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于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网,人民网。
黄河的鱼类资源
黄河对我国文明的发展非常关键,几乎可以说我国的多个古代文明都是发源于黄河。黄河巨大的流水量给中华民族早期人类提供了水和各种重要资源,在黄河的滋养下,中华民族成功发展强大,因此说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是毫不为过的。
对于生活在黄河的鱼类来说,黄河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这里是它们赖以生存的老家。黄河作为中国的第二大河流,算上亚种,黄河拥有121种鱼类,此中纯淡水鱼类有 98种,占总数的78.4%。这些鱼类根据自己对环境的偏好,散布于黄河的上游、中游和下游。
黄河上游的鱼类固然种类很少,但却有很多珍贵的特有鱼类,比如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极边扁咽齿鱼(Platypharodon extremus)、骨唇黄河鱼(Chuanchia labiosa)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等等。几乎都是数量稀少的保护动物。
而黄河的中游则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各种经济鱼类,包括鲢鳙、鳊鱼、鲂、青鱼和鲤鱼等等。下游则毗连着入海口,这个地方的鱼类种类是最多的,而且还拥有许多过河口鱼类和半咸水鱼类。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造成的干扰,黄河的自然资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梯级水电开发、河湖连通受阻、水资源过度利用、水体污染和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黄河的鱼类资源,很多曾经的常见鱼类都变成了濒危物种。
得以幸存的鱼类的种类也开始淘汰,多样性下降,鱼类个体趋于小型化、低龄化。
为了保护黄河的资源,确保可一连发展的历程。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加强渔业资源管理、保护鱼类栖息地,此中最有用且认知度最高的措施就是自2018年起对黄河实施了统一的流域性禁渔期制度。
另外,相关部门一直在开展宣传教育,提高老百姓的科学认知。黄河各河段的机构和部门也都会在合适的时期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下,黄河的生态终于得以喘气。
随着老百姓对黄河的科学认知的提高,一些喜欢思考的人就提出了题目了,也就是这篇文章的标题:《黄河每天冲鱼入海,多数淡水鱼无法在海中存活,那它们去哪了? 》
淡水鱼入海
黄河下游的径流量维持在大约550亿立方米的程度,根据黄河网的数据显示,2023年黄河入海径流量为226.5亿立方米。在如此大的径流量之下,自然是有很多淡水鱼会被迫进冲进海域的,而大部分纯粹的淡水鱼是无法在海水生活的。
淡水鱼体内的盐度大部分情况下是比外界淡水环境高0.9%左右的。因为在淡水环境中,如果外界水体的盐度低于鱼体自己,那水会自发地向鱼体内渗透,因此淡水鱼不需要主动喝水,而是要不断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但在海水中,情况就反过来了,海水的盐度大约在3.5%左右,是远远高于淡水鱼体内的盐度。
因此当淡水鱼进入海水环境时,外界盐度不是远高于鱼体吗?那鱼体内的水分会反向地发地向外界渗出,于是淡水鱼很快就会出现严重的脱水状态。另外,海水鱼为了适应海水,它们的鳃具有更强的排盐本领,而纯粹的淡水鱼则没有这样的结构,于是就更惨了。
那当淡水鱼被冲入海水后,它们的只能是殒命的结局吗?
大部分情况下是的,这些纯粹的淡水鱼是无法适应海水的高盐度环境。但大自然讲究一个万物相生相克,全部生物最近都会回馈给大自然。这些在海水中殒命的淡水鱼会成为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让其他的海洋生物能够饱餐一顿。
有些鱼类知道自己会被冲进海水,或者是刚进入海水,它们就会开始尝试逆流而上,目的自然就是归去淡水。这些鱼类需要有较强的游泳本领,这样才能逆水而上同时躲避海水中更大的捕食者,如果成功那就恢复正常生理状态,恢复生活。失败就成为养料。
有些洄游性鱼类,比如中华鲟,它们自己就可以在淡水河海水中随意来回,它们的鳃结构和生理机制能够帮助它们在差别盐度的环境中生存。也有些鱼类是能够短时间调节体内的渗透压,适应半咸水的交界地区域。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18A02YJ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