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回复: 0

桂林、梅州汛情牵动人心,暴雨之后,这些你一定要注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福建、广东、广西多地遭遇持续强降雨出现洪涝、山洪、滑坡等灾害。漓江桂林水文站于 6 月 20 日 00 时 55 分出现 148.88 米(警戒水位 146 米)的洪峰水位,超警 2.88 米,相应流量 6380 立方米每秒,为超三十年一遇大水。


中心气象台 6 月 20 日 10 时发布暴雨蓝色预警,预计,6 月 20 日 14 时至 21 日 14 时,重庆、贵州北部、湖北西南部和东北部、湖南西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以及黑龙江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到暴雨,其中,重庆南部、贵州东北部等地局地有大暴雨(100~130 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最大小时降雨量 20~50 毫米,局地可超过 60 毫米),局地有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图源:中心气象台



暴雨给人们的生产、生存带来影响,面临多雨的天气,关注城市的建设问题,积极防范城市内涝,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关注其背后更深层的隐患——那就是个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暴雨过后是疾病多发期
           
雨后城市是致病细菌的天然培养基



为什么暴雨后会引发多种疾病?


暴雨后,因污水反流导致的大量垃圾留在街面,如果未及时清理,这些垃圾会成为致病基因天然的培养基,给各类致病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繁殖环境。


这样一来,暴雨后本来人体的自我防御本事就会降落,如果再加上排水不力造成的外部环境变革,人体极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疾病。那么,到底会引发什么疾病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对疾病的种类和危害进行分析,细分控制疾病的方法。
           
要防的疾病多到数不过来



1
通过饮食引起的感染病流行


暴雨过后,大量垃圾、废物被突入水中,使得生物源性污染剧增;同时,未能及时处理的工业废弃物可能引起严峻的化学性污染。上述因素导致内涝城市的卫生环境严峻受损,细菌敏捷增殖,这可能直接污染饮用水,甚至引发肠道感染性疾病的流行。


好比,大规模的群体腹泻等。特别是学龄期儿童,由于抵抗力低下、对污染饮用水或食物的辨别本事差,儿童非常容易感染,一旦感染,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广西南宁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暴雨后居民的腹泻发生率达 11.18%,症状从轻度腹泻到高热、意识障碍均有发生,致病菌多数为大肠埃希菌。


如果暴雨引发城市内涝,那么,环境将遭受严峻粉碎,垃圾、粪便无法及时处理,医疗保健系统受阻,药品器械短缺,如果不能及时进行疫情监测以及有效的防控,会使自然疫源性感染病暴露和扩散。特别在南方地区,血吸虫病往往陪同着洪涝而暴发。这是由于水患造成钉螺大面积扩散,且水患发生时群众常赤足在水中行走,接触疫源水的时机增多,容易感染血吸虫病。
 
而且内涝过后,街道中的积水常会聚集血吸虫及其他寄生虫,因此群众应该避免蹚水,如若无法避免积水中行走,需穿上防水靴,回到室内尽快清洗干净并换上干燥鞋袜。


2
鼠源性或虫媒性疾病的蔓延

夏季的强降雨后,蚊虫产卵的水体增加,造成灾后蚊媒孳生生地扩大,为蚊类的孳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同时,如果不积极防蚊,还增加了被蚊子叮咬的时机,蚊子引起的虫媒感染病风险也随之上升


由于积水导致人接触自然疫源地及媒介昆虫等的时机增多,增加了感染的概率,如粪便、垃圾和腐烂变质的有机物质(包括牲畜遗体)得不到妥善处理,繁殖蚊蝇,通过蚊虫叮咬而传播的疟疾、登革热等感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末了,大水改变了鼠类的生存环境,造成高地的鼠密度上升,与人群接触自然疫源地时机增多,容易导致鼠源性疾病的蔓延。


3
灾后皮肤性疾病高发

夏季暴雨天气,环境高温高湿,人体皮肤长时间受到汗液浸渍,维生素消耗多而补充不足,以及各种有害生物损伤皮肤,极易引发皮肤病,常见的皮肤病有癣、浸泡性皮炎、虫咬类皮炎、痱子、阴囊炎等,癣和虫咬类皮炎对群众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持续强降水的日子里,应该多吃奇怪水果蔬菜以补充维生素,进步免疫力;外用防蚊防虫药物,以防皮肤受损感染
  
图源:pixabay

           
从细处控制疾病流行



既然,暴雨过后,尤其是引发内涝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这么多种的疾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预防呢?


1
及时处理污染物

一旦发生暴雨后城市内涝,首先加强灾后疾病防治的宣传力度,重点监测发热、腹泻人群,留意各种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及流行趋势、疫情动态,及时陈诉感染病与可疑感染病。


如发现感染病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防止扩散,并对患者的排泄物集中深埋处理、避免污染水源;同时对患者的生存用品集中消毒处理,并积极杀虫、祛蚊,防止虫媒性感染病的蔓延。


2
防止“病从口入”,注意饮食和水源安全卫生

雨后,要注意不要饮用生水,不吃存放过久或已经变质的食物、淹死或死因不明的家禽与家畜肉、大水浸泡过的食物或副食品,不用大水清洗碗筷或水果蔬菜,不用大水漱口。


除了注意饮食卫生之外,最好每餐食用少量醋和蒜,增强胃肠道的防御本事。此外,还要注意保护水源,防止饮用水被污染,如果饮用水浑浊,须经有效的消毒、净化后方可饮用。


3
远离你家的蚊虫

要防止被蚊虫叮咬,尽量穿长衣、长裤,扎紧领口、袖口和裤腿。被蚊虫叮咬后,应立即对病灶处进行消炎、止痒,多吃蔬菜、水果以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对患处用力搔抓,须要时进行专科治疗。




图源:veer 图库

           
连日暴雨的天气
有哪些人要更警惕?


虽然,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强,内涝已经越来越少见,但是暴雨天气里,即使不引发内涝,还是有些与健康有关的事项需要注意,特别是某些特殊人群。


1
谨防淋雨

淋雨过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容易发生大叶性肺炎,出现高热、咳嗽、咳痰等症状;由于大叶性肺炎对肺组织与呼吸功能影响较大、容易遗留后遗症,因此需要谨防淋雨,特别是大量运动后的健康人群、已经罹患呼吸道感染并且尚未痊愈的人群、罹患糖尿病、肺气肿、贫血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


2
淘汰雨天出行

对于病情控制不佳的患有心、脑血管慢性疾病的人群,暴雨期间应该淘汰外出、避免受寒并适当增加室内活动,防止急性缺血事件的发生。


雨中出行时,往往步调较快、心跳加速,因此机体代谢率常会升高,心、脑耗氧量较平时增加。患有冠心病的人群,雨中快速行走常常易诱发心肌缺血、出现急性心梗;患有脑血管狭窄(尤其是椎动脉、基底动脉等后循环供血动脉)的人群,雨中行走可诱发脑血管痉挛,引起脑供血不足,严峻时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性发作。


下雨天了怎么办?强降雨不仅需要防汛,还需要防病。让我们积极做好自身的疾病防控,期待雨过天晴。




策划制作
出品丨科普中国
作者丨悬壶科普团队
监制丨中国科普博览
责编丨何通
审校丨徐来、林林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621A0ABM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