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3|回复: 0

地铁车厢里的大风,都是哪来的 | 答案如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2:54|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授权转载自答案如下(ID:theanswer16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某天下班,你拖着疲惫的身体挤上地铁,脑海中还在回忆着今天的琐事。坐下后,你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哈欠,感觉眼皮沉重得将近合上。


忽然,车厢内仿佛启动了一个巨大的鼓风机,剧烈的风迎面扑来,瞬间让你清醒了几分。这时你不禁开始思索:为什么地铁车厢内部的风这么大呢?


中南大学和湖南大学等高校与机构合作的研究显示,地铁车厢内部的风速通常在0.1到1.5米/秒之间,最高可达3.96米/秒,风力相当于三级风,可以直接把旌旗吹开[1][2]。


那么,这股风从何而来呢?


当地铁列车在狭长的隧道中高速行进时,由于列车与隧道壁之间空间狭窄,列车头部推挤的氛围不能完全绕过列车流向后方。列车前方氛围被不断压缩,形成正压;后方氛围被拉动,形成负压,前后产生压力差,带动气流流动,形成活塞风[3]。




活塞风可大量引入新鲜氛围,排除隧道内余热,为乘客提供充足的氧气 / 图虫创意


形象点说,当地铁高速行驶时,它像是一把无形的梳子,梳理着前方和后方的氛围,造成一种前压后吸的现象。也有点像家中的吹风机对着墙吹时,风沿着墙面流动,形成显着的气流。


例如,当一列地铁列车以90公里/小时(25米/秒)的速度行驶时,在较宽的双轨隧道中活塞风可能达到6米/秒,在狭窄的单轨隧道中,气流速度可能达到10米/秒,足以摇动小树[2][4]。


活塞风不断向前推挤氛围,形成一连串的压力波。就好像,你在一个布满气球的房间里,当你推动一个气球时,它可能会碰到其他气球或者墙壁,然后改变方向。同样,压力波在遇到隧道中的障碍物时也会改变方向。有时,这些波可能会在某些区域聚集,形成高压区;有时它们可能会分散开,形成低压区[5]。


气压的差异促使氛围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压力差越大,氛围流动越快,风速也就越大[6]。这种复杂的氛围流动模式会持续加剧风速。




地铁的钢轨与车身主要由不锈钢制成,主要金属成分为铁,并含有铬、镍、碳等元素 / 图虫创意


那这股复杂强大的气流是如何进入车厢内部的呢?这就不得不提车厢的气密性了。


地铁的气密性并不是无坚不摧,相反,这些复杂的气流通过车厢的缝隙,如车门、窗户和通风体系的缝隙,进入车厢内部,可谓是“无孔不入”[7]。


这种现象在老旧的地铁线路中尤为显着,由于使用时间久,气密性变差,导致乘客感受到更强烈的风速冲击。此外,氛围涌入还可能携带隧道内的灰尘和杂物,影响车厢内的氛围质量[8]。


一项2021年发表的分析陈诉显示,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的地铁站中,PM2.5日平均浓度都凌驾了30微克/立方米,是世卫组织给出尺度的两倍多[9]。




研究发现,地铁站的建成时间越长、位置越深,内部氛围污染也就越严峻 / 图虫创意


同时,列车加速度越高,车厢内的风速也就越强。这是由于在列车加速阶段,车厢内的氛围被惯性力推向车厢后部;在减速阶段,惯性力则会削弱氛围流动的速度[1]。


例如,在长沙地铁6号线的实地测量中,列车在加速阶段,车厢内的氛围流速达到最大值,最高风速为2.37 ± 0.12米/秒。直到列车速度降至约为最快速度的45%时,风速达到最低点[1]。


当遇到早晚高峰,车厢内部拥挤时,氛围的流动受阻,导致风速相对较低;相反,当乘客较少时,氛围流动更自由,导致风速更高[10]。因此,人员的密度也为车厢内的“强风吹拂”提供了一部门助力。


那风速是否和地铁车厢内部的空调体系有关呢?答案是肯定的。地铁车辆空调体系包括空调机组、通风体系(送风体系、排风体系),当外部氛围经过空调机组降温或加热后,通过送风体系送到客室内部;一部门氛围在回风过程中由排风体系倾轧车外,等量的新鲜氛围通过机组新风口源源不断进入客室内[11]。


因此地铁本身的空调体系送风进入车厢,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车厢内的气流速度。发表在《国际通气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伊朗德黑兰地铁列车行进过程中,与没有空调的环境相比,空调模式下的通风效应更强[12]。


所以,下次当你在地铁上,一阵强风突然吹乱你的头发,或者让你无法站稳时,请尽情感受吧,就好像孙燕姿唱的那句歌词:“我听见风来自地铁和人海。”




撰文 / 敬欣



[1]Wang Tiantian,Han Wei,Lu Yibin,Dai Wei,Chen Zhe,Shi Fangcheng... &Zheng Zeyuan.(2024).Field study on the through-draught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subway carriages.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incorporating Trenchless Technology Research.
[2]全国气象防灾减灾尺度化技能委员会(SAC/TC 345)(2012).GB/T 28591-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尺度化管理委员会.
[3]He Deqiang,Teng Xiaoliang,Chen Yanjun,Yuan Yuzhao,Li Xianwang &Shan Sheng.(2021).Piston wind characteristic and energy saving of metro station environmental control system.Journal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4]Król, A., & Król, M. (2022, September).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piston effect in subway tunnels. In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nference Transport Systems Theory And Practice (pp. 108-119). Cham: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5]Min Fu,Peng Li &Xi-feng Liang.(2017).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slipstream development around a high-speed train in a double-track tunnel.PLOS ONE(3),e0175044-e0175044.
[6]Schlichting, H., & Kestin, J. (1961).Boundary layer theory(Vol. 121). New York: McGraw-Hill.
[7]Li Yang &Liu Youmei.(2024).Development of a forward design method for train airtightness: A case study of a metro express line.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incorporating Trenchless Technology Research105479-.
[8]Niu Jiqiang,Lv Dazhou,Li Rui,Zhou Dan,Wang Yueming &Yang Xufeng.(2022).Matching of multiple aerodynamic parameters for railway train/tunnel systems to ensure critical airtightness performance of high-speed trains.Structural and Multidisciplinary Optimization(1).
[9]胡毓瑜, 李欣 等. (2021). 中日地铁pm2.5浓度调查与分析. 大阪大学中国文化论坛-讨论文件.
[10]李超,齐朝晖 &盛思思.(2009).地铁车厢内气流组织的探讨.制冷与空调(四川)(03),109-112.
[11]穆广友 &臧建彬.(2008).地铁车辆空调体系设计要点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研究(11),29-32.
[12]Mohammad Reza Talaee,Ali Kabiri,Mohammad Ebrahimi &Behtash Hakimzadeh.(2019).Analysis of induced interior air flow in subway train cabin due to accelerating and decelerat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ntilation(3),204-219.



微信编辑 | 咯咯哒 图片编辑 | 敬 欣
容编辑 | 林 夕 审核编辑 | 熊壮壮

欢 迎分 享到朋友 圈 哦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101A06SVS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