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回复: 0

如果巴菲特用他的方法投资A股,会怎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6-17 03:53:04|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类资产的基础概率







1/4
一叶障目不见丛林


做“投教”这些年,我发现非职业投资者有很多共同的习惯:


有些人特别容易被诱导,比如说,我本日分析黄金的大趋势长逻辑,他觉得有道理,第二天就把大部分仓位都换成黄金了;


有些投资者特别容易被困在手中股票的盈亏点上,我从客岁年中开始一直保举低估大盘价值,年初开始一直强调红利风格是绝对的主线,但他每一次问我,都是手上那几支TMT的小票,觉得你说的对,但又觉得本身手上的股票也不错,应该可以回本,回本后再来买我说的高股息标的。


大部分投资者特别在意估值——实在不是估值而是过去的涨幅,我从客岁年初说了一年多要全球配置,说你至少先买一个点的美股ETF,再慢慢加。我觉得大部分人都是认同的,但在操作上,很多人就是觉得美股涨多了,A股很便宜,美股不跌不肯买,跌一点就更不肯买了,A股下跌不卖,跌多了,就更不舍得卖了。


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因为投资者不够成熟,但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典范的认知偏差,当你过度陷入对单一个股的研究判断中时,往往忽略了整体全局的更大的影响因素。


决定个股收益涨跌的,起首是大盘涨跌,而决定账户整体投资收益的,起首是大类资产的配置比例。


就好像你上街买菜,本来应该一桌子菜,有荤有素,有鱼有肉——这就是配置,结果你看到牛肉大促销,就全买了牛肉,或者不知不觉中买了一堆都是本身爱吃的凉菜——这就是偏好。


为什么生活中很常识性的东西,到了投资中就很难做到呢?


这就是一个典范的认知偏差——因为小概率变乱而忽视大概率变乱。



2/4
易被忽视的基础概率


先做一道选择题:


张三酷爱历史,家里到处都是历史书,张三更可能是:
A:建筑工人
B:大学历史老师


直觉应该更可能是大学历史老师。但我国有8000万建筑工人,大学历史老师数量不会超过8万,大街上随便挑一个人,为建筑工人的基础概率是大学历史老师的1000倍,而历史书又是所有书籍中最畅销最没有阅读门槛的品类,导致爱看历史书的张三是建筑工人的概率,反而高于大学历史老师。


这个结果跟大部分人的直觉不符,因为普通人总是容易关注那些显着特征,而忽视基础概率的巨大影响,举一些很常见的例子:


1、彩票:看到彩票大奖的新闻而购买彩票,忽视实际中奖的概率非常低。
2、假阳性:一种疾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很低,没有任何症状的人去检测出阳性,是假阳性的概率非常高,如果不了解基础概率,就会过度恐慌
3、如果连续掷了五次硬币都是正面,很多人会押注下一次为反面,而忽视每次掷硬币的概率都是独立的50%。






在投资中,指数是抽象的,决定指数的往往都是一些弘大而难以把握的要素,比如流动性,比如经济指标,如果没有专业的训练,很难把它跟投资决策联系在一起,但个股研究中的要素是具体的,要么影响利润,要么影响估值,都会直接作用于股价,作用于你的账户收益。


这就造成一般人往往会忽略股票相对于其他资产的整体性价比、板块风格等等,而这些却都是个股上涨的基础概率,决定了你是逆水行舟还是顺流而下。


我一直偏好配置消费股,因为相对研究更深,但从客岁年中开始,就基本上清仓了消费股。缘故原由在于,全社会整体消费数据持续向下,以往支持消费股的消费升级的逻辑消散了,而新的“消费平替”“兴趣消费”等又没有形成趋势,而且这个变化一两年内不会结束,消费股的整体贝塔向下,消费股的基础概率较低,就算能做到阿尔法向上的好公司,涨幅有限,万一选错,代价巨大。


很多人拿巴菲特“只精选个股,不关注宏观和市场风格”的投资理念,来说明只要专注个股研究,就可以不受大盘指数的影响,也能长期稳定盈利——这种简单学习巴菲特的方法,恰恰忽视了A股和美股的基础概率的巨大差异。



3/4
牛长熊短与牛短熊长


A股的波动率和换手率都远高于美股,导致A股大盘涨跌对账户收益的影响更大你的收益长期而言,大部分取决于指数涨跌,特别是大资金和没有形成投资体系的散户。


以沪深300为例,由于2007年的巨阳过大,2008-现在的这17年,全部运行在这根阳线的实体范围内,导致你的整体收益跟你在什么位置入市的关系,大于你投资时间长短的影响。


