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回复: 0

外资扫货中国创新药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前天 11:40|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撰文| 龚 正编辑| 马 路今年以来,一些被认为有前景的中国创新药企连续被外资收购,有人兴奋称,“表明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的研发实力得到了海外药企认可。这些公司的一些投资人更是欢呼雀跃,在时下资源市场大环境下,他们大赚N倍,乐成退出。但也有担忧认为,受国际局面影响,处于市值低位区间的中国创新药企,本质是便宜地被外资收割了。这可能导致一个结果:正奔向老龄化社会的中国人,未来养老治病或会付出更大成本。




#01出海的大利好之下,却把生意给了别人我国创新药行业发展,主要起步于2008-2010年间。在这之前,我国先后履历了缺医少药、仿制药两个大的发展阶段。


和仿制药相对,创新药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主要瞄准的是重大疾病、罕见病等疑难杂症。老百姓常患的各类恶性肿瘤等,都是创新药治疗的拟定目标对象。


我国创新药固然起步较晚,但实力增长较快。国际上有个指标,可以从一个侧面来判断中国创新药实力,就是对外授权,英文叫做license-out,白话来讲,就是专利或技术的“出海”。


License-out是药企合作中常见的一种模式,也就是药企将药品或产品组合的研发、商业化或市场营销权利,让与给其它单位。


这对药企的一大直接利点是,能较快回笼资金,缓解药企资金压力,毕竟研发新药费钱费时间。


行业内有个Double Ten定律,指的是一款新药投向市场,至少需要10亿美金研发、10年投入。还有一个额外的Ten,指的是新药研发乐成率一样平常只有10%,并不高,但一旦乐成,药企就能收获巨大利益。


从2020年至今,我国创新药出海的交易总金额逐年快速增长。


据insight数据库披露的信息,2020年—2023年,我国药企对外授权允许项目的交易金额,分别为78.91亿美元、156.76亿美元、311.51亿美元、472.67亿美元。


其中,2023年,我国创新药国内转国外的授权允许项目数为78个,首次超过从海外的允许引进(license-in),被称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元年”。支持中国创新药企形成竞争力的红利因素,包括国内相干人才、政策、资源之间多年的联动。



药企争相出海,固然有受国内诸多因素影响,导致一些药企奔向海外求利,但也能从一个侧面显示,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研发实力,越来越认可。


有数据显示,2022年到2023年5月,环球仅ADC授权,中国研发的药物有35笔,美国只有25笔,中国多于美国,呈现出竞争上风;且不少中国创新药卖到国外,还能以高于国内订价十几倍的价格,在欧美等地实现溢价销售,做到有市也有价。


不过就在这个大好趋势下,外资却瞄上中国创新药企,频频收购。按原理说,应该是每个中国老板都愿意本身把钱挣了,为何会把赚钱的权利拱手让予外人?




#02跨国药企扫货中国创新药企,该欢乐吗2023年12月26日,就在行业为中国创新药“出海元年”欢呼的时候,国内首家被跨国药企全资收购的中国创新药企出现了——亘喜生物


收购方为总部位于伦敦的环球生物制药巨头——阿斯利康,收购价为12亿美元。


亘喜生物于2017年5月建立于上海。官网称,公司依托多个技术与平台,致力于开发创新、高效的细胞疗法,适应疾病包括从骨髓瘤、白血病到红斑狼疮不等。




图 | 亘喜生物在研管线阿斯利康收购亘喜生物,其官宣目的是:进一步扩充阿斯利康公司的细胞疗法管线这显然是认可烈公司在相干疗法领域的代价。

由于是中国首家被跨国企业收购的创新药企,当时引发了一大讨论,这是否会引发蝴蝶效应


结果一语中的。从2023年末到今年,跨国企业纷纷在中国开启了“扫货模式”,一批被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中国创新药企,纷纷进入外资口袋。


1月,世界最大的医疗卫生保健品公司——美国强生,宣布完成对抗体药物开发公司Ambrx Biopharma(简称Ambrx,中文名为安博生物)的收购。


收购前,该公司的最大股东,已变成2000年建立于无锡的新药研发公司——药明康德。


早年从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建立于1924年,在免疫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领域,世界领先)分离出来的Ambrx,有三条管线,主要适应症为阳性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和其它癌症等。


同月,总部设在瑞士的环球三大药企之一——诺华集团,官宣收购总部设在上海的“信瑞诺医药”,后者于2021年建立,是一家专注于肾脏疾病及治疗的中国生物技术公司。


官方称其拥有两款处于临床开发阶段的药物,拟用于治疗lgA肾病等(IgA肾病是一种进展性肾脏疾病,主要影响年轻人,目前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较有限)。交易完成后,信瑞诺医药将整体整合入诺华中国。



图 | 诺华集团官网披露的部分在研管线
3月,美国上市公司NuvationBio宣布收购葆元医药。后者于2018年建立于杭州,焦点管线是从日本引进的他雷替尼,拟定适应症为肺癌相干疾病等。另外还有两款处于临床阶段的肿瘤治疗候选创新药物。


4月,来自丹麦的Genmab(健玛保生物技术公司),官宣收购了2019年在苏州建立了研发中央的普方生物(总部位于华盛顿,创始人为华人),收购价为18亿美元(按时下汇率,约为130亿人民币)。后者拥有4条ADC管线,开发药物主要拟用于治疗癌症,包括卵巢癌等。


对于这些收购,市场声音多元。乐观派的理由主要有两点:


一是证明确中国创新药行业的实力。


有声音指出,“过去几年,在资源、人才、政策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创新药履历了临床试验的验证,积极的数据代表着一款产品未来的商业化潜力,这是跨国药企愿为之买单的重要原因。”


