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 孕事
前阵子48岁的大S流感并发肺炎去世,很多网友为之痛惜。
就在本日上午,又一则关于流感的新闻被曝出,一位41岁的二胎妈妈因为流感离世。
看到新闻时,真的是心痛。
新闻和图片泉源 @极目新闻
这位妈妈在去年刚生了二胎,8月休完产假后恢复工作。
2025年1月,一场毫无征兆的流感打断了她如常的生活。
起初她打算吃药缓解,后来反复高烧不退,只能住进医院。
10天后,她被确诊为严重的甲流归并乙流,转到ICU。
在ICU的每一天,她都会问同一句话:“我什么时间能回家?
可终极这位妈妈都没能健康的回到自己的家,孩子们再也盼不到妈妈回家了。
这个结果,让人痛心。
很多网友看了新闻也都是纷纷表示:
“现在流感病毒很凶,要注意。”
“刚生完孩子不久,身体免疫力低,我在生完宝宝后的那一个月里也经常发烧,发烧了两次。”
“生完二胎的高龄妈妈,抵抗力很低,尤其是产假后上班,回家照顾孩子晚上要熬夜,白天要上班,不要问我为啥知道。”
“真不要鄙视流感了,这个与普通感冒真不一样......大S与吴玉燕都是因为流感而去世,同时少熬夜、保持身心健康是正事儿。”
“那么年轻,太可惜了,正是奇迹巅峰时刻。”
“比我还小几岁~就这样走了~以是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啊~不要以为只是小小的感冒就忽视~口罩最好能常带着~大人小孩老人都要注意注意~重视重视。”
新闻批评里,满屏的痛惜和提示。
是啊,产后妈妈、小孩、孕妇、老人都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会上升,一定要引起重视。
①
儿科医生痛哭:
只用1天,乙流,就夺走了我16岁女儿的命!
53岁的塞萨尔·特穆洛 (Cesar Termulo,后文称为塞医生) 是一名美国儿科医生兼医疗副主任。
每年的冬天,他接诊最多的就是流感儿童,他挽救了很多孩子的生命。
但没想到的是,他没能挽救自己16岁女儿的生命。
时间回到2020年1月上旬,塞医生的女儿患上的流感。
起初,他以为女儿只是典型的流感。
因为对流感的了解,加上有很多接诊的经历,塞医生觉得流感不足为惧。
却没想到,女儿在诊断出并发症1天后,便去世了。
对此,他感到万分悲伤,号令大家一定要重视流感。
夺走他女儿生命的,便是流感毒株——乙流。
不重视流感的危害,后果偶然间真的非常严重。
前阵子广东顺德有一则新闻,一名8岁女童小花(化名)先是出现了发烧的情况,因为孩子平时很少生病,爸爸妈妈就以为只是普通感冒。
(新闻和图片泉源:@广州日报)
但孩子高烧了2天后情况越来越差,孩子爸爸立即就带孩子去了医院。
在医院做了相应的治疗后,小花的情况仍在恶化。
本地医院紧急将孩子转去上级医院进行救济。
终极小花被确诊为感染乙型流感病毒后引发的急性坏死性脑病,是流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好在是经过救治后,小花终于脱离的危险,目前病情稳定。
这个结果也是万幸,因为急性坏死性脑病的病死率可高达30%以上。
很多网友看了新闻,都是纷纷提示:
“小孩生病最重要的是要观察精神状况,如果精神很差,娃走路都说站不住,话也不想说,果断去医院。”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要是高烧不退,都要及时去医院就医啊。”
是的,流感一旦发展成重症非常危险,以是如果孩子高烧不退,大概退烧后再次高烧,一定要及时就医。
②
流感≠大号感冒
严重起来会死人的!
流感是什么?
流感是指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抱病。
在流感大家属里,有甲流、乙流、丙流、丁流四个大兄弟,当下感染人的主要是甲流和乙流。
那甲流和乙流有什么不同呢?
甲型流感:每2~3年有一次小流行,10~15年一次大流行,传染快、影响大。
乙型流感:局部流行,传染面相对较小,会在近距离(如班级、幼儿园)之间传染。部门儿童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我国大多数地区从11月开始都进入流感的高发期了,一直会持续到第二年春季。
关于流感,家长们一定要记住:流感不是普通感冒!流感不是普通感冒!
流感要比普通感冒来的更猛、更快、更强烈一些。
从对人类的杀伤力来说,感冒PK流感,两者都不是一个级别的,看看这数据:
●环球每年约有300万~500万重症流感病例,重症流感病例的殒命率在10%左右。
●每年约20%~30%的儿童,会感染季节性流感。也就是说,险些每4个孩子就有1个患上流感。
其中,5~9岁儿童感染率最高。
●大约30%的流感患儿,会发生并发症。
●5岁以下儿童以及具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是流感相关住院和殒命主要人群之一。(泉源:深圳卫健委)
最可怕的是如果流感没有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肌炎、心力衰竭、脑炎等。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致残,甚至致死,每年都有因流感殒命的新闻报道。
以是,对于流感,家长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因为流感症状和感冒很像,以是没有正确判断,很容易耽误治疗。
那家长们应该如何辨别流感和感冒呢?
