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预增59796%,思特威活出黑马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 天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某种层面上,思特威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的缩影——既有凭借技术突破抢占市场的锐气,也不得不面对规模扩张中的阵痛。


文/每日资本论

这家国内本土芯片企业的业绩令人眼红。

近日,中国CMOS图像传感器(CIS)厂商思特威(上海)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思特威)发布了一份令市场震惊的年度业绩预告:净利润3.71亿元至4.17亿元,同比增长2512%到2830%。预扣非净利润为3.64亿元到4.10亿元,同比大增59796%到67244%。暂居目前沪深两市A股中已预告年报业绩公司第一名的位置。

这一数字足以让任何投资者侧目。在消息公布的次日思特威-W股价开盘后一度飙升15%。而且经过一段时间横盘整理后,2月6日,以一根接近10%涨幅的大阳线确定了升势,短线已经冲破所有历史高点并创出了98.5元/股的历史新高,上升空间完全打开。

但在这份“爆炸式增长”的财报背后,存货高企、现金流压力、股东减持等问题同样引人关注。这家曾被贴上“安防CIS龙头”标签的企业,究竟是二级市场的下一个黑马,还是昙花一现的数字魔术?


思特威的业绩增长绝非偶然。作为一家专注于高性能CIS芯片设计的企业,其核心驱动力来自智能手机、汽车电子和智慧安防三大领域的同步爆发。2024年,思特威营收预计达58亿至61亿元,同比增长103%-113%,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一增长背后,是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深度绑定。

在智能手机领域,思特威捉住了“多摄化”与“高像素化”的行业趋势。其5000万像素产物不仅进入高端旗舰机型的主摄、广角和长焦镜头,还通过高性价比方案渗透至中低端市场。


财报显示,2024年第三季度,思特威在智能手机业务收入同比增幅超过150%,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不足5%跃升至10%以上。而在汽车电子领域,随着智能驾驶渗透率提升,其环视、周视和前视摄像头芯片出货量增长超过200%,首次跻身环球车载CIS市场前四。

技术层面,思特威的研发投入在三季度达到3.21亿元,占营收比例7.6%,虽低于国际龙头索尼(约12%),但在国内厂商中位居前列。其独有的SFCPixel专利技术和近红外感度NIR+技术,使其在低光照环境下的成像性能明显优于竞品,成为安防监控市场的“杀手锏”。

但亮眼的净利润数据背后,思特威的财务报表中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风险信号。

存货规模的急剧膨胀是比较明显的问题。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思特威存货账面代价达30.2亿元,较年初增长68%,占活动资产比例升至42%。这一数字甚至超过2022年库存高峰期的28亿元,而同期营收增幅仅为137%。

高库存的背后,既有思特威为应对供应链波动采取的“主动备货”,也暴暴露销售猜测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偏差。特别是在智能手机领域,行业库存周期已从2023年的45天延长至60天,若终端需求不及预期,存货减值风险将明显上升。

更严肃的是现金流问题。2024年前三季度,尽管净利润达到2.73亿元,但谋划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仅为-0.77元/股,同比暴跌144%。这主要源于存货占用资金规模扩大,以及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3年的78天延长至92天。这种“纸面利润”与“真实现金流”的背离,凸显出公司对上卑鄙议价本事的薄弱。

短债压顶也不容小觑。思特威的财报显示,2024年三季度,其货币资金为8.5亿元,但短期借款就高达惊人的25.2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活动负债6225.16万元。显然,其货币资金远远无法覆盖短期债务,资金链压力绝大。

值得一提的是,其股东减持的阴云始终未散。2024年7月,思特威第三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1.2%股份,套现约3.8亿元;同年10月业绩公布后,又有机构投资者通过ETF换购变相减持。尽管公司以回购股份(3000万至5000万元)试图稳定市场信心,但与减持规模相比仍显杯水车薪。


当然,要判断思特威能否成为长期黑马,需穿透财务数据的表层,审视其商业模式的核心竞争力。

从销售毛利率变化可见端倪。思特威2024年前三季度销售毛利率为21.13%,虽较2023年的19.96%有所回升,但仍远低于2021年峰值期的29.12%。这反映出公司在规模扩张过程中,或面临“量增价跌”的问题。浅显的道理,在价格敏感的中低端市场,“以价换量”策略虽能快速提升份额,却大概损害长期盈利本事,需要引起一定的重视。


更深层的挑战来自技术壁垒。尽管思特威在安防领域保持优势,但在高端智能手机和汽车电子市场,索尼、三星等国际巨头仍占据主导地位。在车规级芯片领域,思特威多款产物通过AEC-Q100 Grade 2认证,但还需冲击条件更高的Grade 1标准。这也是行业顶流企业需要具备的护城河,若不能突破这些技术门槛,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或将遭遇天花板。

或基于此,二级市场对思特威的代价判断呈现明显分化。

部分机构投资者持乐观态度。中银证券在2024年7月研报中给出“买入”评级,猜测2024年净利润4.62亿元(实际预告中值为3.94亿元),并认为其市盈率有望从49倍降至28倍。景顺长城基金经理杨锐文更是连续三个季度加仓,将其列为电子信息产业基金的核心持仓。

但散户投资者的态度则更为复杂。在股吧等平台,关于“存货减值风险”“大股东套现”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这种讨论在某种水平上,也恰恰体现了市场对其“高增长高风险”特质的纠结。

敲黑板!未来需重点关注三大变量:首先是其技术迭代速度。思特威计划在2025年量产1亿像素手机CIS芯片,并推进3D堆叠技术的车规级产物研发。若这些技术准期落地,将明显提升其在高端市场的议价本事。

库存周转这是另外一个重点。2024年四季度存货周转天数能否从三季度的226.23天继续明显下降,将是查验其供应链管理本事的关键指标。更为重要的是,其现金流修复进展。若2025年上半年谋划性现金流转正,且短期债务得到有效控制,则财务健康度将大幅改善。

简而言之,在某种层面上,思特威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升级的缩影——既有凭借技术突破抢占市场的锐气,也不得不面对规模扩张中的阵痛。其59796%的净利润增长,既是行业复苏与自身努力的成果,也带有低基数效应的放大效应。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家公司的魅力与风险同样鲜明:它大概成为国产替代海潮中的领军者,也大概因技术卡脖子或库存危机跌落神坛。因此,黑马从来不只是财务数据的胜利,更是商业模式、技术护城河与战略定力的综合较量。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发起,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15A01OU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