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泉源于@小阿兹booboo, 中科院之声,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浙江网友捞到四不像生物
真感叹啊,2025年了,现在写昨天发生的事变,都已经算是2024年了,时间的列车飞驰而过,我好像被甩在了原地。
2024年12月31日,IP地点为浙江的网友@小阿兹booboo发布了一则帖子,她说自己在当地的一条溪流旁边嬉戏捞小鱼玩的时候,偶然捞了一条“四不像”的水生生物。因为自己从未见过这个物种,但又好奇它的真实身份,于是就发布到网上询问各人。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条古怪生物,根据粉色水盆中的那根毛作为参照物的话,它的体型估摸着也就几厘米吧。它看起来几乎就是蝌蚪的模样,其黑色的身体圆润且饱满,尾部修长,随着与身体的连接处匀称变细;身体侧面有黑色的圆点;从上面观察不到它是否有外部鳃,但是可以看到它无神空洞的眼睛,也拥有跟许多青蛙相似的细长瞳孔结构。
最神奇的还是它的最前端居然长着一对形似“牛角”的结构,不过两根“角”的连接处也是尖锐的凸起,团体看来很像等腰三角形。另外这个古怪的结构上上密布着黑色的小点。
往左一滑,这个帖子还有第二张图,在这个张图片中,这个生物的“牛角”的结构居然被它自己收缩起来了!拢在前端仿佛一顶小王冠。这次的角度更侧了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生物从头部到尾端,颜色是渐变下去的,从黑色变成淡褐色。
这是什么生物?
这个怪模怪样的家伙实际真的就是蝌蚪,它是角蟾科角蟾属物种的蝌蚪。之所以这么确定,是因为这个属的蝌蚪拥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特征:那就是那对“牛角”。这实际上是它们的嘴巴!
知道这个玩意儿是居然是嘴巴后,再细看这个朝上长的嘴,你现在就会感觉很像个漏斗了,这是为了更方便的在水中滤食细小的食物颗粒,可能是这样更好对准和吸入。角蟾蝌蚪的口器内部结构的分化揭示了角蟾蝌蚪和食性的适应关系,角蟾蝌蚪会以口部的唇齿与角质颌来刮取或吞吸水中的物质,但它们不是囫囵吞枣,还通过口乳突有选择地过滤进入口腔中食物。
关于角蟾蝌蚪只能介绍到这里了,能讲清楚它们的嘴巴结构就很不错了,因为其他更多的信息连科学家们都还没有答案。
已知的角蟾科大概包罗2亚科11属142种,它们广泛分布于东洋界,从巴基斯坦、中国西部向东直到菲律宾和苏达群岛都有。而我国大概有9属76种,主要分布于华中和华南地区。之所以说大概是因为近年还有一些争议物种没法确定。
这么多的种类肯定会在形态上呈现出充分的多样性,但无论它们的体型巨细或生活习性的差异有多大,但它们终归是有一些明显的相同特征的,最显著的就是它们的角状突起结构,这些角状突起通常位于其上眼睑和口鼻部,也是其名号的由来。
角蟾科物种的皮肤通常是比较糙的,上面布满了各种形态的疣粒或褶皱。其体色基本上都是比较暗淡的,比如橄榄褐色、棕黄色并陪同着黑色的纹路,不过也有些草绿色和褐红色的鲜艳个体,但无论是哪种颜色,都是它们完美的适配自己的栖息情况的计谋。
角蟾科物种常活动于高海拔山区的溪流周边,或是热带沙漠的干旱区域。它们偏幸隐匿于草丛深处、石块缝隙或沙土洞穴之中,这些栖息地不仅为它们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还构成了安全的遁迹所。作为肉食性生物,它们的主食是小型无脊椎动物,而有些种类甚至显现出惊人的捕食能力,可以或许捕食其他蛙类或小型哺乳动物。
此外,角蟾科物种还具备一系列独特的生理反应和行为模式。例如,它们可以或许依据外界温度的变化灵活调团体色,从而有效控制身体吸取太阳辐射的热量。在沙漠情况中,它们更是显现出惊人的拟态能力,可以或许模拟沙粒的色泽与形态,以此躲避天敌的追捕。甚职苄些物种在面对威胁时,会竖起体表的角状突起,并从眼部释放出鲜血作为防御手段,非常浮夸,但也是相当有效的计谋。
还存在很多谜团
角蟾科被科学家们认为是原始的两栖动物之一,它们的分类学、系统学、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的各项研究都受到了中外科学家的瞩目。
近年来,角蟾科的分类与系统学研究在各国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之下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与角蟾科成体形态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相比较,科学家们对于它们蝌蚪形态的研究实际上还面临许多的问题和挑战。
科学家们对角蟾科蝌蚪的形态多样性还存在很多疑问,首先是对角蟾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与蝌蚪的演化知之甚少,其次最引人注意的口漏斗结构的起源更是毫无头绪。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02A03YD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