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回复: 0

县中学生没几个考上好大学,农民工无奈:孩子读书没盼望,自己打工都没劲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话专家:杨华丨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编辑:奚应红丨万象工场《陌生的乡土》主理人

“县中兴,县域教育兴;县中衰,县域教育衰”。

这是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杨华教授在新书《县中:中国县域教育田野透视》中喊出的口号。县中为何衰败?杨老师也直截了当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超级中学的“掐尖”。

在杨华老师看来,县中的衰败使生活在县域社会的人看不到子孙后代的盼望,从而加剧了县域人口外流,留下来的人工作生活缺乏意义和动力,带来县域社会的衰败。县中衰败也带来了全国性的教育焦虑,教育竞争加剧甚而下移到低学段。

超级中学的掐尖是怎么展开的?禁止掐尖就能振兴县中吗?清北生对县中的意义是什么?农村孩子面临的教育困境在哪里?

腾讯新闻万象工场《陌生的乡土》对话杨华,一起关注县乡的孩子们。




一、县中衰败已成大势

陌生的乡土:杨老师,您和团队之前比较多关注农村社会和基层管理,怎么对县域教育的话题感兴趣了?

杨华:教育是基本公共服务,教育供给是县乡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县级政府基本职能、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的调研,必然要涉及到县域教育供给的制度和体制,天然而然地我们就会对县域教育进行调研和讨论。

同时我们做农村社会学调研,也会访谈到乡村小学、初中教师,他们是农村中的“明确人”,对农村有了解,也有自己的思考。对他们的访谈,必然会涉及乡村教育。

最开始的乡村教育调研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零散,不成体系,也没有专门去思考,但可以或许把握当前乡村教育所面临的困境和题目。而这些题目和困境又不但是一所学校、一个地方面对的,是全国多数乡村正在遭遇的,这使得我们的研究不得不直面乡村教育。

乡村或者说县域基础教育的学生,占全国的一半以上,如果乡村教育或县域教育不行,垮掉了,不仅是国家的损失,对县乡的孩子们也是极大的不公平。

陌生的乡土:您和团队是怎么开展相关研究的?

杨华:2018年左右,在贺雪峰教授的推动和指导下,我们在研究团队内部组织了专门的教育研究小组,小组成员多数是博士生,他们将博士论文主题定位在县域教育,我也经常参与教育研究小组的调研和讨论。目前我们已有七八篇成稿的该主题的博士论文。

我们每年都会组织教育研究小组到全国各地进行调研,每年有集体调研三四次,也有比较多的个体性的调研。我们还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县域教育调研,一次是2021年9月,关于乡村中小学孩子成长的调研,我们组织了70多人在中部”三省九县“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研,撰写了70余万字的调研报告。别的一次是2023年底,我们组织了30余人的队伍对全国15个省五十多个县的六七十所县中进行了专门调研,撰写调研报告50余万字。

陌生的乡土:从这些调研中看,您以为当前县域教育面临的主要题目是什么?

杨华:一是1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大量存在,还成为城乡优质教育平衡的投入重点。这种办学模式既无效率可言,又谈不上真正的公平,还要浪费大量稀缺教育资源。

二是县中衰败已成大势,再不进行扭转后面县中一败涂地就将没有任何振兴的盼望。我们去年调研的15省市,县中还能勉强维持较好的教育质量、还可以或许获得县乡大众承认的已寥寥无几。

县中衰败最根本的原因是超级中学掐尖。县中衰败使生活在县域社会的人看不到子孙后代的盼望,从而加剧县域人口外流,而留下来的则工作生活没有意义和动力,带来县域社会的衰败。我们在一个县中只有百分之几的重本率的县域访谈农民工家长,他们说,子女读书看不到盼望,打工都没有劲。县中衰败也带来了全国性的教育焦虑,教育竞争加剧和下移到低学段。

三是新高考改革没有经过广泛的政策辩论,试点省份的试点也基本上是失败的,造成了巨大社会题目,给学生带来沉重负担,却依然推行开来,这是难以理解的。浙江的高三学生竟然要参加春季和夏季两次高考,一次压力就够大的,还来两次,每次都还不能落下。制度设计者美其名曰,多次高考学生有多次时机,每科取成绩最好的一次,既然云云,为什么不是考三次、四次,而是两次。科学道理在哪。

新高考改革对超级中学有利,对县中和县乡的孩子们不利。新高考改革仅选课一项就需要大量的、多重资源的支持,这些资源只有超级中学或教育集团可以或许支撑,普通县中难以负担。

四是县域基础教育全面“衡中化”。不仅县域各高中实行军事化、精细化、监控型管理,学生所有的在校时间用于上课和刷题,而严重缺乏文化素质拓展、体育锻炼和学生自主把握的时间。初中和小学阶段也强化了应试教育,考试频率大幅提高,许多小学在三年级以后的期中、期末考试记录升学参考项目,考试排名和差异化分班成为惯例。中考从过去市级统筹变成省级统筹,强化了中考的排名竞争意涵。

基础教育的“衡中化”不仅使应试压力提前至小学阶段,重要的是使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缺乏文化素质和体育、爱好的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心理题目凸显。

陌生的乡土:您书中不少篇目的成稿时间是2018年,是否担心当时的观察和思考和现状不匹配?

