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THECAPITAL
一大波儿行业巨擘的大股东和投资人,纷纷在年前高位套现。本文4397字,约6.2分钟作者 | 栀子 编辑|吾人泉源|融中财经(ID:thecapital)
2024年11月20日晚间,A股迎来一则引人注目的消息:上市公司君正集团第三大股东,78岁的老太太田秀英,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减持公司股份不高出2.53亿股,预计套现总额将高出13亿元。理由是个人资金需求,为自己的暮年生存提供充足保障。每年岁末年初,有关上市公司大股东“减持套现、准备过年”的事情都家常便饭。2024年,A股在团体震荡上行的趋势中,大股东及紧张股东减持更是成为市场焦点。据统计,全年共有1668家上市公司紧张股东举行过减持,涉及金额累计高达1701亿元。仅春节前一个月,就有近500家龙头股企业紧张股东发生过减持行为,合计净减持约150亿。最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减持股东中,不但有占据创投圈半壁江山的互联网巨头,典型如阿里、腾讯等清仓或降低已投企业的持股比例。真正让投资者坐立不安的还有多家央企、国企和大型基金在纷纷减持。包括作为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国家大基金,年中就减持了中电港、闻泰科技、中国西电等多家上市公司。此外,九号公司原始股东红杉、顺为等多家机构纷纷减持退出,以及加华资本宋向前对东鹏饮料约19亿减持套现都引发了行业关注。固然,股权转让是常见的股票买卖业务方式,表现了投资人对公司未来业绩以及个人融资要求的差别。从披露的理由来看,多是为了满足个人资金需求,有的则是基于企业业务调整、资产盘活、产业布局优化或团体发展战略的考量。而这些被减持的股份,既有IPO前就已持有的原始股,亦有公司上市后通过股权激励计划获得的限制性股票等,泉源多样。但无论怎样,当减持数量较多,套现金额较大,尤其机构投资者们集体“逃离”,一定会加剧A股市场的恐慌感情。腾讯、阿里套现百亿
聚焦主业开启“卖卖卖”
2025年第一天,阿里发布公告,以最高约131.38亿港元,每股1.75港元的价格,向德弘资本出售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全部股权,合计占高鑫零售已发行股份的78.7%。而在半个月前,阿里以74亿元银泰100%的股权出售给“由雅戈尔集团和银泰管理团队成员组成的购买方财团”,录得亏损约93亿元。再深挖一下,自2024年2月以来,阿里减持了B站、陌陌、网易云、小鹏汽车、快狗打车、光线传媒等多家公司。仅小鹏汽车减持套现约百亿,回报率超320%。阿里内部人士表示,“从已往买买买到现在卖卖卖,阿里正在有序退出部门已投资产,聚焦核心业务的信号越来越清晰。”2024年,阿里发展的主题之一就是减持。开年1个月内4次减持快狗打车。之后3月淘宝中国计划出售小鹏汽车3300万份美国存托股(ADS)套现约23.2亿元。不到2天,阿里又被爆出售B站潜在变现3.578亿美元。也就是说,不到一周阿里计划套现6.798亿美元,约48.97亿元。5月份,阿里出售宝尊电商14.4%股份。9月份减持网易云音乐H股总价到达5265万港元。阿里和云锋基金曾向网易云音乐投资7亿美元,公司上市前,分别持股9.98%和4.99%,位列第二、三大股东,网易云音乐在港上市后,阿里方面就曾多次减持。固然,24年在清理被投公司方面,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出售大润发,套现约131亿港元。 近年来,阿里不停瘦身,目的是为了更加聚焦电商基本盘和核心业务阿里云。从财报披露来看,2024财年前9个月阿里共完成17亿美元(约122.4亿元)非核心资产的退出。而早在2023年阿里还一连减持了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快狗打车以及商汤科技,23年底为完善组织架构更是一口气“清仓”圆通速递、美凯龙、丽人丽妆、分众传媒、千方科技、美年康健、居然之家7家上市公司,而这七份转让总价也揭示阿里浮亏了70亿。无独有偶,另一家互联网巨头——腾讯也在缩减或出售非核心资产,“聚焦主业,降本增效”正是马化腾在年会上讲话的核心关键词。