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4|回复: 0

楼市的热度,能维持多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4 小时前|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共2541字,阅读时间约5分钟

作 者
李宇嘉

李宇嘉地产笔记出品ID:liyujiadichanbiji



01


救市政策的效应还是不错的!至少从热点城市来看是云云!


以深圳为例:






上图是深圳8月以来每周二手住房网签量!


尽管新政后,深圳二手房市场生意业务量迅速冲到2021年以来的最高位,从第二周到第四周(10月12日-10月底),活跃度明显稳定住了,且生意业务规模明显要高于新政前水平。可资对比的是,“5.17”新政后,活跃度维持了2周以后,就迅速回到新政前每周低于1000套的水平。


北京、上海、成都等热点城市也是云云,我把它们放在一张图里:






政策效应并衰减至新政前,四周以后的活跃度仍高于新政前,这是很不容易的。11月1日,住建部专门召开了新闻通气会,通报10月份的数据,指出商品房贩卖面积同比连续下降出现了拐点,自今年2月份连续8个月下降后首次增长,2007年以来首次“银十”凌驾“金九”。


市场超预期表现,与政策有很大关系。针对“政策低效”的诟病。这一次,政策可谓憋足了劲。


首先,政策力度比力大。比如,二套房首付比例降至15%,5年期LPR今年合计下降了60个基点,房贷利率从年初的4%降至3%或以下;再比如,深圳外围区域不限购、京沪外围只要1年社保。


其次,此次救市另有几个突出的特征:


一是,自9.29以来,政策不间断、持续叠加。比如在这一期间,多部委密集召开新闻发布会。意图也很明显,“市场不回稳、政策不能停”。


二是,住建、财政、金融、土地等各部门,发力形成“组合拳”效应。有中短期的(一线城市调整限购)、有恒久的(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有降门槛的,有降成本的,也有提振预期的。


不止于此,从9月底到现在,大概有20多个省份、200多个城市出台了一揽子的政策举措。我看了一下,动辄就是十几条、二十台,根本上也是多部门“组合拳”,看来是自上而下的摆设。


再次,新居促销力度也很大!


根据住建部披露。仅国庆期间,就有150多个城市、2000多家房企、4000多个项目参与“百城千企促销活动”。笔者发现,开发商的心态非常统一,就是“抓住机会、赶紧卖房”。绝大部分项目并未涨价,反而祭出折上折、各种赠送(比如送汽车、送黄金、送车位等)。


最后,自上而下进行了鼎力大举度宣传,提振预期!


除了国家住建部以外,各地也在积极宣传政策、宣传近期楼市的热度。比如,10月10日,广州、深圳住建局均为楼市发声,积极宣传国庆期间楼市取得的不错绩效,这是非常稀有的。









02


当前,市场运行,有几个特征:


首先,“以价换量”的态势很明显。


还是以深圳为例。


这一轮楼市反弹,深圳表现最突出,新居认购创下十几年来的单月新高,二手房认购量也达到繁荣期的水平。


一方面,之前深圳房价的跌幅较大,“价格腰斩”的片区不在少数,深度下跌后积蓄的稳定诉求也强;


另一方面,深圳限购政策调整幅度较大,比如外围购房无需社保了,这在2014年“去库存”时都未发生过。此外,15%的首付,对于刚需集中的深圳来说,确实是降门槛的友好之举。


但即便云云,深圳二手房仍呈现出“以价换量”的态势!


比如,10月份宝安区监测的10个片区中,挂盘均价上涨的有3个,价格不变的有1个,均价下跌的有6个;福田区监测的22个片区中,10月挂盘均价下跌的小区共有19个,上涨的小区仅有3个,下跌片区占比86.4%。想要快速脱手的业主,乘着行情“以价换量”,还是主旋律。


图:10月福田各片区二手房挂牌情况(单位:元/平方米,%)




各人很疑惑,生意业务量这么大,为何稳定不住价格?


这就涉及到楼市的第二特征:供给端高度竞争,乃至是内卷式竞争。


当下,新居和二手房供应区域分布很广,轨道交通四通八达,教育均等化,区位代价拉平。这就导致,不仅新居项目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新居和二手房之间、二手房业主之间也存在激烈的竞争。


买方期间、客户为王,中介、银行、房企都在“抢客户”。依赖渠道卖房是市场的一般选择,加上信息很透明,中介带客户看房,必然会全城逛,包括二手房和一手房,总有一款适合你。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竞争,不仅看谁的价格低,更是谁在“均好”(各方面都好)方面更加突出,包括价格低、学位好、距离地铁近、景观园林上佳、用材讲究、私密性强、圈层性突出、得房率高等。


总之,就是各种“内卷”!


2023年以来,新地块造出了一大批所谓“新一代住宅”,其特征就是家家有庭院、户户有花园,得房率凌驾100%,建材考究、景观上乘。这么一来,将“内卷”一下子升级了2个台阶,让正在卖或正在建的老项目情何以堪?不得已,只能“以价换量”,以最快的速度跑路。


问题是,当各人都酿成“新一代住宅”了,规划无法及时调整,变不成“新一代住宅”的,绞尽脑汁进步得房率(变相降价)。如许,又回到同一水平,导致“新一代住宅”去化也没那么好了。






上图表现,2024年之前入市的高得房率产物,因为市面上这类产物少、竞争没那么激烈,整体去化率明显更高。克而瑞梳理了2024年在售的70个得房率超100%的项目,剔除近期新开盘尚未完成网签备案及即将开盘的19个项目之后,仅有9个项目的去化率在80%以上,占比约18%。


如许,就不难理解为何“以价换量”了!


