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0|回复: 0

告别阿里,是大润发最好的了局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1:5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王慧莹
编辑/子夜
新年伊始,阿里再次和新零售告别。
1月1日晚间,阿里巴巴发布公告,宣布子公司及New Retail将出售所持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总数约78.7%。
这是一场意料之中的出售。2024年9月,高鑫零售停牌,市场上关于阿里出售高鑫零售的传言不停。次月,高鑫零售发布公告称有买家有收购意向。
如今,根据公告,德弘资本将以整体最高1.75港元/股,收购阿里全资子公司吉鑫和淘宝中国及NewRetail所持有的高鑫零售全部股份。


图源阿里巴巴官网
德弘资本是一家国际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两边已达成交易,针对待售股份,阿里相关方有权收取最高金额约131.38亿港元(约超120亿人民币)。
回首阿里与高鑫零售的合作,高鑫零售是阿里新零售战略的一块“试验田”。从2017年开始,围绕阿里新零售战略,大润发与盒马、饿了么、淘宝等业务都进行了深度的合作,大润发也借此走在传统卖场转型的一线。
好景不长,陪伴期间的变化、市场的竞争,两边的合作并非一路坦途。
一方面,传统零售受到新业态的冲击,大润发的表现乏善可陈,尽管这几年高鑫零售带领大润发进行自救,包括旧门店重构、新业态拓展,但都未能掀起太洪流花;另一方面,阿里改革重组,回归淘宝、AI两大主业,开始有序退出非核心资产,以此变得更聚焦。
市场进步的海潮不可逆,告别新零售,对两边而言或许都是最好的了局。阿里需要为自己减负,聚焦核心电贸易务;大润发需要回归线下零售,找到更合适的后盾。
传统零售业已经站在十字路口上,作为曾经的“连锁超市大王”,大润发没有多少时间试错了。告别新零售,回归零售本质,探索出一套零售市场的新解法,大润发才能重生。
1、告别新零售,是阿里和大润发的最优解?

回看阿里和高鑫零售的故事,牵线的依旧是新零售。
2016年,阿里提出新零售战略后,次年,阿里便把眼光放到了连锁商超品牌大润发身上。
当时的大润发堪称“超市之王”,阿里巴巴曾十分看好这项业务,并两次押注。
2017年11月20日,阿里投入224亿港元入股,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每股作价6.5港元;2020年10月,阿里投资280亿港元持有了约72%的股份,每股要约价格为8.1港元。
两次投资,阿里在大润发身上花了约504亿港元。时任阿里CEO张勇曾表示:大润发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润发而不同。
2020年二次投资后,阿里直接委派高层入驻高鑫零售。2020年12月22日,时任阿里集团副总裁林小海出任高鑫零售执行董事,并于2021年5月兼任首席执行官。
彼时,阿里提出“多业态全渠道”战略,试图通过数字化和组织创新,重塑大润发竞争力,阿里将其他零售业务的能力赋能到大润发身上。
比如,阿里将盒马的悬挂链系统引入大润发门店,数据显示,门店的订单处理能力从原来的300单提升至5000单;配送体系上,大润发使用饿了么旗下的蜂鸟配送服务,有些地域还可以使用盒马的配送网络。
更重要的是,阿里推动了大润发的数字化转型。
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能的支持下,线下,阿里资助大润发优化库存管理,2019年大润发与天猫超市共享库存;同时,阿里在大润发门店投入自助收银机,提高数字化能力;在线上,阿里通过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将大润发门店接入淘鲜达业务;2021年,大润发和菜鸟加深合作,以“飞牛拼团”和“驿发购”项目进军社区团购赛道……
在两边的预期中,这是个1+1>2的故事。于大润发而言,阿里这个大树十分可靠;于阿里而言,凭借大润发打通线上线下,是个无比性感的新零售故事。