而在节前,腾讯对微盟集团和优必选举行大幅度减持,总计套现16.6亿港元。2024年12月29日,优必选迎来上市一周年,其股份正式进入解禁期。然而也是在这个特殊日子,优必选紧张股东们纷纷“拆伙”,股东王琳在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2日多次减持,累计套现高出1.6亿港元。同时2024年12月底,股东夏佐全也出手了200万股优必选股权,套现金额约1.12亿港元。在移动互联网红毯缓缓铺开的黄金时代,阿里、腾讯等手持大量资金扫货一二级市场,这些业务可以说带来了相当水平的财务回报或协同价值。但在已往两年,资本市场不景气,部门业务亏损,可预见的周期里很难带来更高贸易回报。在聚焦主业的大背景下,部门业务真到了退出时候。如今,A股正经历一场不小的风暴。除互联网行业外,各上市前的PE/VC,以及实体行业的巨头也在连续减持趋势,包括传统家电行业的美的、海尔、京东方;低谷中的万科、碧桂园、格力地产;零售行业的苏宁、国美、永辉超市。随着经济增长的收敛,留给企业的时机已经不再那么多,当内卷不停加剧,对企业的核心要求也在持续提升。A股全年套现1700亿
有人欢乐有人愁
2024年,A股市场的关键词,“减持”赫然在列。尤其9月份以来A股迎来一波强势行情,上证指数一路从2700点一路冲高至3600点关口。不少公司股价大幅上涨,股东减持的浪潮也随之而来。数据显示,春节前一个月近500家龙头股企业的紧张股东发生过增减持行为,合计净减持约148亿元。比如,中科曙光第一大股东中科算源减持2926万股(上限),预估减持金额到达18.35亿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安杰思两股东——新建元和天国硅谷,同时减持,合计占总股本达3%,涉及金额1.35亿元。安杰思是国内首批向欧洲出口止血夹产品的企业,市场占有率较高,2023年5月上市,2024年8月即被大股东大幅减持过4%;化学制药企业、国内质子泵抑制剂龙头奥赛康也被中亿伟业和苏洋投资两大股东联合减持,合计减持金额高达3.49亿元。此外,国内烘焙企业元祖股份的两大股东兰馨发展和兰馨管理,合计减持金额预估1.59亿元。大数据底子软件开辟商星环科技,大股东林芝利创也是一次减持超亿元;射频微波MLCC市占率国内第一、全球前五的达利凯普,大股东磐信投资大幅减持4.5%,涉及金额接近3亿元。盛科通讯的第一笔股票被国家产业投资集团举行了大规模股权转让,总共减少1230万股,约10.82亿元。春节前,贝泰妮披露了第三大股东厦门臻丽咨询有限公司(下称“臻丽咨询”)最新减持计划实施进展,在2024年11月10日宣布减持后近两个月时间内累计减持,占公司总股本的1.33%。臻丽咨询的控股股东董俊姿是贝泰妮集团联合创始人。此前臻丽咨询已经完成3轮减持计划,累计套现约12.79亿元。相较于臻丽咨询,贝泰妮第二大股东——天津红杉聚业股权投资合伙企业(下称“红杉聚业”)更早举行大刀阔斧式减持。2024年11月实施的最新一轮减持计划中,红杉聚业累计减持1263.88万股,套现6.54亿元。贝泰妮上市后,红杉聚业作为2014年参与公司天使轮融资的机构,持股比例为21.58%。2022年4月-6月,红杉聚业累计减持1694.4万股,套现31.39亿元;2022年9月至11月中旬期间,红杉聚业合计减持1270.8万股,合计套现18.26亿元。通过这三轮减持,红杉聚业共套现56.19亿元,持股比例下滑至11.66%。记者查阅多份带有减持字样的上市公司公告,被减持股份多数是来自于公司首次发行的股份,而对于减持公司股份的理由,主要是个人资金需求。不过,也有上市公司董监高或股东在发布减持计划后并未实施减持公司股份,眼看着减持结束时间将至,只是按照规定举行公告,对于是否继承减持,上市公司并未详细阐述。因离婚分割
仍需遵守减持限制