一些负责收购的跨国企业负责人也纷纷为中国创新药企的实力点赞。


阿斯利康中国业务负责人在媒体受访时就表示,很多中国企业拥有经得起考验的技术,与跨国药企合作出海,可能是最彻底,也是最佳的方法。


二是有声音认为,被外资收购,也为一些创新药企解了困,为创新药企投资人提供了IPO之外第二条退出道路。


比如亘喜生物,2021年1月8日,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这也是该公司创始人曹卫博士(杭州萧山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学士毕业)参与创办的第二家上市公司。


2021年上市时,亘喜生物发行价为19美元,上市首日随着股价攀升,市值到达16.43亿美元。但近年股价表现不佳,2023年4月26日时,股价低至1.4美元,较发行价跌破了90%以上。


对亘喜生物而言,12亿美元是较高的“溢价”收购——实现了“比公告发布前的60天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格(VWAP)每股ADS3.94美元溢价154%”的结果,市场洋溢的基调是“不亏”。


此外,还有位于苏州的普方生物,是一家停留在B轮融资的创业型公司,但在目前市场行情下,被以18亿美元,合130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有利于投资人退出,市场也冠以“中国第一家被收购的ADC公司”、“老股东爆赚N倍”名号来纪念。


不过,也有不认同这些论调的声音出现。


有独立研究者就认为,在华丽的收购数据之下,一些中国创新药企实际上是被“便宜卖掉了”。在考虑中国创新药企的境遇时,需要将它们被出售的机遇点考虑进来。


该研究者指出,2020年起,大洋彼岸连续发布各类法案,禁限该国资源对中国高科技公司进行相干投资,相干动作到今年还在进一步升级。


作为打造创新型强国的重要一环,生物科技自然是我国发展的题中之义。但由于禁限步伐,这给我国创新药企制造了困难。


由于这个行业的本质是需要不断投入,才能将研发转化为先进商品和服务来霸占市场,但显然这一条路受地缘竞争受到了影响,为了研发资金不断流,中国企业选择被收,无奈的因素更多,但对于一些投资人而言,他们本来已无望的退出通道,猛然被打通,自然欢欣雀跃,向市场释放拥抱信息。


那这些价格是否真的就都是“溢价”呢?该研究者认为,并不是。


仍以普方生物为例,被收购价为18亿美元,其拥有4条管线。而收购方Genmab(健玛保生物技术公司),市值为190亿美元,拥有8条管线,每条管线值23.75亿美元。便是说,普方生物4条管线的代价,还抵不上收购方一条管线的代价。


该研究者认为,原因就在于地缘政治造成的后续影响,让中国生物科技企业的代价/市值被有意低估,从而造成了海外资源的长驱直入。在国际上,中国公司亏就亏在对本身没有订价权,而海外又一样平常按照市值来订价,市值低,又需要钱,自然就成了案板上的肉。




#03中国人养老治病会付出更多成本?

如何看待创新药企被海外资源收购?独立研究者认为,实际上这是一个成本选择题目,摆在中国市场上的是两个选择——是选择中国的原研药+仿制药,还是海外的原研药+仿制药。


根据行业规律,一样平常药企多拥有极高的毛利率,最高到达90%以上也并不令人惊讶。这意味着一盒原料端出厂价可能几十元的药品,在经过中间(授权)生产、流通、营销等层层环节后,再加上研发阶段的巨额投入,一盒创新药价格很容易“成千上万”。


在诸如美国这样的医疗财产发达国家,相干国策支持药企不断保持高额的研发投入和研发强度来开发好药,并为此获得高额收益。但也造成了发展的短板——由于市场私有化,不少普通人难以支付其成本。


如果中国接下来要选择走海外的原研药+仿制药之路,这意味着本国的患者未来可能也需要支付高昂的成本。


中国目前已经处于中度老龄化社会,相干人口可能的医药泯灭是显而易见的。


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天下人口的21.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5.4%。


按照国际通行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进入到14%-20%区间,就为中度老龄化阶段,20%以上为重度老龄化阶段。



图 | 中国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云云多的老龄化人口,自然也催生了可观的老龄化消耗市场。据市场有关观察机构发布的报告数据,2023年我国中老年消耗市场规模到达14.4万亿元。


其中医药消耗市场有多大,报告并未指明。但同机构曾发布,2021年仅老年人易患的高血压药物市场规模就超过700亿人民币。其余渠道也曾披露,2023年,中国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超2800亿元。


相干市场盘子无疑是很大的。另一方面,创新药盘子在药物消耗市场的份额占比,也在快速升高。


据IQVIA(艾昆玮咨询)数据,在国内肿瘤、自身免疫、II 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治疗领域的近250种主要药物中,创新药销售额已从2019年的181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607亿元,期间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5.3%。


2023年,创新药物约占这些治疗领域药物销售总额的47.2%,与2019年的18.1%相比也有了大幅增长。


当本是国产的创新药企纷纷改姓,未来可能会产生诸多后续影响。相干指导部门似乎也意识到我国创新药企需要得到本国资金的更大支持。


今年4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利率1.75%,旨在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创新药企自然包含其中。


同日,北京、广州、珠海,几乎同时发布支持医药创新发展的政策或征求意见稿,而上海也早了几天发布相干支持步伐。而这些地方正是我国创新药企的聚集之地,显示出我国对发展创新药企的态度。


到底未来该选用何种成本的药,这考验着中国市场的选择,也考验着我国对于创新药企界的发展,选择到底是要短期利益,还是要恒久发展。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701A03268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