只可惜,了局往往不尽人意。
线上线下联动的新零售故事未能完全奏效。面对零售大环境的变化,山姆、开市客等会员店占领消耗者心智,以大润发为代表的传统卖场经营效率下降,大润发陷入亏损闭店困境,更直接拖累了阿里的业绩。
阿里巴巴2024财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包含高鑫零售、银泰、盒马等业务的“所有其他”营收470.23亿元,同比下降7%,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87%。财报中还特意提到高鑫零售,称营收下降是“供应链业务规模缩小及客单价减少导致的高鑫零售收入下降所致”。
实体零售亏损,阿里分拆重组后,重新考虑这类业务的去留。很快,阿里高层明白了“用户为先、AI驱动”两大战略重心,重塑业务战略优先级,并聚焦核心业务。
像高鑫零售这样和传统实体零售相关的业务,它们不是阿里核心聚焦的业务。上个月卖掉银泰后,此次出售高鑫零售自然是在市场预期中。
相比于银泰,阿里和高鑫零售的拉扯时间更长。过去一年,高鑫零售被看作是阿里聚焦核心战略后即将被出售的项目,两边也都在为这场告别做准备。
如今,终于到了说再见的时候。
对于阿里而言,出售高鑫零售并非一桩“赚钱”的交易。相比于前两次共计约504亿港元的投资,此次阿里出售高鑫零售,仅作价131.38亿港元,亏损了约373亿港元。


图源阿里巴巴官网
阿里在公告中表示,出售事项被认为是阿里巴巴集团将其非核心资产变现的良机,并可利用所得款项更加聚焦于核心业务发展、提升股东回报。
的确,站在现在的节点,阿里聚焦核心的战略稳扎稳打了一年,新的一年无疑要更加尽力以赴寻找增长点。卖掉高鑫零售,阿里不必继续为其输血,也能更聚焦,做更重要的事。
告别带不动的新零售概念,做好自己擅长的事,对两边而言也许是个最优解。
2、该变的变、该弃的弃,大润发没有多少时间继续试错

市场都记得大润发的辉煌。
在传统大卖场发达发展的年代,大润发的成绩和口碑有目共睹。早在1999年,大润发就创下240亿元的营收业绩;到了2009年,大润发以营收404亿元,取代家乐福成为中国大陆市场零售业冠军。
但期间在变化,受会员超市、社区团购等零售业态挤压,传统商超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大卖场卖不动了是究竟。
体现到高鑫零售财报上更为直观。过去五个财年,高鑫零售的营收都处在下滑通道。
其中2022财年(2021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公司收入881.34亿元,同比下降5.3%;归母净利润亏损7.39亿,这也是其2011年上市来首次亏损。


尽管在2023财年(2022年4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实现了1.09亿元的归母净利润,但2024财年半年报(2023年4月1日至2023年9月30日)显示,其再次由盈转亏。
更大的压力还在继续。2024财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的业绩数据显示,高鑫零售收入725.67亿元,同比下降13.3%,年内亏损16.68亿元。
长达七年的合作,并没有给两边带来预期的增长,大润发开始意识到,问题可能出现在战略方向上。
战略方向的变化势必陪伴组织的变动。去年三月,面对持续的业绩压力,“阿里人”林小海辞任高鑫零售CEO,新任CEO由“零售老兵”沈辉担任。
去年8月,沈辉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大润发履历了一些困难,有些地方也确实走偏了。
在沈辉的带领下,一方面,大润发放弃了一些资产更重的大卖场模式,开拓中型店让自身更灵活;另一方面,顺应零售市场的期间趋势,押注会员店模式,培养用户心智、离消耗者更近。
这一思路下,大润发Super和M会员商店两大新业态应运而生。前者是大润发的中型店,从品类、体验上区别于大卖场、优于大卖场;后者则是对标山姆、开市客的会员店。