本质上,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不缺房子、有的挑有得选。只有那些“均好”、无瑕疵的项目,才能卖得动。笔者在很多地方调研发现一个普遍问题,多数三四线城市只有10%-20%的项目“能打”,每月能卖出10-20套房子。


这些项目就是“均好”的项目,乃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其他项目都有如许那样的瑕疵了。放在过去,这都不算瑕疵,但告别房住不炒,居民开始关注房子本体了。


多说一句,就在三年前,还是“只要是个房子,就能卖得掉”的期间。三年之后,形势大变,恍如隔世!


第三个特征,就是多空双方征战激烈!


止跌回稳,掷地有声,对预期有非常大的提振结果,“看多”的比例上升,表现在成交量放大。


但同时,很多人也把市场回升当作最佳的“卖房时机”。


从近期市场表现看,多空双方征战激烈。新政后第一周(国庆期间),成交量大,但挂牌量也很大。比如,深圳在第39周调整限购、限售,当周新增二手房挂牌量就冲破了2000套,第40周更是创2022年以来单周新高。但后面几周,随着生意业务量不断上升,挂牌量开始稳定。


根据深圳贝壳研究院监测,新政出台三周(40-42周),深圳二手房挂牌量增幅分别为:4.4%、1.9%、1.0%。深圳未出现挂牌量大幅攀升的情况,但其他城市(比如西安、天津)就不一样了。






可以预见,当后续无法维持类似10月份的生意业务量,当成交量托不住价格,降价卖房还是主旋律,大概挂牌量又要上升了。



03

各人普遍关心的是,楼市的热度能维持多久?


由于网签滞后认购约莫一周到半个月的时间,部分在10月份的认购单,将会表现在11月的网签。考虑到去年11月-12月的低基数,开发商在12月份会冲刺全年业绩,以及政策效应还在显现中,后续另有增量政策。因此,预计接下来的11-12月份,市场贩卖数据也有不俗表现。


很多媒体在报道,底部来了,或者说止跌企稳了,要反弹了。可不可以如许讲呢?我是这么认为的:


首先,理性看待10月的亢奋行情。


客观讲,10月份这么高的生意业务量,只有在过去楼市繁荣期才有。当前楼市根本面(比如就业、收入)并未改观的情况下,10月份的亢奋是不大概维持下去的。如果不停保持这种亢奋状态,那不是止跌回稳,而是止跌反弹,这也不是管理层要看到的。因此,后续市场情绪肯定会走弱。


关键是,我们此次密集救市,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回到过去的亢奋状态吗?显然不是。真实目的有3个:


一是,扭转持续下跌、市场失灵的局面;


二是,让市场信赖,政策救助是有结果的;


是,各方积极下,底部肯定会到来。


其次,绝不能以新居市场这个维度,来判断楼市是否止跌回稳了!


因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市场上不缺房子,到处都是乌泱乌泱的房子,存量期间已经到来,未来供给端竞争会愈发激烈,各人都要“抢客户”。顺应改善型住房需求崛起,也为了鼓励开发商拿地,保卫土地财政,新增供地会越来越趋向于中心城区的核心地块,打造低密度、高品质、高溢价的精品项目,这将会导致新居市场越来越趋向于改善型需求。


结果就是,新居项目小众化,这就决定了新居领域的需求可以打造明星项目,但很难支棱起楼市的体量。


对于新居市场来说,止跌回稳是一个目标,另一个目标就是打造“好房子”,负担起行业和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再次,哪个指标可以衡量市场止跌回稳了?


我认为,存量期间到临的背景下,必须要将新居和二手住房生意业务面积加总,以总的住房生意业务面积这个指标来衡量市场是否止跌回稳。我认为,从总的住房生意业务面积看,商品房已经止跌回稳了,至少短期是云云。


最后,当前的势头能否持续下去,取决于增量政策能否有用落地。


比如,10月18日摆设的“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中,“两个增加”是增量政策,即通过货币化安置等方式新增实施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今年年底前将“白名单”项目的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元。事实上,这两个政策有用落地,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比如,货币安置的意愿、安置价格的确定,是否能实现资金均衡,是否能确保不增加地方隐性债务等等。


比如,在解决影响楼市的恒久问题方面,包括近来颇受重视的“就业优先战略”“打造生育友好型社会”,化解地方债务等等,这些都已做出了明确摆设,但还需要具体的落地举措。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谈了很久的话题,包括收回存量土地和房屋,严控增量,比如库存太大的,要暂停供地等,这些都还未落地。只有让市场看到,不仅有短期刺激楼市的举措,另有在恒久问题上攻坚克难,这才能凝聚共识,从根本上扭转市场悲观的预期,提振各人的风险偏好。


最后再讲一点,从“房住不炒”到“止跌回稳”,信号很明显。



但要全面客观岑寂看待当前经济形势,正视困难。考虑到人口因素、收入和就业、转型困境、地方债务、金融风险、外部情况等等,以及房地产的全口径库存,以及尽管下跌但还在高位的房价,就知道“止跌企稳”的难度很大。


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寻底”的过程。即便止跌,也恒久在底部徘徊。

能做到这一点,已很不容易了。因为,我们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地产新旧模式的转换!


作者:李宇嘉

专注楼市政策观察与解读




特别声明:本文为署名文章,版权归“李宇嘉地产笔记”所有,如转载文章首部需注明“本文作者: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李宇嘉”。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占,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1102A044JN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