杨华:2018年虽然还没有实行“双减”政策,但是县域基础教育发展的上述总体趋势并没有由于“双减”而改变,反而在这几年愈演愈烈,县中更加衰败,义务教育资源投入越来越不精准,超级中学集团化办学和对县中的蚕食更加疯狂,基础教育的“衡中化”水平越来越高,学生的心理健康题目越来越严重。这些都是总体趋势。

陌生的乡土:您和团队的研究与其他教育研究有什么不同?

杨华:当前有些教育研究的倾向需要品评和反思,比如有一些观点和价值观偏离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还有一些研究为既定教育政策做阐释或唱赞歌。这两种研究倾向都看不到县域教育或教育一线所存在的题目和困境,或者对这些题目和困境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真正面对实际的教育研究,应该直面、揭示和解释这些题目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意见或有启发的观点。这一点要努力。

二、“尖子生被掐走就不会再生长了”

陌生的乡土:前面您提到县中衰弱的根本原因是超级中学掐尖,可否展开讲讲?在很多人看来,经济发展和人口活动才是原因,为什么您不这么看?

杨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向中大型都会活动是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此过程中确实会造成县域一些家庭向中大型都会迁移。然而,在正常情况下,这种人口的天然活动并不会造成县中生源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的大规模流失。

这是由于,在县域特别是广大中西部县域,优质生源主要出身于两类家庭,一类是我们常说的父母在“公教文卫”等体制内单位工作的家庭,一类是普通县乡务工家庭。一般情况下前一类家庭更乐意孩子在县域社会担当教育,有助于亲子互动、家庭教育参与以及家校互助;后一类家庭难以负担子女进入中大型都会学校的就读成本,也更盼望子女在县域范围内担当更优质的教育。

但是,当“超级中学”想法设法“掐尖”后,县中名校升学率特别是清北升学率大幅降低,县中就会失信于广大县域家庭,县域家庭及优质生源就会想法设法向超级中学活动,导致县中陷入“优质生源流失-名校升学率下滑-优质生源进一步流失”的恶性循环,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困境。

陌生的乡土:这样的结果有多严重?

杨华:在“以县为主”教育管理体制下,一旦县中走向衰弱,就会产生极强的负外部性,一方面是更多家庭和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想法设法外流,以追求更大的进入超级中学的时机,导致县域基础教育团体衰弱。

另一方面,优质生源流失、县中及县域教育衰弱后,师生之间难以形成“教学相长”、学生之间难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正向氛围,进一步导致县域教育特别是县中的衰败。

因此,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有效调控,而不是遵照乃至制造所谓的“市场规律”,引发县域优质生源大规模向超级中学活动。

陌生的乡土:如果“掐尖”是根本原因,禁止掐尖是否就能振兴县中?

杨华:县中振兴,前提必然是禁止超级中学掐尖,抑制生源特别是优质生源的无序活动。在此基础上,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及县中在教师活动、学校管理、教研教学等方面须进行系统改革,方能推动县中的高质量发展。

陌生的乡土: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追逐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是理性选择,为了振兴县中而限制他们的选择是否恰当?

杨华:我以为这涉及到效率和公平的题目。在具体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对某些人的公平也很可能会变成对另一些人的不公平。高考是重大的社会事件,高考制度是重大的制度安排,高考政策是重大的政策,因而在中国必然是重大的政治,必然不仅要考虑效率,还要考虑公平。

就像过去科举取士一样,南方地区经济富庶、有文化渊源,北方地区战乱频仍,经济社会文化屡遭破坏,因而在科举中南方人较北方人有优势,于是在这个重大制度安排上,就必须对北方地区有所倾斜,不能仅讲效率,还要注意公平。

陌生的乡土:如果允许生源自由活动,会怎么样?

杨华:第一,平均教育质量高的地区的生源就会向平均教育质量低的地区进行高考移民,从而挤占这些地区的高考资源,对前者来说可以考取更好的学校,但是对后者确实极度不公平。这也是为什么国家要严控高考移民的原因。

第二,优质生源向优质高中或超级中学活动,对其个人来说是有效率的,他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预期有更好的高考成绩。如果这种活动是偶然性,或者少量的话,不会对县域教育造成影响,只表明个人或家庭有本事。但是一旦批量被掐走或流出县域,不仅会造成县中的衰败,乃至进而对整个县域教育体系也是毁灭性的。

县中或县域教育的衰败对于不能走出县域的家庭的照旧极度不公平的,意味着他们还没有努力就已经注定失败了。而要保障公平,同时又要保证效率的话,只有将县中办好,这样就使得尖子生亦能在县中获得较好的教育资源。

陌生的乡土:尖子生被掐完就没有了?

