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学了,朋侪圈里一片“要解放了”、“终于能把娃送走了”的欢呼声,可我的心头却似乎压了一块大石头一样。
事情还要从前两天说起。
那天夜里,我起床上厕所,却发现书房里还没关灯。
轻轻推开门,正瞥见儿子一边疯狂抄写着《寒假生活》的答案,一边用平板观看游戏直播。
我顿时气不打一处来,质问道:“你不是说作业早就写完了吗?”
儿子吓了一大跳,眼看无法抵赖后,崩溃地大哭了起来:“妈妈我错了……”
原来,整整一个假期,我以为他在用平板看网课,学习英语,但大部分时间他却在刷搞笑视频,游戏解说……
这一刻,我觉得天都塌了。
儿子的学习结果向来不错,我以为他足够自律,所以没有严格控制他接触电子产品。
而他也被我的态度影响,觉得玩一会儿没什么大不了,自己想停就能停下。
没想到这个寒假却彻底上瘾了。
一想到他满脸憔悴、眼神呆滞的模样,我久久不能入睡。
索性起身写封信,跟他好好聊一聊这种让他上瘾的“垃圾快乐”。
亲爱的儿子:
你知道什么是“覆信室效应”吗?
简单来说,就是短视频平台会根据你的历史欣赏记录和兴趣偏好,不断向你推送符合你喜好的内容。
你以为自己只是刷一会短视频,看一集网剧,可不知不觉间你就刷了整个晚上,看了成百上千个视频。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但疏弃了时间,更严重的是,这些滑动手指就能获得的快乐,也在悄无声息中蚕食着你的大脑。
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每天独自使用电脑、电视和手机屏幕超过一小时的孩子,其大脑白质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而大脑白质,正是影响语言、读写和认知等学习能力的重要物质。
大脑神经发育过程中,5岁前是“打地基”,6-18岁是“建高楼”。
在这两个阶段,如果你的大脑总是受到游戏,短视频这些简单的刺激,很可能导致大脑失去创建复杂神经元联系结构的机会。
并且,那些恒久不被刺激的领域也会被默认为“无用”,进而不再发育。
最终,你的专注力、想象力和思考力等都会大幅落后。
你以为刷刷短视频能使你放松大脑、愉悦身心。
可实际上,它正在朝你的大脑“投毒”,让你一步步丧失最宝贵的学习能力。
还记得你关注的博主@陈春霖分享过的一个故事吗?
他有一个表弟,从小头脑灵活,记性也好。
那些让别人抓耳挠腮的难题,表弟总能轻松办理。
高考后,表弟被北京大学录取。
然而不到一年,他却从北大的高材生酿成了蜷缩在家的啃老族。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电子游戏。
一开始,表弟只是在手机上玩一玩,后来发展为去网吧包夜,险些将所有的生活费都花在游戏上,连课都不上了,整个人像着了魔似的。
一个曾经各人艳羡的天之骄子惨遭退学,只能在家里浑噩度日。
孩子,这正是垃圾快乐的可怕之处。
它就像一款廉价的兴奋剂,让你沉溺其中,丧失自律,忘却理想,最终,成为一个脑袋空空的废人。
还记得我们一起读过那本书《美丽新世界》吗?
里面描绘过如许一个将来:
为了麻痹底层人民,有人发明了一种名为“唆麻”的毒品,能够刺激人脑中枢,产生多巴胺。
平凡人只要吸一口,就会感到无比快乐,并产生依赖性。
很快不少底层人民就对其上瘾了,每天没心思做别的事情,最终一辈子都被困在底层。
现在,哪怕没有“唆麻”,多巴胺的获取也真的很简单。
一局又一局的游戏、刷不完的短视频、五花八门的网络直播……
沉浸其中,你能获得半晌感官上的刺激,可最终等待你的,是被同龄人甩下、被中高考分流的了局。
还记得妈妈跟你提过的清华大学天才陈逸贤吗?
他被评价为“十余年来在清北引导的最良好的学生”。
在天体物理这一研究方向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多篇论文;曾出征国际公众演讲比赛,在伦敦与50多个国家的冠军同台演讲,并劳绩了全球六强荣誉……
之所以能够取得如许的成就,正是因为他早早摒弃了这种垃圾快乐。
当班里的其他同砚沉迷手机时,他用的是一部老人机,没法打游戏,更没法刷剧、看短视频。
一开始,他也会觉得痛苦,想要娱乐,想要看电视。
但父母没有妥协,当陈逸贤捱过了初期的煎熬,渐渐地,也品尝到了自律的甜美。
儿子,自律与放纵,坚持与怠惰,一天两天可能看不出差异。
但就像作家川端康成说的:时间以同样的方式流经每个人,而每个人却以差异的方式度过时间。
其时光的齿轮转过一年、五年、十年,你就会发现:不一样的选择,劳绩的将是截然差异的人生。
之前妈妈查过一些关于短视频的资料,其中有部纪录片《屏幕一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里面跟踪拍摄了一群美国青少年,我在他们的身上也看到了你的影子。
习惯2倍速看视频的孩子,无法静心读完一本纸质书;
沉迷射击游戏的孩子,在数学课上连基础概率题都难以理解;
依赖语音谈天的孩子,面对面交流时却眼神闪躲、语句破裂……
就像神经学家丽莎·格诺指出的:
他们正在退化成“数字原住民”——善于滑动屏幕,却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妈妈实在不愿意看你沦为垃圾快乐的跟班,被平庸的生活绑架一生。
但同时,妈妈也知道,戒断多巴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妈妈愿意陪你一起改变。
@凤凰网曾发过一篇报道,里面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如何告别短视频,拯救自己大脑的故事。
其中一位就是科普作家河森堡,他给出的方法之一,就是深度阅读。
对此,他解释道:
“大脑是对意义有饥渴的,短视频信息密度非常小,你看了一个又一个,看久了就会发现,大脑并没有被满足。
但去阅读书籍如许信息密度大的载体,大脑很快就会有‘饱腹感’。
当意义饥渴被满足了,你就不会去依赖短视频了。”
不想让一块田地疏弃,最好的方法就是种上庄稼。
打游戏、刷视频固然很爽,但当激情和快乐散去,留下的只有巨大的空虚和迟钝的脑袋。
深度阅读、攻克名著固然很累,但丰盈的知识和自律的习惯,却能够让你的余生都得到持久的回甘。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也将和你一起放下手机,分享阅读心得。
孩子,请记得,痛苦是成功必经的泥沼。
熬过这段苦涩,抬眼便是盼望。
那些你读过的书,终将化为你的骨血,成为你的底气,让你摆脱平庸和无知,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腾讯副总裁吴军曾在演讲中说道:
“学习一定是辛苦的,因为向上的路注定艰辛,而向下的大门永远敞开,不辛苦就会面临阶级下滑。”
开学在即,我想再次跟你强调:
熬夜刷短视频换来的黑眼圈,不会让你成为同砚羡慕的“大神”;游戏里的“五杀”战绩,抵不过月考进步10名的成就感。
真正的成长,是学会对唾手可得的快乐说“不”。
加油吧,孩子。
星光不问赶路人,从这一刻起放下手机,别再为了这一刻的欢愉,背弃那个在将来等待着你的自己。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17A02VV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