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米粒妈
究竟是什么事,能让一个上幼儿园的小孩子,对着自己的妈妈无能狂怒、连摔带打?
在热搜上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都震惊了!
视频里,一个看起来也就4、5岁的小男孩,一张小脸因为愤怒憋得通红,就连头发都因为着急出汗而纠结在一起。
他冲着自己的母亲怒吼道:“快给我平板!放哪里了?给我拿平板!”
一边喊着,一边急得团团转,一双小手胡乱挥着,随处抓着手边能够到的杂物,用力地扔到一边,而屋里已经被他弄得一片狼藉。
看着妈妈用手机对着自己录像,他气急败坏地怒吼,跪在地上论起胳膊捶打着妈妈,嘴里反反复复就念叨着一件事:“给我拿平板!”
说真的,我第一次感觉在一个小孩子的脸上看出了狰狞。
仿佛今天拿不到这个平板,就无法平息这头小小怪兽的怒火。
而录着视频的妈妈,也是十分无奈,懊悔地说自己不该让孩子接触电子产物,“像吸毒一样,犯瘾了六亲不认。”
同为老母亲,我理解她的无奈,但却并不认同她把孩子的视频就这么堂而皇之发出来的做法。
她在自己账号上发布的视频甚至都没给孩子打码,评论区里的看客们人多口杂说得很刻薄,有说孩子“毒瘾犯了”的,有的说“缺少一顿毒打”,还有人说“要是我孩子上去就是两脚”。
这个小小孩在还不太记事的年级,就已经亲历了大范围的社死。
米粒妈之前写过一个把女儿杂乱的房间发到同学群里的爸爸。
我有时候真的想不明白,教诲孩子的方式有千千万,有的父母为什么偏偏要选择最伤人的那一种呢?
因为双胞胎女儿的房间太乱,父亲屡教不改,想不出别的办法,他就直接拍了个视频,发到了孩子的同学群内里。
米粒妈觉得,孩子的房间的确很乱,但这并不是父亲公然向同学公开的理由,他简单粗暴的一句“让孩子长长记性”,对于青春期女孩来说,很可能就是一辈子的阴影。
这位说自己孩子染上“毒瘾”的妈妈也是一样,追溯到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自己的“没办法管教”,就把孩子简单粗暴地推出去,独自接受公众的“审判”。
这对于小孩子来说,真的太不公平了。
就拿这个只有4、5岁的小男孩来说吧,孩子固然有电子产物成瘾的问题,但养而不教的父母问题更大。
有多少父母图一时省事,把孩子交给“电子保姆”看管,等孩子着迷此中、离开不开手机的时候,又来指责孩子的“瘾”大。
孩子之所以会手机成瘾,也是因为大数据的算法机制,正把孩子牢牢地抓在手里。
米粒妈之前推荐过一部叫做《智能陷阱》的记录片,就详细地解释了这种成瘾的机制。
在互联网上,很多你以为出于你主观意识做出来的行为,比如说添加了哪个联系人,关注了哪个博主,是你自己决定要这么去做的。
但着实根本不是,是幕后的这些技术人员处心积虑一步步引导你这么做的!他们比你都知道你喜欢看什么,想要接收什么样的信息,获取什么样的认同感。
于是他们让你刷到相关的东西,触发你做出动作的意愿。你以为这是你想这么干的,着实你完全是被动的。
大数据不断地“猜你喜欢”,给你打造一座顺心顺意的信息茧房,沉沦此中,天然对外界的统统全都置之不理了。
成年人尚且能被控制到这种程度,更何况是从小就浸泡在这种环境里的小孩子呢?
人的本能就是追逐快乐。
如果一个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不到足够的乐趣与关注,天然会向其他地方寻求。
比如在小学生圈子里特别盛行的网游蛋仔派对,真可以说是征象级的了。
米粒他们班同学们都自己组了十几个蛋仔群,约着一起打游戏,我偶尔听着还有一些非常复杂的人际纠葛,类似这两个人是固定“蛋搭子”,然后有一天此中一个跟另外的人组队了,这个人就伤透了心,并且决定再也不跟他当蛋搭子。
我还挺纳闷的,又不是谈恋爱结婚,这玩个游戏还有这么严格的忠诚度呢?