杨华:尖子生本来就是县域平均教育质量的产物,而不是所谓超级中学培养出来的,只要县中保持合理的生源结构、县域教育体系没有垮掉,作为县域教育出口的县中就还有较好的高考成绩。

县域教育资源是特殊的资源,不能只讲效率,通过活动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生源是最大、最重要的教育资源,生源如果是纯粹的市场资源,那么就可以自由活动,活动到可以或许最大化利用它的地方。然而,教育资源的活动还要讲究公平,不能由于自由活动而产生对其他地区、学校、学生、教师等的不公平,因此教育资源的活动特别是生源的活动要有所限制。而既公平、又有效率的生源活动是,中考生源向县中活动和集中,小考生源向乡校活动和集中。

陌生的乡土:您在书中也提到从前县中发展得很好,乃至是梦幻模式,只是后来慢慢出现了题目,为什么这么说?

杨华:前面已经说了,县中的衰弱最主要的原因是超级中学跨区域掐尖招生。优质生源是最主要的教育资源。基础教育是经验活,优秀师资很容易培养,所以师资流失了还可以培养。优质生源被掐走了,就不会再生长了。这是根源。别的高考改革的折腾,高考越来越复杂,填志愿都还要请专业人士来指导,新高考对缺乏资源的县中来说最不利。

陌生的乡土:振兴县中是要回到过去吗?

杨华:县中要振兴,一是要严格限制超级中学掐尖;二是清北扩大对县中的专项招生倾斜;三是允许县中办初中,重新回到过去初高一体校模式;四是给予县中更大的人事权、财权、管理等自主权。

陌生的乡土:在您的书中,“超级中学”或者民办学校似乎带来的更多是题目,需要控制民办学校的扩张,为什么从前要鼓励,如今要限制?

杨华:过去鼓励民办学校的发展主要是推动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缘故。后来发现,民办学校教育由于游离在教育管理之外,它通过机动的学校管理和强化应试教育、回应乡村家庭需求而获得较好的教育业绩,因而得到了县乡社会的认同,但也很快瓦解了公立义务教育学校,破坏县乡教育生态,增加县乡家庭负担。

除了强化应试教育、破坏义务教育体系外,民办教育的扩张还存在教育价值和教育方向的题目。前几年国家限定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学位所占百分比(不超过5%),扭转了县域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减轻了县乡家长的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应试倾向。

民办教育在义务教育学段的学位按要求在不断缩减,它们就开始转向高中教育。民办高中通过与域外超级中学互助,引进超级中学的办学、管理模式,以及雄厚的资本、可以超脱于教育管理之外而拥有机动的办学体制机制,很快在高考业绩、教育声誉上就可以超过县中,将原本留在县中的生源给吸走了,会导致县中的进一步衰败,增加高中生家庭的负担。

县域的民办高中无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仅仅是较县中有更加严格的军事化管理、更加苛刻的时间管理和更加极化的应试教育。


三、 县中为什么需要考出清北生?

陌生的乡土:您在书中反复提到县域教育质量平衡,尤其强调乡校和县中模式,为什么?

杨华:县域教育资源的投入既要讲究公平,也要讲究效率。县域教育资源向乡校和县中集中可以使教育资源投入既有效率,又能体现公平。在这个意义上,县域城乡义务教育平衡,要做的,应该是在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将投入到村小的资源包罗生源、师资、经费、项目等集中到这所学校上去,使这所学校既有生源规模,又有师资、教学、教学设施设备等软硬件,这所学校就可以有较好的教育教学质量。乡村的孩子们就可以就近担当低成本的相对较好的教育。每个乡镇都有一所较好的学校,加上县中“分配生”政策的推行,乡村的孩子们就不需要到县城去竞争学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竞争就会限定在乡镇,只要在乡校竞争获胜,就可以获得县中的高质量高中教育。

同样的,如果每个县都可以或许办好至少一所优质高中,县乡的孩子们就不需要到地级市、省会都会去竞争择校也能获得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他们就不会挤破头往地市、省城去挤,不会一山望着一山高。这意味着高考的竞争被限定在县域:县乡的孩子只要可以或许进县中,就可以或许考上较好的大学。而县中衰弱,则意味着进了县中也考不上好大学,只有进了超级中学才气考上好大学。而全省就那么几所超级中学,全省的中考生去竞争,必然要“挤破头”,这种高度激烈的教育竞争,必然会带来全民的教育焦虑。并且,这种教育竞争和焦虑必然会导致全民从小学、初中开始择校,强化应试基础教育阶段的全面“衡中化”就不可避免。

陌生的乡土:您和团队也强调清北生和重本率的重要,清北生对县中意味着什么?