A股“牛短熊长”的特点引发一个现象,虽然近20年代表大盘股的沪深300、代表小盘股的中证1000,年化涨幅分别为6.9%和9%,并不低,但这两个指数过去20年上涨和下跌的年份数都是各50%,思量到大部分新股民都是在上涨时入市,炒作时间不到三年,那整体亏损的概率非常高。


由于振幅巨大,收益亏损的时间分布都非常不均衡,这也导致A股投资中“择时”策略的有用性。







A股中有一种20多年来一直有用的策略,就是在均线空头排列,且长期均线乖离率创三年新低后分批买入,然后等恐慌结束后,按照一定的规则卖出,其胜率和赔率都相当不错,缺点是一两年才能开一次仓,大部分的时候都是轻仓,且大牛市没有收益。


这一类方法的投资者,持仓以指数ETF或股指期货为主,不太研究个股,反而有人会因为关注个股而影响了对指数的判断,实在这就是对A股基础概率的正确把握。


所谓择时,本质上就是配置,是在低收益零波动的货币类资产(比如逆回购)和高收益高波动的股票,这两类资产间进行不同比例的分配,上述方法拉长时间看,就是“长期货币+短期股票”,以股票仓位的短期波动来获取超额收益,这么做更符合A股基础概率分布的特点。

再来看美股,完全不同。


标普近20年年化收益8%,超过沪深300但不及中证1000,但其中却只有5年下跌,年胜率为75%,以是美股比A股赚钱并不是因为涨得多,而是其涨跌分布更容易赚钱。






近20年,标普500涨跌幅最高的三年为29.6%、28.9%、26.9%和-6.2%、-19.4%、-38.5%,沪深300涨跌幅最高的三年分别为161.5%、121%、96.7%和-25%、-25.3%、-65.9%。


即便是美股历史上比力差的阶段,比如1962-1982这“失去的20年”,年化收益率仅为3.4%,但年份涨幅却是7跌13涨,65%的胜率远高于近20年年化涨幅达到6.9%的沪深300。






以是巴菲特在1962-1984年期间,也能达到22%的年化收益,仅略低于1957-1964年的28%的年化收益,正是因为指数总体最差,但胜率不低,任一单一年份跌幅有限,对巴菲特这种“长期赔率型”选手,影响反而不大。但如果到A股来,面对头一年涨了161.5%,第二年跌-65.9%,我不相信股神还能有正收益。


这就是所谓的“牛长熊短”,如果你不是巴菲特,在投资方法上,长期持有指数基金不动就是最佳策略,如果再想提高收益,就要思量美股的波动特点。


“牛长熊短”加上涨跌差异不大,每涨两三年跌一年,最适合“股债平衡”策略,利用股与债之间的不相关性,大部分配置股票指数,小部分配置加了杠杆的债券(加杠杆是为了让收益波动相匹配),然后进行年度的比例再平衡,相当于边涨边减仓,跌完后再把仓位加返来。


以是,A股和美股都能赚钱,但赚钱的方法差别巨大。A股主要看你能不能把握期间的机会,你得有赌性和赌运;而美股需要像巴菲特那样有成熟的寻找阿尔法的方法,或者老老实实地配置一定比例的指数基金和债券。



4/4
中国阿尔法+全球贝塔


在股票、债券的基础上,再加上商品和另类资产,就是全资产配置,像这几年,股债走势趋同,股债平衡策略失效,货币、商品和另类资产在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每一年都有胜出的资产。


这些年,A股的投资品种也开始丰富起来,美股的几个主要宽基指数和重要行业的ETF,再加上日本印度欧洲市场,对一般人也就够用了。商品类,最重要的黄金、石油和有色都有相应的ETF,还有各种债券类指数基金。


这些就可以搭建一般投资者可用的全球配置组合,摆脱A股这种巨幅波动、过于依赖贝塔的“赌场特色”。


像我从今年开始,核心股票仓位变化成“中国阿尔法+全球贝塔”。


中国阿尔法是指A股和港股的仓位用相应的期指对冲,放弃越来越弱的“期间红利”,只赚个股和市场风格的超额收益,在此基础上,再动态配置一定比例的美股ETF。


只有控制住贝塔,才能专注于阿尔法,把命运和投资结果更大程度地掌握在本身手上,而不是做期间的赌徒,不再等待改变命运的大牛市。


投资体系系列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616A06V00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