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60|回复: 0

[汽车天地] 本田要“吞并”日产,日产却“不玩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译|杨玉科

编辑|葛帮宁
出品|帮宁工作室(gbngzs)


2月5日晚些时候,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日产董事会已同意放弃与本田汽车的合并谈判。


此前,《日经新闻》报道,本田提议直接入股日产,将日产作为其子公司,但这一提议遭到日产内部“猛烈反对”,后者决定撤销与本田告竣的合并谅解备忘录。


去年12月底,日产与本田告竣谅解备忘录,确定到今年6月前敲定协议,2026年8月前成立控股公司,通过控股公司整合。此后双方就整合变乱进行探讨,但因在股比和其他条件上存在分歧,谈判陷入僵局。


消息称,两家公司将暂停一段时间,考虑以其他方式寻求整合或互助。本田继续进行合并的条件之一是,日产在重组计划上取得庞大进展,但情况看起来并不乐观。


一位日产知情人士表示,本田曾就让日产成为其子公司一事征询意见,但这种安排背离了最初设定为平等合并的初衷。

据了解谈判情况的人士透露,双方在谈判初期就出现紧张局面,在股权比例和资产估值题目上发生冲突。日产高管对这一新提议感到吃惊,但尚未做出最终回应。

里昂证券日本汽车业分析师克里斯托弗·里希特(Christopher Richter)认为:“日产不愿成为本田子公司的消息好像突显出,控制权是一个有争议的题目。”


日产盼望在平等条件下进行整合。停止东京时间2月5日下战书晚些时候,日产董事会仍在开会讨论此事。


日产发言人称,公司还没有正式宣布任何事情。“我们的目标是,在2月中旬之前确定方向,届时将宣布。”他说。


本田一位发言人表示,公司尚未从日产那里听到任何有关退出双方就合并变乱告竣谅解备忘录的决定。目前与日产“正在讨论各种题目,包括媒体报道的情况”,两家公司计划在2月中旬左右发布声明。


2月5日当天,日产股价暴跌4.8%,随后东京证券交易所暂停了日产的交易,称有关合并被取消的媒体报道有待核实。

本田的股票则继续交易。股价收高8.2%,一度飙升近12%,这表明本田投资者对交易被取消感到宽慰。







本田占据上风

很明显,从去年12月有关合并的报道浮出水面那一刻起,市值是日产四倍多的本田占据了上风。当两家公司宣布交易时,本田明确表示,日产必须实施重组计划,才能使任何交易成为实际。

如果本田和日产决定合并,合并后的控股公司将成为全球销量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仅次于丰田汽车和大众汽车集团。

两家公司去年就已同意探索在电动汽车软件和零部件等技能方面的互助,三菱汽车于去年8月加入这一计划。


但本田冒险和独立的传统,与日产结盟和政府推动的工业化历史形成鲜明对比。本田于1948年由本田宗一郎创立,以创新而闻名,产品涉及从摩托车到人形机器人。相较之下,成立于1933年的日产,不停专注于全球扩张和结盟,好比与雷诺集团的长期互助关系。

一些人或许还记得,在合并谈判得到确认的几个月前,日产前董事长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曾表示,本田故意“变相收购”日产。


“我一刻也无法想象本田和日产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发展,除非是一场收购,除非是本田变相收购日产和三菱,而本田坐在驾驶座上。”戈恩说,“这将是一场收购,一场变相的收购。”


雷诺持有日产36%股份这一事实也可能影响交易。戈恩表示,日产欧洲商用车业务主要以雷诺为基础,险些所有小型和紧凑型车型都基于与雷诺共享的平台。


上周,雷诺敦促日本互助伙伴提高其股权溢价,以考虑本田的控制权。它还向日产施压,要求后者不要拖延谈判,由于雷诺认为日产需要专注于重振业务。

即使合并没有发生,预计两家公司也会继续互助开发汽车技能。AutoPerspectives创始人亚当·伯纳德(Adam Bernard)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写道:“我确实认为早些时候在软件和电气化推进方面的互助协议是故意义的,但全面合并好像更难让人接受,更难以执行。”







三菱“隔岸观火”