杨华:清北生,乃至重本生的存在不但是成绩自己的意义,对于县域社会的教育信心,学校教学与学生发展都有意义。

首先,社会对当地教育的信心直接来自于学校的教学成绩。清北生作为成绩标杆,县中出清北可以或许加强大众对当地教育的信心,这样也才气够有更多的生源留在当地,从而实现县中的良性发展,并辐射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发展。没有成绩的保障,县域不仅县中面临危机,初中也会遭遇生源提前流失的困境。

其次,清北生的存在可以或许与老师的教育教学形成互动,实现教学相长。调研发现,老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不仅在于对课程内容研究,更关键在于教学方式,怎样让学生担当知识并转化为自身能力。老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训练就是在和学生的互动反馈中不断调适并再度实践的反复中实现。在这一过程中,以清北生为代表的好学生就是和老师进行教学相长的主力军,可以或许正确实时的给老师提供教学反馈。

最后,生源内部是有结构梯度的,清北生的存在意味着县中当中学生梯度的完备性,从清北到重本再到普通本科的水平的学生都有,这个时间学校内部的学生生源结构十分完备。此时高一层次的学生之间就会对下一层次的学生形成示范,也形成奋斗的目标。云云一来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向前走一步的空间与可能,那么就动员了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提升学生团体的水平,中等生就可以或许被动员往前走,这是生源有梯度的结果,由于梯度竞争是一种良性的比学赶帮,层次之间不构成直接的竞争关系。

反观掐尖下的学生学习状态,也有两种情况,超级中学好学生高度集中,县中则是普本生大量集中,结果就是超级中学内同级竞争凸显,班级内竞争异化,而县中则缺乏优秀生源的示范,学生陷入迷茫和躺平的状态。


四、 农村孩子怎样突围?

陌生的乡土:县域教育中比较重要的题目是农村学生的发展,最近,国家也出台政策保护教师的惩戒权,但不同的家长反应不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

杨华:四五年前,对于惩戒权的认识和担当度还存在农村、集镇和城区的差别,今年暑假再调研相关题目,同样的地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险些农村、集镇和城区的态度已经趋同,县乡家长对学校的合理正当的惩戒也都持否定态度。乡村的家校关系也已经翻转,家长把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学校、班主任、科任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惩戒都十分审慎,秉持不惹事、不找麻烦、相安无事的态度。这必然会弱化对乡村学生的管束和规训。而究竟上,乡村小孩是最需要被管束和规训的学生群体。

陌生的乡土:为什么乡村小孩是最需要被管束和规训的学生群体?

杨华:乡村小孩的父母多外出务工,难以对乡村小孩进行管教,照看他们的爷爷奶奶又没有权力和能力对他们进行管教。那么,对乡村学生的管教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身上,学校就需要有相应的管教的权力和手段。否则学校就不会施以管教。当家庭无法管教,学校又不敢管教,这群小孩就得不到规训,习惯就得不到很好的养成,在成人方面就会存在严重题目,更何况学习和应试。

陌生的乡土:在您看来,农村家庭的教育焦虑主要来自哪里?

杨华:八零后、九零后农村家长也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的焦虑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教育的衰败,他们盼望子女进城就读,但是进城就读就得有人陪读;二是智能手机和WiFi的普及,小孩容易沉溺手机而丢了学习,爷爷奶奶管不了孙辈看手机,只有父母能管得住,就从管控手机来说,父母双方也要一方需要返乡陪读。但是县域城镇工作时机很少,返乡陪读就得丢工作,会使一个家庭少一个壮劳动力从事务工获取工业剩余,家庭收入骤减。三是,即便他们可以或许在家陪读,也没有能力和方式对子女进行课外辅导。

因此,对于农村家庭来说,子女教育应该主要是学校教育,通过增加在校时间、提高在校的学习效率实现子女在教育上的突围。这就要求乡村、县域要有优质教育。

陌生的乡土:对农村家长来说,怎样才气完成孩子的教育资源设置,进而改变家庭命运,实现阶层跃迁?

杨华:农村多数家长既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见识,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即便有选择的时机他们也没法选择。所以他们的子女教育主要要依托国家。只有国家和地方政府能为他们考虑,满足他们的教育期待和教育需求,也就是,一方面要将乡校办好,最好乡校是投止制的,配备生活老师等。另一方面是要将县中搞好,这样县乡的孩子就可以通过乡校考上县中,再通过县中通往全国。只有云云才气实现农家子弟的社会向上活动。

版权声明:本文系万象工场《陌生的乡土》原创内容,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接待个人转发至朋友圈。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927A02O0C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