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回复: 0

上海落户政策变迁,释放什么信号?吸引人来,上海需要更紧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天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这一个月来,各地楼市利好消息不少。
在杭州、西安等新一线都会全面放开限购政策之余,很多都会还配合放松了落户政策。如南京取消了积分落户制,改为“在南京市拥有合法稳定住所且实际居住的非南京户籍人员,可以直接办理落户”,在实际操作中,约等于买房即送户口。
合肥甚至更为激进,一人买房,百口即可落户。
就连一向严格的上海,也出台了“沪九条”,放宽购房资格年限,扩大重点区域人才和非沪籍单身人士的购房区域,直接拉动了近期二手房交易量的增长。
如果细看各地的政策工具,不难发现一个共性:抬楼市与抢人才,正在形成一种强绑定的关联。这一轮房地产去化过程,同时也是都会间抢人大战的升级。



如何留住生齿,让更多人在本地置业安家,正在成为连生齿众多的一线都会都绕不开的问题。

而这场竞争,早就有迹可循。这一点,从上海的落户政策变迁就可以看出来。
早在2020年,上海官宣四所本地名校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只要符合基本条件就可以落户之时,当时便有媒体推论:按这个趋势,四五年后新生毕业了,是否在上海读本科就都能得到户口呢?
如今四年过去,当初对上海落户松绑的趋势判定,基本得到验证。每一年,上海的落户政策都有新动作,五大新城“居转户”的年限收缩到五年、高校应届硕士生就业即可落户、五大新城部门紧缺人才只需缴纳社保满6个月即可落户……无论是落户的社保年限放宽,还是对应届毕业生、留学生可落户范围的扩大,都反映了上海正在积极扩宽高素质户籍生齿,试图吸引更多的外来人才。
落户政策利好的拉动效应也很显着。2023年,上海的常住生齿增加了11.56万,为三年来首次正增长。其中,户籍常住生齿增加10.54万人,为推动生齿增长的主要力量。
对于曾明确提出“控制生齿数目在2500万生齿以内”目标的上海来说,这一变革颇有意味。如果说过去上海不停焦虑的是转入生齿太多,以致于都会资源难以承接,那么之后,上海真正迫切需要考虑的或许开始变成:人不够了,怎么办?
2
在生齿问题上,上海的焦虑有着严峻的现实因素。虽然上海的常住生齿实现了由减转增,但实际上,非户籍的常住生齿增量一年也就增加了一万多人。
把时间拉长,从2010年至2020年,上海非户籍常住生齿增加了150.27万人,平均下来每年可增加15万人。两相对比可以发现,上海作为生齿净流入超大都会,非户籍生齿迁入趋势是在显着减缓的。
更严峻的是上海本身生齿结构的变革。一方面,36.8%老龄化率已经让上海迈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远超周边其他都会;另一方面,不久前公布的生育数据显示,上海全市总和生育率仅为0.6,出生生齿数的淘汰,又进一步提升了老年生齿的占比。


经济和财产政策的变革,也进一步加剧了各地对生齿的争夺。最近各地将房地产政策和落户政策绑定的做法,只是体现之一。就上海周边来看,各地财产政策布局的积极主动对生齿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特别是一些新兴财产,有力提高了上海周边都会的生齿吸引力。
特别是合肥,不仅生齿增长数目和涨幅都超过上海,而且是去年全国生齿迁入冠军,常住生齿到达985.3万人,比2022年增加了21.9万人,2.3%的增幅远大于去年上海0.5%的增幅。
其他都会和一线都会的差距似乎也在逐年缩小。特别是各类所谓“新一线”都会名单,每年都会引起一番讨论,大家渐渐意识到,在财产布局、都会功能和医疗教育等资源各方面,随着二三线都会的厥后居上,曾经一线都会的独特优势并非完全不可替代。
当代交通的发展,也在时空意味上缩小了都会间的差异。尤其是对于一体化程度较深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而言,各都会间资源优势共享已经愈来愈成为现实。如许一来,超一线都会的生活压力、住房压力等劣势因素,反而被放大了。

3

种种变革都在提醒上海如许的一线都会,应当对生齿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充分的认知。生齿政策的窗口期有时候很短,政策制定不能有路径依赖,更不能以固化思维来看待,而是要快速顺应形势的变革及时动态调整。
从2023年上海户籍新政对都会常住生齿数目的显著拉动作用来看,释出政策红利,对于一线都会吸引人才、留住生齿,仍旧颇有作用。
这也意味着,在都会的抢人大战中,不同于传统的生齿推拉模子认为都会的生齿增长动力主要来自都会区位条件等自然吸引力,一个有为政府所扮演的脚色,正在被强化。
这种“强化”,具体到政策工具的出台上,可以进一步提高力度和速度。就拿落户政策来说,虽然逐步在放开,但毕竟还有一定限制,落户政策是不是可以更为大胆一些?此外,生齿形势变革很快,政策调整的速度是否慢了一些?不能因过长的政策滞后性失去本可以弥补的机会。


在上个月举行的第五届上海创新创业青年50人论坛上,北京大学博雅特聘传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就呼吁,上海应带头把户籍制度再放松一些。他直言,要吸纳年轻人来到上海来创业,但事前没人知道什么样的人能创业乐成,现在的打分落户制度未必是最好的制度。
换句话说,要清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不要过多预设什么是人才,什么不是,由于随着财产转型升级,人才的种类和特质也不停在变,人才本身也是在竞争中不断成长的。对上海来说,应该秉持的是海纳百川的精神,以更加开放的姿态,赋予人才更加多元的定义,让不同专业的人才都能在这里找到栖身之所,更能人尽其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偕行业的人才,都应当得到尊重。
从更深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大都会”的态度,或许也应有所转变。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固然客观存在,但不能因此为都会发展设限,甚至人为划定过高门槛,反而抑制了都会发展的生机和潜力。
就像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传授陆铭曾在《大国大城》里所写,“人们习惯于用一个数字来表示都会的生齿承载力,却看不到生齿规模不断突破‘承载力’恰恰体现了都会的‘生命力’。”说到底,都会的核心,还是在人。


本文来源:“狮子坐”
作者:平锋
校对:rong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614A05MW0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