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极目新闻评论员屈旌
近日,河南省漯河市委网信办接网民举报,某网络平台多个账号编造传播“名下无房者可申请公租房”“一次申请永久居住”等模糊性、诱导性的内容信息,引发网民关注。
经向漯河市住房保障中心核实,以上内容均为虚假不实信息,是对漯河市公租房政策的歪曲理解和断章取义,以可获取房源为由诓骗广大市民,获取不当利益。(据2月20日河南日报)


据漯河市住房保障中心介绍,漯河市公租房的申请范围有具体的条件,一般是城镇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及新就业无房职工、在城镇稳固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每年都会对承租人保障资格进行年度考核,根本不存在谣言所述的环境,所有信息在官方网站都可以查询到,可见这个谣言能传得如此之广,是何等地离谱。
谣言的繁殖,往往源于信息不对称和公众对政策的不了解、不清晰。一些人可能出于无知或故意,对公租房的申请条件和租赁期限进行断章取义,随意编造,诱骗公众上当受骗,从而获取流量红利,乃至以“代庖”为由,向那些根本不符合实际申请尺度的市民收取“劳务费”“咨询费”“手续费”等钱财,其本质就是先骗信任再骗钱。
这类与住房政策相关的谣言,蛊惑人心,扰乱公共秩序,危害性不容小觑。谣言传播甚广,大家都信以为真,一旦真去办事,又发现政策不是这样,往往会对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产生不满和猜疑,进而破坏了公共政策的公信力,阻碍公共政策的顺利实行。而且,这种故意降低公租房门槛的谣言,会加剧社会焦虑感情,可能会导致一些符合申请要求的人,试图通过非法途径获取公租房资格,破坏正常、公平的住房保障体系,增加公共资源的分配难度。
涉及公共政策的谣言,之所以会在一定范围内迅速扩散开来,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有其深刻的内在原因。一方面,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公共政策,关乎每个家庭最实在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公租房这种福利性的政策,社会关注度很高,市民需求强烈,也更容易倾向于相信那些看似“利好”的消息;
另一方面,公共政策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包含大量细节和条件,公众风俗依赖网络和社交媒体获取碎片化信息,往往难以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容易被谣言所左右,在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驱使下,成为谣言的“二传手”。
再者,部分区域自媒体、营销号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往往对政策进行片面解读和夸大其词,加剧了谣言的传播,紧跟着,骗子也进场来“割韭菜”,将舆论场搅弄得一片浑浊。
谣言如同病毒一样幻化莫测,侵蚀社会信任,我们应该有识破谣言的本领,更要有击破谣言的决心。像漯河市这样快速、积极地辟谣,就是精确的应对方法之一,毕竟,真相是打碎谣言的最好武器。只有加强信息公开和透明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回应公众关切,才气让谣言没有繁殖的空间。
除了辟谣之外,网信部门也应联合公安部门,加强对谣言的打击力度,对于这种扰乱公共秩序,造成恶劣影响的谣言,更应找到炮制和散播谣言的责任人,追究其法律责任,对其网络账号进行处理,再次重申“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公众也应不断在网络活动的历练中,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提升信息辨别本领,尤其是看到与公共政策相关的信息,要及时通过官方渠道了解核实,发现虚假信息及时举报投诉,制止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主流媒体和自媒体也应积极承担起社会责任,对政策进行准确解读和全面报道,制止片面夸大和误导公众。
涉及民生政策类的谣言,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每个人都应该提高鉴戒,不盲从,不跟风,不渲染焦虑,不人云亦云,共同抵抗虚假信息,让生活多一分实事求是的真实!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20A05DUY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