理学中的“死本能”
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本能(或者生本能)。性本能泛指指所有与生存、快乐与繁殖相关的本能,一切艺术和创造性的活动都属于这个范畴,性本能相关的行为还有爱、合作还有其他的亲社会行为。弗洛伊德甚至认为,正是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人类才有了璀璨的文明。
但是,目睹了两次残酷的世界大战后,弗洛伊德认为战争期间的很多现象都无法用生本能来解释,于是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性的阴暗面,得出了一个有点让他自己也绝望的结论——除了性本能,
人类身上应该还有另一种本能,即死本能,一种“通向摧毁和死亡的驱力”。
这种驱力通常是指向外部的,常常表现为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当然,也可以向内攻击自己,比如自杀。我们可以把“死本能”比较浅显地理解为:每个人都会攻击,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只是攻击方式、程度和频率。攻击的对象也很重要,恃强凌弱,似乎是人的天性的一个部分。
理解了攻击本能,我们也就能理解校园欺凌事件中的一些现象了。
校园欺凌事件中的攻击本能
校园欺凌被定义成学生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凌、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校园欺凌的形式有很多,不仅仅是我们所知的打、踢、抢夺他人财物等身体欺凌。此外,还有两类常见的欺凌:一类是言语欺凌,如威胁、取笑或取侮辱性的外号等;另一类是关系欺凌,以伤害他人的社交关系为目标,例如排挤他人或者故意散谣言等。随着网络的发达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校园欺凌似乎更容易发生,对个体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越来越持久。
那么,攻击本能在校园欺凌里有哪些表现呢?
No.1被欺凌者不反抗?其实他们的“攻击”更隐蔽
当欺凌发生时,成年人常常感到困惑“被欺负了为什么不反抗”。其实这不难理解。在现实的欺凌情境中,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不是势均力敌的,欺凌的一方属于强势,而被欺凌的一方属于弱势。
在学校里,所有学生被欺凌的概率不是一样的,被欺凌者往往不善社交,被孤立,被老师忽视,体格弱小,太胖或者太瘦,被认定不会还手,低自尊等。(不过需要注意,这些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不少孩子可能都符合这样的条件。哪怕一个孩子可能符合这些条件中的一条或者几条,也并不意味这这个孩子一定会被欺凌。)
被欺凌者往往也知道自己有这些“弱项”,这导致他们可能错误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比如认为自己之所以被欺凌是因为自己不招人喜欢,不够强壮,人际关系差,或者是自己不小心招惹谁了。
请注意,他们已经在开始“攻击”自己了。难道不是吗?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信
成年人在处理孩子被欺凌的过程中,需要给予被欺凌者百分之百确定的信息,被欺凌不是他的错,错误在于欺凌者。
避免直接说“如果你……,那么他们怎么会欺负你呢”这类的话。这类语言本身,其实暗含了被欺凌者对于欺凌行为的责任。为了避免这样的语言和类似尴尬的场景,他们可能很难开口对人讲被欺凌的经历。因此,有时候欺凌会一直继续。这也会纵容被欺凌者,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欺凌好像没有什么后果。
当然,被欺凌者有时也会转变自己的角色,展露出自己的攻击本能,变成一个欺凌者。弗洛伊德指出,攻击的本能可能会“改变方向(redirect)”。
心理学上“踢猫效应”展示了攻击的链条如何传递的——一个被上司无端指责的职员,并没有把怒火指向上司,而是回家后把火撒在妻子身上(嗯,他回家之后心情不好),感到委屈的妻子拿起鸡毛掸子去揍自己的孩子;而气呼呼的孩子则一脚踢向跑过来的猫咪。
需要说明,踢猫效应并不是在意识水平上有计划进行的
——丈夫并没有计划要把怒火烧到妻子头上;妻子也没有想过“好吧,既然你这样对我,我干不过你那我就去揍孩子”;孩子也没有想过“你们都欺负我,那我来只能欺负猫了吧”。
这个链条的传递,是在无意识水平上进行的。
数据和一些现象也告诉我们,被欺凌者的攻击有时也会指向外部,会变成欺凌者。有学者追踪了276个6年级的小学生一年,发现27个存在被欺凌现象的孩子中,有1个在七年级变成了欺凌者。少量被欺凌的孩子可能铤而走险,走向另一个极端。在美国,校园枪击案青少年主犯中往往有被欺凌的经历,他们行凶的想法一方面是让“坏人”受到惩罚,另一方面是在向世界宣告“你们要为之前轻视我们的行为负责”,从而获得一种公平感和恢复名誉的感觉。很遗憾,这些被欺凌者最终选择了用更厉害的攻击来“解决”问题。
No.2欺凌者可能是“好学生”,原因是“恃强凌弱”
欺凌者往往也不限于成年人想象的那种“问题少年”。青少年中的社会地位与成年人社会不同。一些行为“出格”的孩子在这个群体中反而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
有一些不受欢迎的青少年,为了“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选择欺凌行为为自己“立威”。
另一类欺凌者要隐蔽的多,有可能是学业表现优异的学生,有可能人际关系不错朋友不少的学生。
有时候,优生的欺凌行为可能会更加隐蔽,会以“维护班级秩序”或者“管理班级”的形式出现。
这些学生欺凌他人的目的是要用“运用”或者“检验”一下自己的“社会影响”,也未必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欺凌。
总之,需要注意欺凌者往往在某些方面具有优势。欺凌很少发生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
图片来源:veer图库
当欺凌发生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担心被欺凌者会有“创伤”。这确实需要担心。欺凌对于被欺凌者的影响显而易见的,这种行为破坏了他们的安全感,损害他们的自我认知。他们会体验到极端的无助感和深深的孤独感;更容易怀疑别人也会自我怀疑,甚至产生自杀的观念和尝试。他们对没有能够保护自己的学校感到愤怒,不仅对学校生活不感兴趣,还可能早早辍学。错失青少年这段宝贵的受教育时机,对他们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欺凌行为对个体心理的影响也是持续的,欺凌行为终止之后,负面影响不会自动终止——带着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慢慢变成成年人,被欺凌的经历可能还会时不时浮现出来刺痛他们的内心。
事实上,欺凌不仅对被欺凌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对欺凌者的发展同样有不良的影响。
如果自己的孩子卷入欺凌事件,如果他不是被欺凌的一方而是主动欺凌的一方,家长也切莫因此感到庆幸,觉得孩子以后不会“被欺负”了。欺凌他人者展示出的过强攻击性,如果没能受到约束,最后攻击者也会承担自己可能难以想象的后果。
青少年时期欺凌者更容易辍学;成年后的他们更容易酗酒,更容易卷入打架斗殴事件,包括家暴。儿童期的欺凌者在青少年期更可能变成青少年犯,且更可能在成人期犯重罪。有国外的研究发现,六年级时被老师认定为“欺凌者”的男孩,在24岁时有约65%的人因犯重罪而被判死刑。
如果说攻击是天性,那么攻击行为还可以受到抑制吗?
