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5|回复: 0

全球最大无主地南极大陆:面积比中国还大,各国都在结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4年12月30日据央视新闻报道,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进度刷新,“雪龙2”号航程已超一万海里。
这片冰雪覆盖的大陆,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为广袤、最为秘密的地域之一。
南极不仅是全球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潜藏着极为丰富的矿产、海洋与生物资源,成为各国争夺的焦点。


事实上,这片极地之地的资源被认为是未来全球最具战略代价的宝藏。
然而,在这场资源争夺战中,日本早已行动灵敏,先一步布下了结构?
这是怎么回事?
南极的资源为何如此抢手?

南极大陆的矿产资源极其丰富,成为全球资源抢夺的焦点焦点。
根据科学家的估计,南极蕴藏着大约20%的世界未开采矿产资源。


这里的矿产主要包罗铁矿、铜矿、煤矿以及稀有金属和稀土元素等。
特别是南极的稀土资源,它们在当代科技中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尤其是用于制造智能手机、电动汽车、风力涡轮机和高科技武器系统中的稀土元素。
南极的铁矿、铜矿等基础金属,若能够开采,将在全球矿产资源供应链中占据重要职位。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推进,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电动汽车等行业的需求增长下,这些矿产的战略意义愈加凸显。


因此,南极的矿产资源不仅是各国争夺的目标,更是未来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关键所在。
南极四周的海疆拥有着极为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尤其是磷虾和深海鱼类。
这些资源不仅是全球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全球生态系统具有深远影响。
磷虾是南极海洋食物链中的基础生物,广泛作为鱼类、海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食物源。


同时,磷虾的捕捞产业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尤其是在亚洲地域,磷虾及其相关产品的市场需求逐年增加。
南极海疆的深海鱼类也具备巨大的商业开发潜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能够在这一领域占得先机,对南极渔业资源进行可连续开发。
然而,这些海洋资源的利用也面临诸多争议,尤其是怎样均衡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南极不仅在矿产和海洋资源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生物资源也是其另一大代价所在。
南极的生物多样性对全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其独特的极地生物和微生物,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许多南极生物具有极强的抗冻、抗辐射、抗氧化等特性,这些生物的研究对药物开发,尤其是抗癌、抗衰老、免疫调节等领域,具有巨大的科学代价。
中国的南极考察进展

中国在南极的科学考察取得了显著进展,而“雪龙2”号作为中国南极科考的重要象征,扮演了极为关键的脚色。


自2020年12月“雪龙2”号首航以来,这艘世界一流的极地科考船不断刷新着中国在南极的科研能力和探险深度。
“雪龙2”号作为全球最先进的极地考察船之一,具备极强的冰区飞行能力。
船长约122米,宽约22米,航速为14节(约26公里/小时),能够穿越最厚的冰层,进入南极冰盖腹地。
它采用了世界领先的冷冻技术,配备了当代化的科研办法,包罗气候监测、海洋勘测、生命科学等多种科研设备,能够进行跨学科、系统性的研究。


“雪龙2”号不仅能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完成飞行任务,还具备了极为强大的科研能力。
它配备了探测海洋底部的声呐系统,可以深入海底1000多米进行地质结构分析;配备了极地环境监测设备,能够实时分析海洋温度、盐度、流速等数据,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数据。
2024年,“雪龙2”号再次刷新了南极考察的进展。


此次南极考察任务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对南极地域的冰川变化、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进行长期跟踪。
通过对南极冰盖的高精度监测,科学家们能够准确预测南极冰盖的融化速度,为全球气候模子的优化提供更加精确的数据支持。
此外,“雪龙2”号还进行了多次深海探测,特别是在南极海疆的磷虾和其他深海生物资源的调查,评估这些海洋资源的可连续性。


南极海疆的生物资源,尤其是磷虾,是全球重要的渔业资源,而这一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直接关系到全球渔业的生态均衡。
目前,中国在南极已建立四个科研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长城站,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科研工作。
中山站和长城站主要会集在海洋、气候变化、冰雪环境等领域的研究,而昆仑站则是中国在南极设立的唯一内陆站,重点研究南极冰盖及其变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中国的南极考察不仅限于现有科研办法的扩展,还包罗大量的科技创新和突破。
通过技术进步,中国在南极科研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尤其是在数据网络与分析、气候模子预测和极地物理学方面。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南极地域的气候变化对于全球气候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的科学家利用先进的卫星技术、无人机以及冰芯数据,密切监测南极气候变化的动态。


通过对南极冰盖、冰川流动的长期跟踪研究,中国科学家在全球气候变化模子中加入了更多精确的数据,从而提高了气候预测的准确性。
在南极海洋资源方面,中国科学家开展了多项海洋生物资源的监测与研究工作,尤其是南极磷虾的生态评估和渔业资源的可连续发展研究。
近年来,南极磷虾的捕捞量大幅增加,这一资源的开发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压力。


中国通过对磷虾捕捞量的科学监控,提出了更加合理的捕捞标准和保护步伐,致力于实现南极资源的可连续开发。
除此以外,中国科学家在南极生物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突破。
近年来,科学家发现南极地域的一些极地微生物具有极强的抗冻、抗辐射和抗菌能力,这些生物对医药研究、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极大的潜力。
通过对南极生物多样性的监测和研究,科学家们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日本的提前结构与竞争

不得不承认的是,日本在南极的结构历史悠久。


自1956年日本首次建立昭和基地以来,日本在南极的科研和资源开发方面便有着举足轻重的职位。
昭和基地不仅是日本在南极唯一的科研站,也是日本开展南极海洋生物、气候变化和冰川研究的焦点基地。
日本还在南极海疆开展了长期的捕鲸活动,尽管遭遇国际社会的广泛反对,但其在南极资源领域的深耕依然不容忽视。


日本在南极的资源勘探和军事存在,也使其在南极事务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作为全球资源争夺的重要一环,日本的结构为其未来的战略利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日本不仅在科研方面结构南极,还在资源勘探方面提前部署。
近年来,日本通过开展南极磷虾捕捞、深海鱼类资源勘探等行动,争取在资源开发方面占据主导职位。


此外,日本还与其他国家互助,共同研究南极的矿产和海洋资源,争取在未来的资源开发中占得先机。
面对日本、美国等国家在南极的结构,中国需要积极通过多边互助,扩大在南极事务中的影响力。
加强与国际组织如联合国、南极条约咨询会议等的互助,推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相结合,逐步形成对南极资源开发的全球性共识。


中国在南极的科研站和“雪龙2”号的建设,表明中国在极地科研领域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未来,中国应继续加强极地科学技术的创新,特别是在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开发等领域,为未来的南极资源开发提供技术保障。
南极作为全球最后一片未被开发的大陆,其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均衡极为重要。


中国可以鉴戒其他国家的经验,推动南极资源的可连续开发,特别是在矿产开采、渔业资源捕捞等领域,通过科技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保护。
末端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南极的矿产、海洋和生物资源的潜力正逐渐显现。
而中国凭借“雪龙2”号等先进的科研平台,正在不断扩大在南极的影响力。
面对日本等国家的先行结构,中国不仅要在科研领域占得一席之地,更要在未来的资源开发和全球战略中,稳步推进、合理结构,为南极的可连续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光明网《“雪龙2”号航程已超一万海里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进度刷新》
解放日报《南极科考:破解冰封的秘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231A0821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