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0|回复: 0

电影《抓娃娃》里的“苦难教育”,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7-22 03:50:5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 郑莉
举世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钟财芬
近日,沈腾和马丽主演的喜剧电影《抓娃娃》上映,票房爆火。在收获热度的同时,影片中所探究的苦难式教育也引发了广泛思考和热议。


影片中,沈腾饰演的富豪马成钢,将自己的乐成归因于小时候履历的苦难,为了把儿子培养成良好接班人,他和老婆一起从大别墅搬到破楼房,为儿子营造了一个贫苦的成长情况。于是,儿子要照顾瘫痪在床的“奶奶”(雇来的)、背着书包跑几公里上学、去市场买最便宜的菜,为了省水费,连平时用的水都是水龙头滴出来的。他一直被灌输“考清北才能改变命运”的思想,但在高考前发现,贫苦的牢笼实在是父母精心打造的,于是选择在考场上提前交了白卷,作为抗议。
该片通过喜剧伎俩,对苦难教育议题进行了夸张式呈现。在被电影编造出的桥段惹得哈哈大笑的同时,人们也从中窥见了现实的影子:长辈总爱把“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挂在嘴边;吃不下饭时父母动辄就劝“我们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一边给学费一边说“我们砸锅卖铁也会供你”……物质生存日渐富足的现代社会,苦难教育似乎成了部门家庭的常态。
“顾名思义,苦难教育是通过让孩子履历困难和挫折来达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签约心理咨询师郑莉告诉“举世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心理学家科胡特曾提出“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一概念,以为适当的挫折能促进个体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苦难教育有其积极意义,能让孩子在履历挫折的过程中收获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郑莉举例,像幼儿学步时期,孩子只有履历过摔跤后独立站起来这个过程,才能在日后走得更快更稳。


“但像《抓娃娃》电影中这种刻意给孩子‘使绊子’的苦难教育,可能弊大于利。”郑莉表明,在影片里,沈腾、马丽饰演的父母总是哭穷,还故意上演奶奶卖嫁妆凑学费的戏码,让孩子在本应无忧无虑的年纪,只能不断压抑自己的正常需求。“童年本应平和、温暖、有爱,这种满是苦水的成长情况,打着‘历练孩子’的旗号,但最终效果无益于揠苗助长,会让孩子过早蒙受超负荷的压力。”郑莉表示,在这种教育模式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满身疲惫,没有时间和精神享受生存,容易缺乏自信和安全感,遇到事可能想不开,以为自己一无所依、在世太累。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苦难教育是迫于现状不得已而为之,如今却被一些家长捧为“励志圣经”,走向了扭曲和极度。郑莉以为,不清除苦难教育能让一些心态积极、顽强有韧性的孩子“百炼成钢”,但个体的差异和成长需求是不可测的,一味“穷养”可能给一些性格柔弱、承压能力不敷的孩子带来抹不去的心理阴影与创伤。
郑莉夸大,除了注重个体差异,苦难教育也要把握好度,核心在于孩子面对挫折时,不要过于宠爱、大包大揽,急于出手干预和资助,而是给孩子留出试错、纠错的空间,教会他们积极、独立应对困难。“真正好的父母不是处处满足孩子的一百分父母,而是六七十分,懂得在孩子遇挫时不急着插手、顺势引导孩子自己解决的父母。人为制造苦难、让孩子‘没苦硬吃’,则是变味的苦难教育,不仅有碍孩子成长,还会让其对父母失去信任感。”郑莉提醒,孩子就像一棵树,成长过程中天然会履历风雨,没必要在风和日丽时呼风唤雨,“人生本就难一帆风顺,生存中会面临极重的学习压力、复杂的职场关系等。在遇到问题时放手让孩子独立应对,必要时充当好后盾,孩子天然能学会直面苦难、走好自己的人生。”郑莉说。▲
责编:徐梦莲
主编:张彤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719A02SYK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