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谐的亲子关系,温暖的家庭氛围,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一位母亲凌晨2点,发文痛哭忏悔。
她一心想把女儿造就成“考二代”,让女儿按照她做的学习规划,提前掌握高年级的课程。
有一次女儿考了满分,她很高兴,不停地表扬她,想和她讨论下一步的学习规划。
可女儿却冷冷地说:“妈妈,你爱的只是那个听你的话,考好成绩的我,我画画比考试还优秀,你却从来没有夸过我。”
说完,起身回了房间。
女儿冰冷的话语和表情,刺痛了她,那一刹时,她的心情五味杂陈。
教育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一书中写到:
爱孩子并不是给他们一个目的地,而是为他们的成长过程提供养分。
孩子就像花园中的花朵,而父母就是园丁。
园丁只需要得当除草,让花自由绽放;而不是木匠,把木料雕刻本钱身想要的样子。
雕刻孩子的过程中,不仅家长累,孩子也痛楚,其结果每每是亲子关系渐行渐远。
因为孩子最终只会成长为他们可以成为的样子,而不是父母想让他们成为的样子。
01
我们总让孩子听话
却忘了听孩子说话
现实生存中,很多和孩子沟通的场景,我们都念念不忘:
爸妈不停地唠叨:“作业写完了?抓紧去练琴。”
孩子不耐烦地回答:“我本身知道怎么做,不需要提醒。”
爸妈不停地输出道理:“如果你长大想像xxx一样,你就应该如何如何。”
孩子毫不留情地打断:“你不要总是拿我和别人比较。”
当父母不解地问道:“你怎么总是一脸的不耐烦?”
孩子委屈地回应:“你为什么总是逼我做这做那?”
从父母的角度来看,我们一直以为本身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好。
可对于孩子来说,很多题目,都是父母的单向输出,并没有与孩子双向沟通。
闺蜜性格非常强势,为了让女儿豆豆好好练琴,不停在孩子耳边碎碎念。
经常会因为豆豆弹错音符大发雷霆,而后又后悔不已。
为了改正坏脾气,她和豆豆约定,如果本身再发脾气,就惩罚本身。
结果呢,豆豆刚弹起钢琴,她就忘了答应,开始大吼大叫。
每次去她家,豆豆都会拉着我的手诉苦:
“妈妈不听我说话,就会吼我。”
“妈妈嘴上允许的好好的,可是根本不做。”
“妈妈把我的生存安排得很满,我都被她逼疯了。”
《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指出:
“家长与孩子,是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操作。做家长,不是像木匠一样打造统一模式的作品,而应是园丁,只要提供环境和养分,让孩子本身成长。”
我们总以为本身对孩子用心良苦,因此常常拿孩子是否听话,作为衡量孩子好坏的标准。
而他们的情绪和行为,被我们一次次忽略,还要被贴上“不听话”的标签。
不是孩子难以管教,而是我们自以为是的简朴粗暴,堵塞了与孩子沟通的渠道。
看过一句话:“很多父母终其一生都在孩子的心门外徘徊,他们无法找到钥匙,却责怪孩子难以沟通。”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多一点点耐心,引导孩子诉说,倾听孩子的诉说。
就会发现,孩子那些所谓的“不听话”,逐步都会变成和你絮絮叨叨的“真心话”。
02
以为孩子做得不好
其实他已经拼尽全力
有时候,大人认为很轻易做到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可能已经是倾尽全力。
网友@安安曾经讲过本身教育女儿的故事:
一次考试,7岁的女儿做错了几道题。
她逼着女儿要把这些错题全部再做一遍,结果2个多小时,女儿只做完了一半。
“接着做吧,做完为止。”安安非常生气。
“妈妈,我累了,可以休息一下吗?”
“不行!就这几道题,你都错了几次了,怎么还不知道怎么做!”
女儿抽噎着哭了起来。
“就知道哭,做不完题,今天别想睡觉!”
