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 孕事
3岁的孩子,本该是最快乐无忧的。
但山西一名3岁男宝,他的生命永久停顿在了3岁。
近日的一则热搜新闻:太原3岁男童失联。
起初看到新闻时,孕事妈还在想着孩子会找到的,会找到的。
新闻和图片泉源:@新京报
但今天上午,最新的新闻报道,孩子找到了,但已不幸身亡。
经初步判定,孩子是玩耍时不慎溺水。
那么冷的水,那么黑的夜,光是想想孩子溺亡前的经历都觉得心痛不已。
孩子的父母又该如何去承受失去的痛。
新闻报道时,媒体提醒:儿童玩耍时,家长或监护人务必全程专注陪伴,留意安全。
是啊,家长们,儿童安全一定要引起重视,只要看好孩子,这些悲剧本是可以避免的。
很多网友看了新闻,也都是心痛不已:
“3岁的孩子,家长是一点点都不跟着吗?”
“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让孩子离开视线!”
“记住啊,1岁不离怀,3岁不离手,10岁不离眼。”
“3岁的孩子,真的父母是全责。”
“看好孩子啊,孩子不能离开父母的视线。”
网友的提醒没错,这起新闻像一记重锤,狠狠敲碎了我们对"伤害总是发生在别处"的侥幸幻想。
有时候,儿童意外溺水的悲剧,可以在刹时发生!
①
四川三姐弟水坑溺亡
别再让溺水吞噬孩子的笑容!
防溺水年年宣传,但每年都有悲剧发生。
这些年,孕事妈写过的防溺水文章足足有好几页,可儿童溺水的新闻,还是常常能看到。
四川安岳县发生溺水变乱,三个孩子水坑溺亡,溺亡的孩子分别为3岁、7岁和10岁,最大的是姐姐,小的两个是弟弟。
知道消息后的妈妈崩溃了,抱着孩子的衣服哭不出声。
广东湛江,4名男童不幸溺水身亡,年龄都不超过10岁。
孩子们的遗体被打捞上岸后,家人抱着痛哭。
江西新余5岁双胞胎宝宝失足落水身亡,当时所有关注的人都盼着奇迹发生。
可最终没有等来奇迹,5岁的孩子啊,还没好悦目看外面的天下,失去孩子的父母,又该有多伤心。
失去孩子,对父母来说,是永久无法消磨的痛。
所以家长们,请时时刻刻提醒孩子:永久不要私自下水玩耍、游泳,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做悦目护。
②
水中的"隐形刺客"
不同年龄的致命陷阱!
据天下卫生组织统计,溺水是1-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杀手。
在中国,每年有超过3万名儿童因溺水失去生命——相当于每17分钟就有一个家庭支离破碎。
知道淹死一个孩子的水只要多深吗?
澳大利亚儿童意外预防协会指出:“只要5cm水深,只要2分钟时间,就足以导致儿童溺亡。”
家里浴室,室内泳池,室外池塘都是溺水高发地。
0-1岁的婴儿可能栽进5cm深的洗脚盆。
2-3岁的幼儿会在小区景观池失足。
学龄前儿童往往栽在看似清静的河道。
美国儿科学会研究发现,2-4岁幼儿溺水速度超乎想象:从落水到完全沉没只需20秒,大脑缺氧5分钟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
更可怕的是,儿童溺水往往悄无声息,不会像电视剧里那样扑腾呼救。
@人民日报 曾经发过溺水者的8大迹象,其中最紧张的两点是:
(图片泉源:@人民日报)
●溺水者不会呼救,他们必须先能呼吸,然后才气说话。
●溺水最紧张的迹象就是看起来不像溺水,他们看上去可能非常清静。
所以,当孩子在戏水时突然安静无声时,一定要去确认具体的环境。
③
筑起5道生命防线
每个家长必须知道的防护网!
预防大于一切,避免悲剧发生最好的方法,就是防患于未然。
第一道防线:居家环境改造
把鱼缸移出儿童活动区,给储水桶装上童锁,浴室永久保持干燥。
记住"手掌法则":任何能淹没婴儿口鼻的积水都是致命威胁。
第二道防线:公共场所警戒
在泳池边永久保持"一臂距离",带孩子玩水时摘动手机放入防水袋——加州大学研究发现,家长看手机时,孩子溺水风险激增7倍。
第三道防线:安全装备革命
抛弃传统游泳圈,选择通过欧盟EN13138认证的浮力衣。
记住"红黄绿灯"水域分级:红色代表专业救济职员在场水域,黄色需要家长贴身保护,绿色适合儿童独立玩耍。
第四道防线:告急相应训练
学会"叫叫伸抛"四步法:先呼救,再拨打120,用长杆延伸救济,最后抛掷漂浮物。
定期带孩子进行"模拟溺水逃生"游戏,让他们记住"脸朝上、手脚划"的漂浮口诀。
第五道防线:认知重塑计划
用"水精灵的陷阱"童话教育孩子,把伤害水域描绘成会吃人的魔法结界。
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在趣味中建立安全边界。
最后孕事妈要重点强调:防溺水教育刻不容缓,家长们一定要时刻叮嘱孩子安全第一,切勿私自下水游玩。
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牢记防溺水知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20A04M40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