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App的违法违规举动,监管再出重拳。
2月19日,国家网信办在官网公布了一批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违规App,其中4款App被下架,78款App被责令限期整改。
78款App中,立刻消金旗下“安逸花”、海科融通支付旗下“海收银”两款金融产品App也位列其中。安逸花存在问题为“未提供有效的用户注销功能”,海收银存在问题为“无用户注销功能”。

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金融类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金融服务。然而,与此同时,金融类App因陵犯用户权益被通报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近期,全国各地监管就通报了多起金融类App违规的举动。
2024年12月24日,江苏省通讯管理局一连通报了江阴农商银行、昆山农商银行、苏州农商银行、江苏长江商业银行、无锡农商银行5家银行的6款App存在陵犯用户权益的举动。
今年2月17日,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置惩罚中央公布了14款移动应用存在隐私不合规举动。其中,也包含一款金融类App“乐山商业银行”。
通常情况,金融类App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二是强制、频繁、过度索取权限。三是隐私政策不完善。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从App中收集的用户个人信息为其重要的“数据资产”,通过这些信息对用户进行风险评估,从而作出业务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就能够滥用用户个人信息,利用操作流程和隐私政策“钻空子”套取用户的敏感信息。
面对金融行业移动应用领域的隐私不合规乱象,监管正持续发力。2024年9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加强银行业保险业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管理的通知》,从数据安全、外包管理、业务连续性及个人信息掩护等四方面提出了18项工作要求,为金融机构移动应用管理划定“红线”。
金融类App违规问题频发,主要在于部分金融机构对用户个人信息掩护的器重程度不敷,以及技术层面的不完善。未来,随着监管的不断加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金融类App的合规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应以此为契机,加强个人信息掩护,提升服务质量,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的金融服务。

记者:刘瑾阳 编辑:孙菲菲 校对:杨荷放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20A01BJ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