大股东减持常被视作负面信号,可能引发股价下跌,损害公司市值、市场形象和投资者信心。而且,减持后公司股权布局改变,可能进一步影响决策过程,甚至影响公司融资能力和经营稳定性,降低投资者信心,增加融资成本,使经营决策更加谨慎或延迟。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的康健稳定发展,证监会近年来一连发布了一系列减持新规,旨在严格规范大股东、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减持行为。特别是2024年5月发布的《上市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及其配套规则,对违规减持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并明确了绕道减持的约束措施。这些政策的实施不但有效减少了市场的资金流出压力,还促进了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其中,严格规范大股东减持,明确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在破发、破净、分红不达标等情形下不得通过集中竞价买卖业务或者大宗买卖业务减持股份。也就是公司股价跌的太狠,分红不行的,实控人都不能减持。这就要求实控人一方面做好公司市值管理,另一方面提高分红,让投资者受益。此外,要求协议转让的受让方锁定六个月;明确因离婚、遣散、分立等分割股票后各方持续共同遵守减持限制。简单明白,协议转让,无论是离婚还是无偿转让,想立马减持必须锁定6个月,其实是缓解了对市场的即刻冲击效应。再有,明确司法逼迫执行、质押融资融券违约处置等根据减持方式的不同分别适用相关减持要求,克制大股东融券卖出或者参与以本公司股票为标的物的衍生品买卖业务;克制限售股转融通出借、限售股股东融券卖出等。这就意味着上市前投资者从前可以通过限售股转融通规避限售股禁售期提前套现的路给堵上了;大股东想卖就预披露,想融券做空不可能。值得注意的是,关于上市前投资者减持,针对的则正是PE/VC以及大股东等上市前投资者,无论大股东还是其他股东,通过集中竞价减持上市前股份3个月内不得减持公司总股本的1%。此外,减持浪潮并未局限于某一特定产业,而多是出现在医药、机器人等行业,也反映出投资者对各产业发展的态度在不停转变。尤其我国产业布局调整、科技创新等因素作用下,部门传统公司的经营模式与发展方式受到冲击,也是减少股权比例的一个紧张因素。对于违规减持行为的打击是2024年监管层的一项紧张工作。年内,证监系统共开出了200多张罚单,针对违规减持行为的处罚力度明显加大。这不但震慑了一些试图通过违规减持获取不正当长处的股东,也进一步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只管减持规模有所减少,但部门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依然选择了在合适的时机举行减持。例如,长青科技、恒铭达等公司在股价上涨期间公布了股东减持计划。这些减持行为在短期内对股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合理的股权流动有助于优化公司的股权布局,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从历史履历来看,大股东减持并非什么新鲜事。早在2015年的股灾之前,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大规模减持潮。当时,很多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和高管在股价高位时选择了减持,这被认为是引发股灾的紧张因素之一。不过,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历史履历套用到当前情况。每一次的市场环境都是独特的,背后的逻辑也各不相同。这次的减持潮,很可能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传统行业面对着巨大的转型压力,而新兴产业又需要大量资金支持。一些大股东选择在股价高位时套现,将资金转向其他更具潜力的领域,也是可以理解的。随着监管政策的不停完善和市场环境的持续优化,预计未来A股市场的大股东减持行为将会更加规范透明。同时,投资者也应保持理性态度,关注公司的基本面变化以及行业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投资决策。#线索爆料# rzcj@thecapital.com.cn
END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02A028CM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