而且一不小心,这些孩子还会被不法分子盯上,遭遇诈骗、甚至更严峻的陵犯。
他们投入了大龄的精力、财力、心血在这款游戏里,而家长们发现之后往往早就为时已晚……
着实对于着迷网络的危害,孩子们也不是看不透,米粒妈写过一个人间清醒的中学生,他就在自己的视频中分析过身边的同学网络成瘾这件事。
他说他采访过几个身边的同学,此中有一个各方面都很平庸,自称“学渣”的同学说,只有在游戏里才能感觉到自己是有价值的,这让他意识到自己并不算太糟,虽然学习很差,但至少游戏玩得很6。
当孩子在实际生活中体验不到强烈的精神满足,就会去获取那些垃圾多巴胺。像游戏、喝饮料,都属于垃圾多巴胺,因为垃圾多巴胺也是多巴胺,孩子们的刚需就是快乐和自我价值感。
这么一看,孩子玩游戏还真不是堕落,本质上是他们希望在某个范畴体现自我价值。
当他们一旦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价值感,天然就不会拼命去游戏里找存在感了。
他说到要让孩子在实际中产生价值感,跟事物和爱好产生深度链接,产生心流,就能进入一种持续性的投入状态,这种感觉天然能够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游戏上转移出去。
孩子的价值感不是体如今这,就是体如今那。对价值感和愉悦感的渴望一直存在,是不能直接扼杀的,只能转移。
孩子须要的是户外、社交、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但这些都须要家长付出精力去陪伴去关注,而不是图一时轻松,让孩子被虚拟的世界越拉越远。
在记录片《你好,未来人类》中,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就坦白说iPad是他唯一的乐趣。
仔细想想,为什么那么多孩子着迷网络,因为这是可以接触到的最简单直接的快乐。
还有一个5岁的小女孩,跟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吵着要平板的小男孩一样,她的全部爱好就只有看iPad。
闲下来的时候要看,吃饭的时候也要看,妈妈和她商量,能不能吃完饭再看,可小女孩却像听不见妈妈说话一样,眼睛依然直勾勾盯着iPad,没有给妈妈任何回应。
无奈之下,妈妈只好让小女孩继续看着iPad,而她一口一口地喂女儿吃饭。
厥后,节目组带着小女孩去到了一所丛林学校去体验,这里的孩子们都在丛林里上学,没有任何电子装备的干扰。
刚开始,小女孩还有点害怕,不乐意参与此中,但很快,她就交到了好朋友,融入了团体,并且喜欢上学校里没有的探险活动。
她在大天然中疯跑,和小同学一块捏泥巴、扎帐篷,整整一天,她都没有提起要玩iPad。
当厥后节目组和妈妈问她,是iPad好玩还是丛林学校好玩的时候,小女孩毫不犹豫地说:丛林学校好玩,因为那里可以做很多探险活动。
着实,在引导孩子使用电子产物这件事上,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因为在孩子们面对的未来世界里,电子产物与网络是局势所趋。
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就能万事大吉,他们须要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但我们更要把科技和天然都完备地出现给孩子。
和我们小时候比起来,如今的小朋友接触天然太少了,能通过自己动手探索、毫无穷定的玩具也太少了。
待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可玩的资源太过于匮乏,只好待在虚拟的世界里找寻刺激。
当孩子以为只有屏幕中的世界最好玩的时候,也许是因为大人没有领导他们发现屏幕外的精彩世界。
想要改变这种环境,我们可以多让孩子接触大天然,多带他们走出家门,去相识实际世界的一草一木。
只有当孩子能够真正的进入到丛林当中,重新建立自己与天然、与实际世界的联系,他们离开电子产物成瘾的可能性才更大。
而且,要留给孩子足够的喘息空间。
孩子喜欢看书就给他们看书的时间,喜欢打篮球可以安排他们外出打打篮球,喜欢画画的给他们画画的时间,不过多干预和打扰,这样孩子才不会只有玩游戏玩手机一条路可走。
在问题发生之前防患于未然,把一些不良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也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不要等到孩子沉溺此中才悔不当初,如今就放动手机,和孩子一起出门走走吧。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诲经验和升学。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808A054WJ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