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仅是上半年亏损2811.92万元,炬光科技就开始降薪。
9月27日,炬光科技(688167.SH)发布公告显示,公司于近日接到董事长、总经理刘兴胜及部分董事、管理人员(含外籍)的降薪申请。公告强调,“他们主动提出降薪”。
具体降薪幅度为,刘兴胜薪酬下调30%;董事、副总经理田野等部分管理人员(含外籍)薪酬下调10%至20%不等。
有行业人士表现,企业效益遇到问题,公司董事长带头降薪可以提升士气,但是高管集体降薪,虽公告说是“主动提出降薪”,但有多少是真正自愿就难说了。
需要注意的是,截至2024年上半年底,炬光科技货币资金达10.98亿元,短期乞贷和长期乞贷分别为755.16万元和3.68亿元,公司手上现金并不吃紧。
在公司高管降薪之时,炬光科技的股东却在拼命减持套现。
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2022年以来,炬光科技股东国投高科等频仍减持,累计套现5.77亿元。
炬光科技高管集体降薪
近日,炬光科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公告,宣布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兴胜及部分董事、管理人员(含外籍)主动提出降薪申请。这一办法不仅体现了炬光科技高层在面对经营挑衅时的责任与担当,也彰显了公司上下一心、共克时艰的刻意。
据公告显示,鉴于全球经济形势以及公司所处行业的复杂态势,特别是2024年上半年,炬光科技由于并购海外标的资产整合等原因,业绩出现了亏损状态,归母净利润为-2811.92万元,同比下降206.71%。面对这一严厉形势,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兴胜及部分董事、管理人员主动提出降薪申请,以实际行动响应市场挑衅,优化成本布局,提升公司竞争力。
具体降薪幅度为:刘兴胜的薪酬下调30%;董事、副总经理田野等部分管理人员(含外籍)的薪酬下调10%至20%不等。这一办法自公告披露后次月起生效,并将持续至公司实现连续两个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正后终止,最长降薪期限为12个月。
刘兴胜作为炬光科技的董事长、总经理及控股股东,其个人降薪幅度之大,无疑为公司全体员工树立了模范。据公开资料显示,刘兴胜生于1973年,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管理本领,此前曾在多家美国知名公司及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任职。自2008年1月至今,他一直担任炬光科技的董事长、总经理,并通过直接持有和一致行动协议的约定,控制了炬光科技23.96%的股份表决权。此次主动提出降薪,不仅体现了他的个人担当,也展现了他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炬光科技上半年亏损严重,但其货币资金状况并不吃紧。截至2024年上半年底,公司货币资金达10.98亿元,短期乞贷和长期乞贷分别为755.16万元和3.68亿元。然而,在公司高管降薪的同时,部分股东却选择了减持套现。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发现,自2022年以来,炬光科技股东国投高科等频仍减持,累计套现5.77亿元。这一征象引发了市场的一些关注和讨论。
炬光科技主要从事光子行业上游的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元器件和原材料、激光光学元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目前正在拓展光子行业中游的光子应用模块、模组和子系统业务。公司在光子行业具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布局,未来发展潜力巨大。面对当前的经营挑衅,炬光科技表现,除了薪酬调解外,还将通过继承推进降本增效措施、加大市场拓展力度等办法,全方位提升公司的运营服从与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经业务绩与盈利本领的显著提升。
炬光科技股东频仍套现背后的深思
炬光科技股东频仍套现的行为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自2022年以来,炬光科技股东累计套现超过5.8亿元,这一数字与公司账面资金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让人对其背后的动机和未来远景产生诸多遐想。
首先,从股东套现的金额来看,5.8亿元绝非小数。对于一家上市公司而言,如此规模的资金流出,无疑会对公司的资金状况和市场信心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在公司账面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股东的频仍套现行为更显突兀。截至2024年上半年,炬光科技货币资金达10.98亿元,短期乞贷和长期乞贷分别为755.16万元和3.68亿元,公司资金状况并不紧张。那么,股东为何还要急于套现呢?
一种可能的解释是股东出于自身资金需求而进行的减持。然而,从减持的规模和时间节点来看,这种解释好像难以完全站得住脚。毕竟,股东减持套现的行为并非孤立变乱,而是频仍发生,且金额巨大。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其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另一方面,炬光科技的经营状况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尽管公司在业务收入上有所增长,但净利润却出现了下滑趋势。特别是在2024年上半年,公司更是陷入了亏损状态。面对如许的业绩压力,公司高管选择了主动降薪以应对挑衅。然而,股东的频仍套现行为却与公司高管的这一办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不禁让人质疑,股东是否真的与公司同舟共济、共克时艰?
此外,炬光科技在资本运作上也备受市场关注。公司曾宣布拟出资3.50亿元收购韩国公司COWINDSTCO.LTD.100%股权。然而,这笔交易却遭到了市场的质疑。标的公司主业持续亏损,而本次收购评估值增值率接近8倍。交易所也下发问询函追问本次收购是否具有必要性、公道性。在如许的配景下,股东的频仍套现行为是否与此类资本运作有关?也值得市场深思。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930A06ZY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