有消息称,三菱已决定不加入本田与日产的同盟,尽管早些时候有迹象表明,其正在猛烈考虑加入互助伙伴关系。


但三菱仍可能与日产和本田互助。


日本《读卖新闻》1月24日报道称,三菱已决定退出合并计划。三菱虽然曾考虑加入拟成立的控股公司,但最终,它显然更愿意继续单干,保持独立。


三菱随后发表一份声明,既没有证实也没有否认报道,只是表示仍在评估各种选择。考虑到日产是三菱的最大股东,拥有其24%的股份,情况变得有些复杂。


本周早些时候,三菱称,一旦本田和日产在本月晚些时候告竣协议,它将做出最终决定。


尽管三菱与本田和日产签署了在某些领域可能结盟的谅解备忘录,但其对参与这一大型合并不感兴趣。它盼望保持独立,但对更紧密互助的想法持开放态度。


2月4日,三菱首席执行官加藤隆雄(Takao Kato)表示,其仍在考虑是否加入。由于本田或日产没有透露有关新细节,三菱将比及2月中旬左右。


“在这个阶段,我们正在考虑各种可能性,我们还没有决定(具体)方向。”加藤隆雄2月4日在东京对记者说,“我们还没有做出任何决定。”


一个月前,本田和日产签署谅解备忘录,探讨可能进行的大规模合并。虽然团结新闻稿没有包括三菱,但当天发布的另一份文件提到,3家日本品牌都签署了第二份谅解备忘录。三菱表示,将探索在本田-日产合并方面的“参与、介入和协同共享”。


这一事态发展反映出,三菱担心如果以控股公司形式加入日产-本田的合并,将失去管理控制权。三菱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南亚市场拥有实力。


当汽车行业竞争转向电动化和软件开发之际,对本田、日产和三菱合并的协同效应的质疑仍在继续。电动汽车和软件开发是3家汽车制造商都在努力的领域。


虽然涉及三菱的合并有助于获得在东南亚对抗中国竞争对手的优势,但本田和三菱内部人士对日产业务转型进展表示审慎,这是本田为实现合并所设定的前提条件之一。


2024年11月,日产曾表示,将在全球裁员9000人,并将全球产能削减20%,因其2024年4-9月净利润降落逾90%。







没有其他选择

这一事态发展为两家公司合并后,成为全球销量第三大汽车制造商的计划蒙上了阴影,并引发出新的题目——在没有外部帮助的情况下,遭受重创的日产能否安然度过危急?


过时的产品线、痴肥的经销商激励步伐和不稳定的领导层,只是困扰日产的几个长期题目。没有本田的支持,尚不清楚日产如何扭亏为盈。


去年上半年,日产净销量降落94%,迫使其裁员数千人,削减产能,并将年度利润预期下调70%。


几周后,本田公布拯救日产计划,通过联协气力夺回在美国和中国失去的市场份额。在美国,油电混合动力车的普及让丰田占据优势。在中国,一波又一波电动汽车浪潮迫使外国品牌退让。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可能征收的关税造成了贸易中断。分析师表示,对墨西哥征收关税对日产的影响比本田或丰田更大。


“投资者可能担心日产未来能否扭亏为盈。”晨星分析师Vincent Sun分析道,“与本田和丰田相比,日产对美墨关税的风险敞口更大。”


对从墨西哥进口的汽车征收关税将给日产汽车带来压力。日产在墨西哥生产3款车型,占其美国销量近三分之一。


行业分析人士称,对一个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品牌而言,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埃德蒙兹分析师伊万·德鲁里(Ivan Drury)表示,拟议的25%的关税对日产构成了双重威胁。“这3款入门级车型吸引了首次购车者和那些在近几年价格战中置身事外的人。25%的价格上涨可能会让墨西哥制造产品的买家连买新车的机会都没有。”

在白宫于2月3日同意推迟关税后,日产和其他汽车制造商有一个月时间,为可能对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做预备。


日产美国销售和营销主管Vinay Shahani称,公司正在“密切关注形势”。


关税导致价格上涨,将加剧日产去年面对的供过于求的题目。


日产可以在短期内通过激励步伐来应对关税。“但从长期看,将对红利能力造成巨大打击。”GlobalData副总裁杰夫·舒斯特(Jeff Schuster)说,“如果关税持续到2025年以后,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分析人士表示,将生产转移到美国是最后的选择。AutoForecast Solutions副总裁萨姆·菲奥拉尼(Sam Fiorani)认为,但这需要成本高昂的重新组装,并取消让这些车型本来受欢迎的定价结构。


如果征税成为实际,本田和日产险些都没有什么其他选择。建造一座新工厂最多需要3年时间,而改造现有生产线生产另一种车型,可能需要长达18个月的时间。


更有可能的是,他们会吸收或将成本转嫁给客户。里昂证券分析师认为,25%的关税可能意味着,本田汽车平均价格上涨约6%,而日产汽车平均价格将上涨约3%。


无论他们选择哪条道路,都不得不降低本已低迷的利润率,而利润率正是促使两家公司进行合并谈判的关键。

(本文部门内容综合Automotive News、France 24、Reuters、Motor 1、Automotive Dive、The Economics Times、Financial Times、Car Expert、The Mainichi、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报道,部门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05A08EJ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