流感最直接三个判断方法是:
●突发高烧:与普通感冒不同,流感发热急,险些没有先兆,能飙到39℃甚至更高,宝宝会畏寒、打寒战。
●全身症状明显:流感会有更明显的全身症状,主要表现为“痛”。
如果宝宝没有发烧到39℃,但全身酸痛、乏力、食欲不佳、脸色发红,眼结膜充血等症状,也可能是流感。
不会表达的小宝宝会因为这些不适哭闹、粘人、不想动。
●精神状态差。小感冒的话宝宝精神状态一般比较好,但流感的孩子,会明显精神变差。
更具体的家长们可以看看下面这张自查表,会更清晰:
及时判断症状、正确识别流感非常重要!
③
重点鉴戒这7种情况
千万别当感冒治!
流感的传染性很强,险些是不挑人。
对于大部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来说是一个自限性疾病,通常不会引起并发症。
但对一些特殊的人群,引发严重并发症的几率会上升,甚至是殒命,以下这些人要特殊注意:
●小于5岁的孩子,尤其是2岁以下的孩子。
●孕妇大概正在坐月子的产妇。
●65岁以上的老人。
●有哮喘、心脏病、癫痫、脑瘫、中风、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
●免疫力低下的人。
●体重指数在40以上的人。
重点夸大:5岁以下的孩子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引起重度并发症!
以是如果通过观察孩子的症状初步判断孩子是流感,不要在家纠结,建议第一时间带孩子去医院并做相关检查。
特殊是当孩子出现以下8种症状,有可能是并发症的前兆,非常危急,需要赶紧送医:
●严重呕吐或腹泻,有脱水表现。
●耳朵持续疼痛。
●呼吸困难。
●高热伴皮肤出疹。
●咳嗽不止。
●痰量较多,颜色带绿色。
●精神萎靡大概不愿意交流、嗜睡,大概哭闹不安、惊厥。
●持续高热3天甚至更长时间头痛、全身肌肉酸痛、寒颤、精神状态不好、胃口不好。
④
流感的正确治疗和预防
做好这两点,保护好自己和宝宝!
这波流感真的是防不胜防,如果妈妈和宝宝不慎中招,也不要过于担忧,但也不要放松鉴戒。
只要积极治疗,该吃药就吃药,是可以快快恢复健康的。
流感的正确护理,家长们要做好以下3点:
第一:及时送医
如果高度怀疑宝宝是流感,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做检查。
症状轻的宝宝,家长们在家遵医嘱用药,采取抗流感病毒治疗。
年龄小、症状严重、状态差的宝宝,需要积极住院治疗,具体治疗一定遵医嘱。
第二:正确用药
奥司他韦是目前针对甲流来说效果和安全性都比较好的药,在出现症状的48小时内服用效果都比较好。
一个疗程是5天,具体服药遵医嘱。
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期,那么在5天之内服用也是有一定效果的,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第三:对症护理
●发烧。如果宝宝发烧超过38.5℃,精神不好,可以利用退烧药,要利用单一成分的退热药,比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
退烧用药要严格按照说明,根据孩子的体重、药物剂型选择符合的剂量,不要超量用药。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月龄以上宝宝,布洛芬适用于6月龄以上宝宝。
●鼻塞流涕:家长可以用生理盐水帮宝宝洗鼻、喷鼻,不配合的孩子,可以在孩子鼻根处敷热毛巾,大概让孩子半靠着睡觉等都可以缓解鼻塞。
●咳嗽、咽部不适:鼓励孩子多喝热水,1岁以上的宝宝可服用蜂蜜,6岁以上的孩子可用含片。
注意:轻症在家护理的宝宝,家长们也要随时观察宝宝的情况,如果症状忽然加重,不要硬扛,及时带孩子去医院!
最后最后,流感的正确护理很重要,积极预防更重要。
预防流感,家长们要做好这几点:
●及时接种疫苗。带孩子接种流感疫苗,这是预防流感最有用的方法。
孕事妈重点夸大:流感疫苗一定要打,而且是全家人每年打一次,因为流感每一年都在变异。
每年9-10月是最佳的接种时间,如果来不及在10月份打,整个流感的流行季都可以打,因为打了都好过没打。
虽然流感疫苗不是100%有用,但打了疫苗的病情大多会比较轻,一般也不会出现并发症。
●经常洗手。照顾孩子的家长,在接触宝宝前一定要洗手,外出回来也要洗手。
●不要碰宝宝“T”区。前额,鼻子,下巴是病毒进入人体并引起感染的主要入口,保护好孩子的这几个部位。
●不要带生病的孩子外出。减少交叉感染,如果朋友或家人生病了,只管让孩子阔别这些人,流行季节只管避免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室内场合。
●室内要多通风。空气流通对环境清洁意义较大,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10~15分钟。
●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宝宝日常饮食要营养均衡,多带孩子运动,保证睡眠充足,增强孩子的体质和免疫力!
好了,科普完毕。
孕事妈希望孩子们都能阔别病毒,健康平安的发展!
参考文章
《流感高峰又“杀到”!5岁娃“中招”后昏迷17天,至今未醒——深圳卫健委》
《2岁娃因流感殒命!孩子有这3种症状,千万别当感冒治!会要命!—科学家庭育儿》
@深圳市儿童医院 @极目新闻 @广州日报
免责声明
本文意在提供一般的健康科普信息,不能替代任何个人的医学诊断和治疗。如有个人医学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16A02YH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