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负的状态应当是:全国都补贴生养,但大都会除了承担自己那一份以外,也承担小都会本钱的一部分或一大部分。究竟,将来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会流向大都会,他们只是“暂时”待在小都会。
撰文丨张明扬
谁说发钱催生没用?
开年有两个生养率暴涨的新闻。
其一是韩国。2024年,在一系列福利政策的刺激下,韩国新生儿人数到达24.2万,比前一年增长3.1%,9年来首次出现正增长。
其二是湖北天门。出台鼓励生养政策后,2024年天门出生人口同比增加1050人、增幅17%, 8年来第一次实现“由降转增”。
天门的催生力度有多大?
在天门,生养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可享受9.63万元、16.51万元补助,远高于现在其他地区1万-2万的补贴力度;全部7项政策补贴、优惠叠加在一起,实际最高可达22.51万元;更炸裂的是,多孩家庭购房也有补贴,领完补贴买一套 80 平的新房只需自己再贴 8 万元。
我不知道,那些整日聒噪发钱催生没用的人是基于何种心态,但既然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答案,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讨论:催生的钱从何处来?
01
公共舆论夸赞天门的生养补贴政策“一骑绝尘”,背后的潜台词是:其他都会并没有跟进。
要知道,虽然国内许多地方也出台了所谓的生养补贴政策,但大多是口惠而实不至,甚至只有政策没有预算,双手一摊:账上没钱。
为什么绝大多数都会都不愿将真金白银砸向生养补贴?
其一,地方财政真的捉襟见肘。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导致地盘出让资金大幅缩水,地方债又是泰山压顶,许多地方体制内都被迫降薪了,地方又那里拿得出闲钱补贴生养。
其二,缺乏动力。三四五线小都会心里大多有笔账,他们如果花了大力气大价钱鼓励生养,等到这些孩子长大了,许多人却流向了大都会。面对这种人口上的“虹吸效应”,投入是当下的,而收益却是未来的,更流向外地的,都会主官又怎么有动力一掷千金呢?
从这两点出发,我们对“催生的钱从何处来”这个题目,也就有了比较清晰的答案。这也就是前几天舆论总结的那句金句:小都会负责生娃,大都会负责抢人、拼经济。
说的更明白一点就是:一二线大都会及发达省份用转移支付,来为小都会的生养补贴买单。
02
大都会和发达地区为什么要掏这笔钱?
答案也很简单。在小都会(发达地区)刺激生养,效率要高于大都会,本钱也要低于大都会。
这几乎不需要详细论证。打个比方,一月补贴2000元,对一线都会的高额育儿本钱而言只是聊胜于无,又怎么能到达鼓励生养的目的呢?但同样是这个2000元,如果是补贴到小都会(不发达地区),效果很可能是立竿见影,就如湖北天门一样。
因此,抱负的状态应当是:全国都补贴生养,但大都会除了承担自己那一份以外,也承担小都会本钱的一部分或一大部分。
究竟,将来等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中的许多人会流向大都会,他们只是“暂时”待在小都会。
如此,通过人口流动,大都会也就不缺年轻人了。年轻人就是年轻人,又不分本地和外地的。
这笔账,大都会的都会主官与公众应当不难算明白。
养育孩子不单是个人的责任,也是整个国家的。他们既然承担了国家未来的盼望,也应当在发展过程中接受全社会的共同撑持。
由于长达数十年的人口流入红利,大都会的公众往往将这一红利视作天经地义。殊不知,如果小都会和不发达地区的生养率也持续下降,这一红利迟早有结束的一天。
发达国家可以靠海外移民解决人口老龄化,中国不是移民国家,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本国人口流动。
但题目又来了,发达地区与一二线都会的税负已经不低了,现有的转移支付也已经使出了洪荒之力,又那里拿得出更多的钱去转移?
先吃颗定心丸。
从理论而言,大都会的公众与当局并不需要额外掏出一笔钱,他们只需要改变转移支付的“流向”,即可事半功倍。
03
许多来自发达地区的人一提及转移支付,就是满腹牢骚。
实在我也是。
但这并不即是要对转移支付全盘推倒,究竟,即使在发达国家,也存在着中央财政反哺不发达地区的环境。
而中国则存在着一个特殊国情,我们劳动人口迁徙的规模更加庞大,也就是所谓的“孔雀东南飞”。
中国式的转移支付,为何引发如此大的争议,其核心在于,发达地区转移支付中的很大一部分,是流向了不发达地区的编制人口。
简单说就是,一线都会的社畜,交税帮小都会的体制内发工资。
而在中国的语境内,就工作的鄙视链而言,编制是遥遥领先的,即使是小都会的编制,在某种水平上也是高于大都会的非编制工作。
身处鄙视链下端的大都会“天选打工人”,通过转移支付补贴鄙视链更顶端的人群,这在逻辑上显然是说不通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敷。
作为一个身处发达地区的大都会人,自己交的税不能留在当地,这当然令人不快,这是人之常情。
当你这知道这笔钱真正在帮助比自己穷的同胞时,你的这种不快会不会减少许多,是不是心气就平了?
同理,如果你知道这笔钱流向了明明比你生存境况更好的人口袋时,是不是心情就更差了,对转移支付就更有意见了。
转移支付从来都不是题目,流向才是题目。这就像个人所得税一样,高收入者承担更高的税负,去帮助弱势群体,这在一定意义上是合理的。
那么,什么样的转移支付才是更合法的。
以国际的惯例而言,大都会(发达地区)补贴小都会(不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与福利,让全国不同地区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减小差距,趋向一定意义上的均等化,当然这其中也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物价水平。
这才是转移支付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岂非不比粗疏意义上的“全国一盘棋”更有说服力,会更符合公平公理的价值观。
“小都会负责生娃,大都会负责抢人、拼经济”,恰好符合这一转移支付的公平理念。
未来,这也应该是转移支付的转型方向:民生化。
04
技术上当然存在不少难题。
比如,有人问了,你转移支付给出去了,如何确保接收方按你的意愿费钱呢?如何确保他们把这笔钱用来补贴生养,而不是给体制内发工资、造大工程呢?
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原则:专款专用,中央督导。
什么意思呢?这笔转移支付只能用来补贴生养,至于你的财政够不够发工资,够不够造大桥,那是你的事,不是我的事。
转移支付只服务于社会公平与公众福利。
除了直接补贴生养,更公正地看,大都会的转移支付也应该覆盖到不发达地区的义务教育、儿童医疗。
这个确保专款专用的技术题目始终存在,想要根本解决,就要外溢到中国财政付出的转型方向:从(体制内)用饭财政、基建财政,转向民生财政、福利财政。
转移支付与整体财政的转型方向,是同等的。
每当谈及补贴生养,总有大聪明跳出来说:财政已经很紧张了,岂非还要继续加税么?
税自然不能加,在某种水平上还要减,只要我们逐步摆脱用饭财政与基建财政,钱自然就有了。
补贴生养的钱有了,充实医保的钱有了(集采不用那么扣扣索索了),给农夫提高基础养老金的钱也有了,一切都有了。
人还是需要有点梦想的,万一实现了呢?
*本文为冰川思想库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124A04RV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