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回复: 0

天气变化将怎样影响中国?2024中国天气变化蓝皮书发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月4日,中国气象局天气变化中心发布《中国天气变化蓝皮书(2024)》。蓝皮书显示,天气体系变暖趋势在持续。中国是全球天气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明显区,2023年,中国年平均气温、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末端退缩距离、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监测指标均创下新高。

国家天气中心副主任袁佳双介绍,未来我国极端高温、强降水事件将趋多趋强。在高排放情景下,现在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到本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

全球变暖趋势持续,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

蓝皮书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睦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用科学监测数据体系反映了全球和中国天气变化的新环境。

大气圈方面,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中国气象局全球外貌温度数据集分析表明,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为1850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最近10年(2014-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约1.2℃。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84℃,为1901年以来的最暖年份。


1850-2023年全球平均温度距平(相对于1850-1900年平均值)。中国气象局供图



1901-2023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距平(相对于1991-2020年平均值)。中国气象局供图
极端天气天气事件趋多趋重。中国极端高温和极端强降水事件趋多趋强,极端低温事件总体减少;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明显减少趋势,比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水圈方面,全球海洋变暖加速,海表温度和海洋热含量再创新高,全球平均海平面持续上升。202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冰冻圈方面,全球冰川消融加速,处于高物质亏损状态。北极海冰范围呈明显减小趋势,南极海冰范围再创新低。2023年2月和9月,南极海冰范围分别较常年值偏小38.1%和15.1%,均为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同期最小值。过去一年,中国西部山地冰川呈加速消融趋势,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退缩距离均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生物圈方面,中国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呈提前趋势。1963-2023年,北京站的玉兰、沈阳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枫香树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前3.4天、1.4天、2.3天、2.7天和3.0天,2023年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早。

天气变化驱动因子方面,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2022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浓度均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中国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站温室气体浓度呈上升趋势。2022年,瓦里关站大气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的年平均浓度与北半球平均浓度大体相当,均略高于2022年全球平均值。

好消息是,我国地区生态天气状况趋好。2005-2023年,石羊河流域荒原面积呈减小趋势;2000-2023 年,西南岩溶区秋季植被指数呈明显增长趋势,地区生态状况稳步向好。1973-2023年,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2023年已基本恢复至1990年水平。

未来30年,中国地区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增长7-15天

团结国政府间天气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指出,最近50年全球变暖正以过去200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持续变暖加剧了天气体系的不稳固性,导致极端天气天气事件增多、增强,且影响范围更大。

我国是全球天气变化的敏感区和影响明显区,天气体系多个层面都发生明显变化。以客岁的 “23·7”华北极端暴雨过程为例,强降水及其引发的城市内涝和山洪滑坡等灾害造成了职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同年6月中下旬至7月,华北地区的高温热浪使多地出现干旱,中暑、热射病多发。

暴雨和高温相伴而来,监测数据显示,中国年暖昼日数平均每10年增长6.7天;天下年累计暴雨(日降水量≥50毫米)站日数每10年增长4.1%。

高温和强降水有何接洽?袁佳双解释,长序列天气观测资料综合分析显示,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更为频繁、强度更强、持续时间延长。陪同着气温升高,大气中持水量增长,极端强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也有所增强。

由此,天气专家推断,未来我国极端高温事件将呈增多趋势,排放情景越高,极端高温事件的频次越多、强度越强、风险越大。未来30年,预计中国地区平均极端最高温度将上升1.7-2.8℃,此中华东地区和新疆西部增幅最大;中国地区平均高温热浪天数将增长7-15天。尤其是在高排放情景下,现在50年一遇的极端高温事件到本世纪末将变为1-2年一遇。

未来我国极端降水增长的幅度大于总降水量,变率增大,降水更趋于极端化。未来30年,连续5天最大降水量在天下范围内呈现一致性的增长趋势,西北东部及黄淮流域的增长幅度将超过10%。