攻击可能是人的天性,那么作为成年人,我们最好假设欺凌行为在人群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数据支持这个推理: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2019年的数据表明,大约有五分之一的12-18岁的青少年会受欺凌,在女孩中这个数据甚至可以达到四分之一。
对于学校管理层或者老师来说,笔者不建议您假设本校或者本班中没有欺凌行为、不存在欺凌者或被欺凌者。
正相反,笔者鼓励您去假设这种行为存在或者有可能会存在,只有这样才可能解决问题或者防患于未然。
大多数青少年已经拥有了和成年人差不多的力量,但是他们大脑的成熟要晚一些。从认知的层面,他们更难控制自己的冲动行为,更难意识到冲动行为的后果,更喜欢美化冲动;从情绪的层面,他们共情能力更差,去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更低一点;从行为层面上看,他们更容易模仿,而攻击是电视剧、电影和电子游戏中的一个不变的主题,还常常被高度美化成英雄主义。因此,青少年中的攻击,不太可能比成年人中更少。而且从新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青少年犯罪的残暴性,往往会击穿很多人对“孩子”的认知底线。
如果说攻击是天性中的一个成分,那么攻击行为还可以受到抑制吗?答案是可以的。
人有理性,能够抑制某些天性,这正是人和动物的区别所在。
作为成年人,面对那些说话和做事莫名其妙的上司时,我们很少直接露出自己的“獠牙”,去展示自己的攻击性。显然,我们一次又一次成功地抑制住了自己的攻击冲动。当我们对蹒跚学步的孩子说“不要动手打人”的时候,其实就是要求他去抑制他的攻击天性。
此外,攻击的天性还容易受到后天经验的影响。有时候家暴会在一个家庭中进行代际传递,其实就是模仿和学习的结果。复旦大学前辈心理学者郭任远教授曾经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他把一只小猫和一只老鼠放在一个笼子里面,结果这对“天敌”在成长过程中成了伙伴,而且当小猫看到其它老鼠时,也不再去追逐或者捕杀。这些例子都表明攻击本能是可以受到后天生活经验所影响,后天的经验可以抑制攻击本能。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微博
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如何引导学生抑制攻击天性,防止欺凌行为发生呢?笔者有一些建议:
建议 1
让同学之间增进友谊,良好的班级氛围必然能够减少欺凌发生的概率。班级可以多开展集体活动,给同学们创造更多彼此了解的机会——友谊总是在交流中产生。
青少年的学业普遍比较重,大多数大城市孩子课间没有去操场交流的机会,事实上他们虽然成天在一起,能够一起交流的时候并不多,尤其是内向的孩子。全班同学一起开展球类比赛,或者一起去户外徒步,共同拼搏或者一同跋山涉水的经历也能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班级内的所有集体活动中应重视的是参与机会的平等,而非比赛的名次或者个人的天赋。
建议 2
为了防止或者应对欺凌,主题班会也是很好的形式。可以和同学们交流什么是欺凌;明确强调本班对于欺凌行为零容忍;明确讨论当欺凌发生的时候,在不同的情境中被欺凌者和旁观者应该怎么做。
当欺凌发生时,旁观者的做法特别重要。在学校里,尤其是教室里,当欺凌发生时如果有个旁观者能够说一声“嘿,XXX(欺凌者的名字),你在干什么”,这个简单的举动就非常可能有效制止欺凌行为。在学校外,当知道有同学被欺凌的时候,在学生判断自己不能制止的情况下,需要知道自己有义务要立刻向学校和老师报告。这种行为不是“打小报告”,不仅是在帮助被欺凌者,也帮助欺凌者不要在这条黑暗的路上越走越远。
如果不采取行动,这些旁观者并不会真的因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免于受到影响。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当欺凌事件发生的时候,站在旁边的孩子的心理也会悄悄发生变化。一些孩子可能学会了用欺凌来解决问题;另一些孩子内在的安全感会被打破。
希望每个校园都能平静安全,也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校园中收获伴随一生的美好回忆。
作者简介
王葵,心理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所副研究员,二级心理咨询师。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
来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408A04FM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post_newrep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击附件文件名添加到帖子内容中
描述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所有织里人,这份国庆假期安全
名单公布!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
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
《焦点访谈》关注湖州!
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
织里镇家园志愿广场本周活动预告
防诈骗小课堂,提高警惕!
7天1检!常态化核酸检测提醒!
友情链接
浙沪导航
网站目录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