安安没有分析,把作业本扔给女儿,女儿委屈地擦掉眼泪,继续修改错题。
又过了一个小时,终于在十二点前,女儿把错题都做对了。
安安让女儿抓紧去洗漱,等了半天,女儿也没出来。
当她去查看情况时,发现女儿靠着马桶睡着了,脸上的泪痕还没有干。
看着那个小小的身体蜷缩在地上,安安一下子崩溃了:
一直以来,本身都以为女儿逐步吞吞不争气,还总是嫌弃她、批评她。
总以为孩子做得还不够好,急不可耐地拉着孩子向前、向上、向完美。
可我们完全忘记了,其实他们还只是孩子啊!
很多时候,大人传达给孩子的是:“这么点的小事都做不好,你应该战胜困难超越本身。”
可孩子接收的信息是:“我已经倾尽全力了,为什么大人还是不满意?”
《园丁与木匠》的作者艾莉森,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得出一个结论:
孩子大脑的发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变革。
6岁前,孩子大脑的特点是“混乱”,得当无目的地自主探索;
6岁后,孩子的留意力变得可控,才开始能专注于学习某一个知识。
过于着急的父母,总是强行让孩子完本钱身的愿望,逼迫孩子达到他们的期望值,反而很难担当孩子最真实的样子。
因为我们总是担心,如果对孩子不加管控,孩子的成长就会失控。
可真相并不是这样的。
父母的过分焦虑和管制,才是最大的失控。
我们需要做的,其实是适应孩子的成长节奏,而不是要求孩子按照我们的进度加速前进。
03
最好的教育就是
给孩子一个世界让他们重建
为人父母,我们都希望能给孩子好的教育。
只是,到底怎样才算是好的教育?
《园丁与木匠》一书提出这样的建议:
“我们需要为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这是包管孩子自由成长和发展的前提,给孩子一个世界,让他们重建,才是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事实上,养育是一场修行。
要想成为好的园丁,只是做到不对孩子大吼大叫是远远不够的。
它需要我们本身的状态足够平和,内心充盈着足够的能量。
只有听到孩子的声音,承接孩子的情绪,并给予智慧的引导,才气让孩子重建丰富的内心世界:
1.倾听孩子的声音
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孩子的想法和行动,并适时地做出回应。
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成就时,要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成绩,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认可。
当孩子犯错或成绩退步时,不要指责和批评,而是资助孩子分析原因并提供解决方案。
孩子感到本身并不孤单,才气拥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2. 承接孩子的情绪
《如何与孩子谈话》中提到:
“不要抑制孩子的情感,而是告诉他们,他们的情感是可以被担当的。”
父母要鼓励孩子积极地表达本身的情绪,无论是高兴、难过还是愤怒。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应该排解他们的痛楚和困惑,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资助他们化解负面情绪,重塑自信。
当我们能够接住孩子的情绪,就能探索到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3. 智慧地引导
每个孩子都是完全差别的,而教育也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作为家长,我们要将智慧融汇到教育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和挖掘孩子的长处。
让孩子在本身喜欢并得当的赛道上,稳步前行。
孩子的成长,不仅有当下,更要有未来。
将眼光放远一些,我们就能找准发力点和着力点,托举孩子成长、成功、成人。
《园丁与木匠》书中有这样一段话:
“在教育中,家长应当是‘脚手架’,引导孩子自主搭建知识大厦。”
刻意地教导,反而轻易让孩子只吸收、模仿,而不去探索和创造。
不过多干预,让孩子本身去重建一个世界,反而是最简朴有效的方法。
04
写在末了
李小萌在《你好,小孩》中说:
“最好的养育来自于父母天然的自我信赖,最好的教育来自于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
教育是三分教,七分等,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
好的父母,不应该以成年人的能力来追赶孩子成长的速率。
而应该让树成树,让花成花,让孩子沿着本身的轨迹成长。
和谐的亲子关系,温暖的家庭氛围,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
我们只有给孩子一片爱和宽容的沃土,孩子才气向阳而生。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101A04C21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