大润发M会员店,图源M会员店微信公众号
此前,高鑫零售预计投入12亿元进行业务投拓,包括大中型超市的开店和会员店的拓展以及门店设备的更新投资。
另一方面,去年3月初,大润发集中关闭了多家大卖场门店。对此,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方面回应,公司一切都在正常的运转当中,大润发闭店属于正常的经营调整,“部门改造为2.0门店和M会员商店,部门出于物业到期等原因。”
截至去年9月末,高鑫零售共有466家大卖场、30家中型超市以及6家M会员店,其中大卖场同比减少19家。
可以看到,一路的调整之下,大润发的思路没错。但这期间,也有一些弯路。一方面,大润发在争取线上流量的同时,失去了原来的性价比;另一方面,新业态的转型过程中,面对中高端会员对高质量和消耗体验的追求,大润发做得还不够。
试错自然是有成本的。大润发这几年的营收下滑、业绩亏损就是代价,阿里的退出也是代价。
好消息在于,过去半年,高鑫零售同比扭亏为盈。2025财年半年报(2024年4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显示,高鑫零售实现营收347.08亿元,同比下降3%,净利润1.86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对大润发而言,扭亏为盈是好事,但市场竞争激烈也是现实。尤其是履历多年的亏损,想要恢复元气,需要很长时间的调整和增长。这个过程中,大润发经不起太多的试错和折腾。
3、大润发需要再扶一把

在当下的零售市场,山姆、胖东来等新行业标杆的成功向市场证明,不是线下零售不可,而是传统零售和传统超市贸易模式有问题。
一个好的零售样本,要回归零售本质,即好商品和低价格。
沈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曾提到,要带领大润发回归零售本质,回到大润发建立的初心和立根之本,重塑价格心智,重回营收增长。
大润发重回线下零售这个重资产生意的前提,是找到一个能为其输血的合作对象。


图源大润发官方微博
过去一年,正式分道扬镳之前,阿里一直在为大润发寻找潜在买家。
2024年3月,市场传闻阿里将高鑫零售和盒马打包出售给中粮,但相关方均对这些传闻予以否认;
2024年10月,高鑫零售曾发布公告,向外界告知有买家有意收购公司股份。所谓的买家是高瓴资本,但终极两边因价格没有达成一致而没能谈妥;
2024年11月底,高瓴资本退出高鑫零售收购,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德弘资本与阿里进行深入谈判。
这期间,高鑫零售于2024年9月27日在港交所短暂制止交易,以待根据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发出载有公司内幕消息的公告。
如今,一纸公告尘埃落定,德弘资本将大润发收入囊中。
在《致大润发全体员工的信》中,沈辉表示,公司整体经营决策、战略方向、核心管理层稳定且基本保持不变。德弘团队是国际性私募股权投资机构,核心团队曾经主导过很多国内头部消耗及零售范畴投资项目,其长期看好公司发展,并与公司在经营、战略、发展等方面看法高度一致。
换句话说,德弘资本可以为大润发的改革兜底。
毕竟,在回归零售的这条路上,大润发不仅要面临外部竞争的考验,还要迎接内部转型的挑衅。从参考山姆、胖东来等样本转型,到从上至下的商品、会员体系调整,再到线下门店的结构开拓,大润发需要交的学费有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的交易价格是131亿港元。之所以是这个定价,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告诉36氪,“这个定价的主要考量因素有两个:一是大润发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大润发有很多‘自持物业’,可以计算它当前的重置成本大概叫市场价值,别的另有现金资产;二是估算买家入主之后运营效率提升带来的业绩回升,对应3到5年后的PE水平,再折现到当前的价格。”
从资本角度而言,高鑫零售正处于价值洼地,德弘资本此时接盘比力划算;从高鑫零售的资产来看,线下门店的物业资产、供应链资源、零售生态等都具备不小的价值,可以为德弘资本投资的消耗品牌提供更好的货架协同。
最显着的还是固定资产。高鑫零售2025财年半年报显示,大润发大卖场及中超业态营业面积66%为租赁,34%为自有物业,6家会员店中的4家为自有物业。
大润发挥手告别昨日,进入新的期间,最在乎的莫过于何时能重获新生,并回归“超市之王”的地位。这条路不好走,新的合作伙伴能否讲述1+1>2的故事,充满未知。
“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期间;期间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当年,被阿里收购时,大润发创始人黄明端曾感慨进入了新的期间。
如今,又一个期间已经过去,大润发也要出发寻找新的出路。
(本文头图来源于大润发官方微博。)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06A00KT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