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lor=rgba(0, 0, 0, 0.9)]
![](https://zlsqlt.com/plugin.php?id=ror_grab_hotlink&act=pic&url=https%3A%2F%2Finews.gtimg.com%2Fom_bt%2FOKYKLpKiF265IDExnG6VGcwLgmuuth5JaIjHFZ2GuYiDEAA%2F641)
央企会容忍旗下重要子公司长期亏损吗?中交团体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新年的第一天,中交地产官微发布了一篇题为《惜别2024,回望来时路,总有美好交织》的文章,以一种低调而深情的方式,与已往的一年挥手作别。
然而,仅仅20天之后,中交团体旗下的上市平台——中交地产,忽然扔出了一颗“重磅炸弹”:公司拟将其持有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全部转让给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团体。换句话说,中交地产正式宣布,退出房地产开发领域。
那么,中交地产为何要退出地产平台?中交团体又为何会允许中交地产退出房地产业务?
01
不得不“断”
中交地产最近的日子确实不太好过。
2024年1月21日晚,中交地产发布业绩预告,预计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53亿元。这一亏损规模在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刺眼。
回顾已往的三年,中交地产的业绩表现堪称一部“艰难求生”的辛酸史。
从亏损状态来看,2023年中交地产已亏损16.73亿元,而到了2024年,亏损额更是飙升至53亿元,两年合计亏损额接近70亿元。相比之下,2019年至2022年这四年间,公司的净利润总和仅为11.6亿元。这意味着,中交地产在已往两年险些将已往四年所赚取的全部利润悉数亏空。
再来看债务方面的压力。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中交地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高达320亿元,而公司账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却仅有66.41亿元。这种严峻局面,使公司的现金流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短期债务难以得到有效覆盖。
更为严峻的是,中交地产还面对着退市的风险。由于预计2024年度期末归母净资产为负,根据深交所的相关规定,中交地产的股票交易可能会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面对如此困顿的局面,中交地产决定采取剥离房地产业务的举措,将相关资产及负债转让给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团体。
这一行动固然看似是中交地产在自救,但更像是在绝境中被迫做出的无奈选择。尽管剥离开发业务后,中交地产筹划将重心转向物业服务、资产管理与运营等轻资产业务,但短期债务压力依然沉重如山。320亿元的短期债务与66.41亿元的账面现金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资金鸿沟,仅凭物业服务和出租收入,显然难以填补这一巨大的资金缺口。
02
没扶起来
在央企地产商中,中交地产一直是个“异类”,野心勃勃且相称激进。当年体量还不到300亿时,就喊出要冲刺千亿,发愤要进央企前三。2019年,时任中交地产董事长李永前上任前放出豪言:“2019年冲刺350亿,2020年500亿,2023年远超千亿,央企前三稳了!”他还提出要“复制绿城中国,创新中交地产”,搞轻重资产并举的开发模式。
为了实现目标,中交地产在2020年直接把上一年86%的销售额都拿去拿地了;2021年,又用当年销售额的69%去抢地。然而,随之而来的后果便是负债率的急剧攀升。2020年,中交地产的净负债率飙升至296.4%,同比翻倍有余;2021年,该数字虽有所回落,但仍高达217.7%。
幸亏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团体一直“输血”。2023年初,中交房地产团体为中交地产提供了100亿元借款额度,到年底实际借了156亿元,超出额度56%。2024年1月,双方把159.91亿元的借款利率从7%大幅下调到3.1%,每年能省下6亿元利息,这笔原本2025年到期的借款还展期了一年。
但行业深度调整,中交地产的千亿梦也碎了。2024年9月,李永前彻底出局,其董事长、董事会战略与实行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被悉数撤销。中交地产也开始转型,收购了中交物业服务团体100%股权,这是要从“重”变“轻”的节奏。
如今,中交地产决定退出房地产开发业务,聚焦物业服务、资产管理与运营等轻资产业务。这相称于把“重担”卸了,轻装上阵。
不过,转型之路并不好走。
根据公司披露的财报,截至2024年6月,中交地产仅有4个出租项目,分别位于深圳、重庆、北京和盐城。此中,北京华通大厦B座出租率达100%,是公司现在最大的“现金牛”;而重庆中房·那里项目的出租率仅为60.6%。物业服务和代建项目管理在公司整体收入体系中的占比仍旧较低,剥离开发业务后,剩余的业务规模能否支撑起企业的市值,仍是一个未知数。
03
必然的选择
中交团体将2025年定位为“高质量发展突破年”,这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中交团体的市场化基因早已深植于血脉之中。
回溯至2005年12月,中交团体由原中国港湾建设(团体)总公司和原中国路桥(团体)总公司合并重组而成。相较于中国建筑(成立于1982年)、中国中铁(成立于1950年)以及中国铁建(成立于1948年),中交团体的成立时间较晚,堪称行业内的“厥后者”。在那个市场化已较为成熟的时期,中交团体自诞生之初便需直面经济效益的挑战。那时,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已在国内基建市场稳占一席之地。因此,中交团体若要在八大建筑央企中脱颖而出,只能从外洋市场开辟出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可以说,中交团体是极其看重市场的,用市场语言,行则立,不行则废。
如今,在中交团体内部,诸如中交四航局、中交城投、中交疏浚等多家子公司均实现了超过10亿元的净利润,然而中交地产却陷入了巨额亏损的困境。在此背景下,中交团体允许中交地产剥离地产业务,虽属无奈,却也是遵照市场化逻辑的明智之举,堪称“壮士断腕”。
中交团体总经理王海怀着重表示,2025年,公司将紧密围绕“一利五率”的经营目标,坚决落实“一增一稳四提升”的要求。“一增”即确保利润总额增速超越全国GDP增速,力求取得更为优异的业绩;“一稳”即保持资产负债率总体平稳;“四提升”则是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以及营业现金比率这四项指标需进一步提升。
从经营与负债的角度来看,中交地产已明显与中交团体的“高质量发展突破年”战略相悖。无论是从团体整体的战略布局出发,还是从市场化改革的迫切需求思量,中交地产的剥离无疑都是一种“断臂求生”的明智选择。
企观国资是企业观察报社官方微信公众号。《企业观察报》是由国务院国资委指导、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主管主理的全媒体平台,被国务院国资委认定为“国资国企自有舆论平台”,致力于以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视角关注报道中国企业改革发展。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012024000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紫竹院南路2号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11A05GZ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