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回复: 0

楼市的下半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2021这一轮的房地产盛宴里,中产阶级踩到的一个大坑是到郊区、远郊、环京、环沪等区域投资房产。


这些房产多拥有各式各样的噱头,比如:恒大海上威尼斯,碧桂园十里金滩、十里银滩,五花八门的文旅地产,以及靠近高铁站/远郊地铁站XX分钟到XX的楼盘等。


在资产价值重估的年代,它们沦为降价重灾区。


不过换个角度看,中国的大城市或许真的需要一轮郊区房地产建设,但郊区房产不能简单地把市区高层小区给复制已往,而是要另辟蹊径。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大城市存在两种模式:


一种以美欧澳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呈 “City+Town”或“中央City+卫星城”的形状,在一个庞大的区域里填满houses,采用汽车为重要通勤方式,辅以公共交通,都会区生齿集中于郊区houses而非市区公寓楼。


另一种是以日韩等后起发达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代表,围绕城市中央和副中央建设大量楼房,以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为重要通勤方式,生齿集中于市区。


后者本质上是速成式的,发生在城市化飞速推进的年代,通过建设高层楼房的方式为短期内大量涌入城市的生齿提供居所。


等迈过这一阶段后,中国也会产生像发达国家一样的差别化住房需求——有人喜好繁华便捷的市区公寓,有人喜好安静宽敞的郊区别墅。


特殊是随着一部分工作机会和商业配套从市中央迁到郊区,一种“市中央→副中央→郊区镇”的模式将会逐步美满。


对于土地紧俏的中国大城市来说,完全和美、加、澳等国做对标多少有些不切实际,我们不妨找个情况类似的对象来参考,比如东京。




楼房密密麻麻的东京市中央


东京都生齿数达1399万,如果以东京都会区来计算(一都三县)则拥有3800万生齿。


1960年代,东京进入战后高速发展期,为了迎接1964年奥运会,整个城市大兴土木,除体育场馆等奥运所需设施外,绕城高速等多项公共建设也同时展开。


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东京生齿激增,居住条件及交通状况均异常拥挤,堪称通勤地狱。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不景气,出于刺激经济和疏散市中央生齿的考量,东京启动了大规模都市更新与改造计划,新宿、涩谷、临海等副都心在这一时期迎来发展机遇。


以东京作为参照,中国的大城市近些年也先后进入“副都心”建设的阶段,例如上海早在2001年便确定了徐家汇、五角场、花木、真如这四个副中央。


不过对于大多数财力有限的二线城市来说,风俗于集中力量建一片“新城”,如成都的南城、郑州的东城等,期间多多少少有些忽视“老城”的城市更新工作。




1991年东京都厅迁移至新宿后,西新宿逐渐出现许多高楼。


市中央建设是城市发展的第一阶段,“市中央→副中央”是第二阶段,均属于中央区不停扩张的过程。


接下来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大城市发展的第三阶段——郊区建设。


某种意义上讲,与西方顶级城市相比,中国大城市市区的城建水平已经能够看齐甚至超越,差距重要是在郊区。


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往往是一个都会区的概念,围绕市中央的很大一片区域均为建成区,坐落着密密麻麻的小房子。


按照粗略估计,一个100万生齿的美、加、澳城市,其建成区面积可能要相当于生齿300万至400万的中国城市。


至于说像洛杉矶、纽约等特大城市的都会区,实际建成面积要凌驾北京、上海。




洛杉矶都会区


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城市化历程重要发生在已往二十年间,九十年代连陆家嘴都属于“乡下”。


履历过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后,未来我们的市区只能是“精雕细琢”,想举行大规模拆建已十分困难。


正因如此,中国城市化的“下半场”大概率发生在郊区。


以参考对象东京为例:




东京郊区的武藏野市,距离市中央20多公里。从建筑形态上看,其居民大都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公寓楼里,居住体验可能还不如中国式“小区”。




东京远郊的立川市,距离市中央40多公里。从建筑形态上看,以小别墅和洋房小区为主,很少有高层建筑。




立川到东京市中央开车距离40多公里,正常情况下需要一个小时;乘坐地铁则要一小时40分钟左右,日本郊区到市区的铁路有直达、大站、每站停等不同模式,进城时间上也会有所不同。




关东平原最边缘处的八王子市,尽管独栋小别墅十分紧凑,但已经初具西方社区的形态。




纽约长岛的居民区。简单对比不难发现,东京郊区的城建、绿化水平跟纽约比仍有不小差距。


简单点说,中国大城市郊区需要一轮居住环境升级,这种升级必须得做出吸引人的“差别化产品”,如别墅、洋房等,而不是把市中央的高层小区简单复制到郊外。


目前中国城市的郊区虽然有一些别墅群,但其客户群体以中高收入者为主,普通人很难消费起。


需要说明的是,国内的“别墅”跟国外的“house”并不是同一款产品。


国外house多以木板结构为主体,有点类似于速成板房(低成本别墅),其外墙砖只起到装饰、保护主体和挡风雨的作用,而非承重。


建一个house通常是土地成本1/3,建筑成本1/3,水电等各种配套1/3;取暖方式五花八门,有传统的壁炉、暖气片,也有燃气送风、中央空调。


澳洲的house以一层居多,屋内布局很像平层套三、套四房,进门处为客厅,有的还会“车库入户”。


美国的土地比澳洲稀缺一点,两层楼的house居多,一楼一般是客厅、餐厅和厨房,二楼为卧室区。


除居住模式的升级外,郊区基础设施配套以及城市界面也需要精雕细琢一番,不能给人一种厚此(市区)薄彼(郊区)的感觉。


当然,这一切实在都难不倒我们神通广大的开发商,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放宽土地使用限制,并从中探索出一套可持续进化的商业模式。




上海西南郊有一单方面积很大的莘闵别墅区,但因周边城市界面较差、毗邻铁路和工业区、交通教育商业配套薄弱等问题,并没有发展得如预期般抱负。


中国人常讲“衣食住行”,前两个俗称“温饱”问题,目前已经根本解决了。


记得二十多年前,大多数中国人只有过年时才能买一身衣服,叫“过年衣服”,然后一年年攒下来几件衣服替换着穿。


进入新世纪之后,私人车开始成为一部分富裕中产追求生活品格的象征,那时小轿车很稀缺,以至于许多2000年前后规划的小区根本就没有车位,到本日停车成了老大难。


最近几年,随着汽车工业突飞猛进,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最大新车消费市场,普通家庭险些都可以拥有一辆私人车。


食→衣→行→住,展望未来,有关居住条件的升级或将成为中国最大的一块内需。


居住改善无止境,我们距离真正“住得好”实在还差得很远。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010A03XFM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