今年盛夏,天下大部地区预计气温偏高

北半球入夏以来,高温热浪来势凶猛,印度北部最高气温迫近50℃,沙特麦加局地最高气温达到51.8℃,美国西南部多州最高气温超过38℃,全球各地极端高温多发。

从监测来看,6月,我国平均高温日数(日最高气温≥35℃)有2.6天,比常年同期偏多0.9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4多。高温日数明显偏多地区位于北方,华北南部、黄淮中东部及南疆等地高温日数较常年同期偏多3-10天。6月,我国共发生2次地区性高温过程,分别是9日至15日和25日至30日。

今夏的极端高温天气已出现。6月9日至15日,我国出现今年首次地区高温天气过程,比常年偏早4天,国家天气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此次首发高温过程偏早、范围广、极端性强。华北中南部、华东北部、华中大部、西北东部、四川盆地等地极端最高气温有35-40℃,河北南部、山东北部、河南中部等地超过40℃,此中河南温县最高达43.4℃。35℃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7万平方公里,40℃及以上覆盖面积为17万平方公里。有20个国家级气象站达到或超过历史极值。此次高温过程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5强。

“对于高温,现在的研判是今年盛夏,除内蒙古东北部、东北地区中部和北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外,天下大部地区气温偏高。”贾小龙介绍,浙江南部、江西大部、湖南南部、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四川大部、云南西部、西藏、内蒙古西部、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偏高1-2℃,江南南部和华南出现阶段性高温可能性大。

今夏登陆台风较历史同期正常或略偏多,或影响东北地区

蓝皮书提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登陆中国的台风平均强度波动增强。

客岁7月29日至8月1日,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携丰沛水汽北上,京津冀地区出现一轮历史罕见极端暴雨过程。此中,河北邢台临城县短短几天的降雨量达到惊人的1003毫米,相当于本地两年降水量的总和。这场极端暴雨导致京津冀出现山洪、城市内涝等严重灾害。

今年似乎生成的台风不多,具体环境怎样?

对此,国家气象中心副主任章建成表现,2024年上半年(1-6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了2个台风,分别为“艾云尼”和“马力斯”,较历史同期平均值(4.0个)明显偏少。此中第2号台风“马力斯”于6月1日登陆广东阳江,较历史首台登陆平均时间(6月27日)偏早26天。

“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台风活动偏少与大气和海洋状况有关。”章建成说,天气背景不利于台风活跃。今年是厄尔尼诺次年,厄尔尼诺逐渐转为中性状态,台风生成频数偏少与厄尔尼诺活动的滞后效应影响有关。厄尔尼诺及其次年通常西太平洋热带洋面垂直风切变增大和西南季风偏弱,抑制热带对流发展,不利于台风生成和发展。

同时,从天气尺度上来讲,今年的环流条件受限。西北太平洋中,最有利于台风生成的形势是热带东风与赤道西风或西南季风共同作用形成的季风辐合带。今年6月,由于南半球冷空气势力较弱,赤道西风仅推进并维持在中南半岛及以西地区,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盛行东风气流,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没有形成典型的季风辐合带。别的,6月以来,副热带高压强度明显偏强位置偏西,南海及菲律宾以东洋面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影响,也不利于热带对流活动的发展和台风的生成。

根据最新预报,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无台风生成,7月中旬起,台风活动将逐渐趋于活跃。贾小龙介绍,预计7月,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疆有2至3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3.8个)偏少;有1至2个台风登陆或影响我国沿海地区,台风以西行或西北行路径为主,可能发生北上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台风。

预计盛夏,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疆生成台风数为6-8个,较常年同期(9.4个)偏少;登陆我国的台风为4个左右,接近常年同期(4.1个),影响台风强度偏强;路径以西北举动主,主要影响华南、华东沿海地区。

“夏季登陆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频数较历史同期正常或略偏多,并有可能出现北上影响我国东北地区的台风,各地各部门需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防范台风带来的暴雨洪涝、大风和风暴潮灾害,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贾小龙建议。

新京报记者王景曦
编辑 白爽 校对 李立军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704A083X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