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9|回复: 0

中金女员工自陨背后,金融从业者如何自我“救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天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个体来说,如何从规训化中醒觉是一大困难,就像金融精英们不能自拔的集体幻觉一样。





最近上海一位金融界女士自陨身故,在金融圈内圈外都引发不小的震动。自陨的郑女士刚好30岁,正当盛年,而且名校光环加持,履历完美,堪称金融精英。
令人惋惜的是,她选择如许的方式告别人生,其背后除了个人际遇与心理因素,当下的金融变迁,也加大了金融从业者的心理压力。

这两年与不少金融界的朋友交流过,其中不少是八九十年代生人,他们作为应试体制的优胜者享受到时代的红利,但是却因为竞试体制下长期的规训,逐渐失去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度体悟和认知,而容易堕入自我设限的困境中。
其实,他们只要认真思考了“周期之王”周金涛的“涛动周期”理论,也不至于如此。

人生就是一次“康波”




简朴点说,周金涛的周期理论就是,人生就是一次康波(康德拉季耶夫波动周期),一次康波60年,60年波动中会套着三个房地产周期,20年波动一次;一个房地产周期套着两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10年波动一次;一个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套着三个库存周期……如果把康波周期看成是fate(时也,命也,人生也),那么里面的小周期就是fortune(机也,运也,财富也)。


人生就是一次康波
郑女士30岁,才半个康波啊,为什么不能看得更长远呢。虽然没有履历过完备的周期,但只要打破自身设限去思考,去追问,也不是那么难。
然而,他们难以自拔的是,已经陷入一种“集体幻觉”之中。这种集体幻觉的出现,一方面是因为宏大叙事的必要,这种叙事不希望有周期,或者希望抹平周期;另一方面,是他们的职业必要不断地去构造一种向上发展的趋势,因为只有这种趋势大多数人才气赚钱,金融业也才有钱赚。


他们已经陷入一种“集体幻觉”之中
如果你告诉投资者,如今形势不怎么好,资金方就不愿意投资了,那怎么赚钱?
为此,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他们都必要不断去构造趋势。之以是是“构造”(construct)而不是“营造”,是因为他们相信并构造的还是有一些实际基础的,而且根据“自我实现的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这种效应来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构造的趋势是可实现的,而且烈火烹油的景象也都是可能的,但却是不可长久的。

不能摆脱的集体幻觉




前年一个做投资的朋友跟我讲,未来有几大趋势几大产业,如何如何;一年前还有人跟我讲机会在布局中,相信big fate仍没有完……当时我就呵呵了。
郑女士所在的机构这几年也是这么推断并发布趋势,郑女士相信这个趋势也实践这个趋势,她在楼市高位贷款买房,其实这时楼市趋势早已明朗,还敢买房,只能说还存在某种想象、某种期待。
不能摆脱的集体幻觉在趋势已经明朗的情况下,真正懂金融、搞投资的人都知道局面已去要“止损”,但也会有不少人不死心,他们总会找出一些理由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无论是逃顶成功者,还是止损者,因为人性的弱点,最终也不能摆脱他们自己的集体幻觉。
一有某种迹象,他们“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开始蠢蠢欲动。他们鄙视或嘲笑实业圈子的后知后觉,殊不知搞实业的经不起折腾,一定得看准大趋势。

搞实业的经不起折腾,一定得看准大趋势
他们无法认识到,规训他们的,与他们被规训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数,这两种路数在烈火烹油的时代紧密耦合,但是在底层布局上是无法契合的,一旦形势变化,两种路数解耦,被规训的他们,就成为时代的弃子。

“规训化”




他们是如何被规训化的?在郑女士出生的1994年,其实就给出了答案。
这一年好莱坞诞生了一部伟大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肖申克的救赎》中黑人影帝摩根·弗里曼扮演的阿瑞说,牢狱是一个institutionalization的地方,他说:一开始你恨(hate)它,它剥夺了你的自由;接着你会慢慢的习惯(get used to)它,熟悉它;最后你会离不开它,脱离它你将象老布一样不知所措。


这部电影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比原著更加深刻地揭示institutionalization的内在,institutionalization这个词有不同的中文翻译,其实其含义与福柯《规训与处罚》中的“规训”(descipline)并无二致,因此我喜欢译成“规训化”。
在一个正常稳步发展的社会,规训化给社会给个人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也意味着社会活力和个体能动性的丧失。作为个体来说,如何从规训化中醒觉是一大困难,就像金融精英们不能自拔的集体幻觉一样。


如何从规训化中醒觉
在西方,教育水平越高者越会从institutionalization中反省自觉,《肖申克的救赎》的主角安迪就是位银行家。但是中国的金融从业者却越来越规训化,甚或在自我的圈层中自得。越是985重点大学的学生,就越是规训化的典范,因为只有被严格规训化的学生才可能在考试中胜出。
就像前不久媒体披露的,斯坦福大学博士苏某被录用为安徽省某乡镇下层公务员,从其履向来看他一直身处规训化中,博士毕业也未能走出(听说,按其斯坦福博士的学历,留在美国谋一份教职应不难)。而金融精英们看似活跃在经济布局的顶层,但规训化的水平却是最深的。


中国的金融从业者却越来越规训化
在大周期上升阶段,规训化对个体似乎不成为什么题目,但是在下行期,题目就特别突出了。
对于这一代金融精英来说,看清康波周期是一方面,而反省自觉则是另一方面,如许才有自我救赎的可能。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安迪对阿瑞说:
“心存希望是好事,也是最好的,好事永远不会消失。”
文|深圳客编辑部图片来自网络本日话题
你如何看待这种“集体幻觉”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705A09E2M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