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98|回复: 0

[汽车天地] 特斯拉叩响贬价扳机、车企掀起价格战,但终端市场早已麻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5:33|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头图来源|特斯拉官方

作者| 伍文靓
编辑 | 苏鹏
车企价格战俨然成为市场竞争主旋律,而今年的价格战比往年来得要更早、更猛烈。
就在春节返工后的第一天,特斯拉向汽车市场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Model 3车型祭出史上最大力度优惠“组合拳”,不但限时享受8000元保险补贴,补贴后最低售价仅22.75万元,还推出了5年0息政策及特享充电权益。
大概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一次常规促销,但实际上,这是一场精心筹谋的市场攻防战。
如此一来,大力促销的Model 3两款车型和势如破竹的新款特斯拉Model Y的销量都将上一个台阶,帮助特斯拉狂揽市场份额。
要知道,就在刚刚已往的12月,新款Model Y如同一头猛兽突入市场,帮助特斯拉实现单月销量突破8.3万辆,刷新中国区汗青记录。
近三年的车市持续价格战,已让浩繁车企对竞争对手的调价动作异常敏感。特斯拉的贬价如同一块多米诺骨牌,直接触发一系列的应激式反击:
新势力贴身肉搏。譬如与Model 3同样聚焦在20万元级市场的小鹏推出“五年0息0首付”,智己L6起售价直降1.5万元至18.99万元,试图以更低门槛截流用户;
传统车企背水一战。譬如广汽丰田锋兰达、威兰达等车型最高直降4.4万元,上汽大众则将ID.系列车型贬价3-5万元,用实打实的现金购车优惠来对冲不确定性。
再加上,比亚迪筹划于今年推出搭载天神之眼的车型,这本就让业内各方势力绷紧了神经;而就在近日,吉利时隔三年实现国内销量反超比亚迪,这不但将加剧了价格战的猛烈程度,也为市场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
2025年的车市注定充满腥风血雨。
自掏腰包补贴也要稳住销量

在特斯拉扣动贬价扳机之前,已有一大批车企提前启动价格调整策略,为消费者提供限时优惠活动。
车企的各项优惠集体在今年1月爆发。蔚来发布了首付20%,5年0息政策,贴息最高至4.43万元,同时还可叠加1万元选装基金、免费换电券、NOP+免费使用权以及国家补贴的等额积分。理想全系则可享受在国补基础上的三年免息。
去年反超特斯拉Model 3销量的小米SU7尺度版更是直降1.8万直接杀进20万以内价格带。
别的,从新势力到传统玩家,从自主品牌到合资品牌,这一轮促销力度覆盖岚图、零跑、极狐、阿维塔、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大众、一汽奥迪等车企。
针对这一现象,另一位从业者告诉未来汽车Daily,“1月份对于车市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
往年的1月份,通常都是国内车市的低迷期,每个品牌的环比下滑都很明显。而今年的1月,由于春节假期压缩了近一周的销售时间,会进一步导致销量空缺。
另一方面,2024年底国家补贴政策结束,各地政府出台的地方性过渡政策存在时间差,1月份的消费者在购车时可能无法及时享受补贴,车企自掏腰包、兜底补贴也是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稳住自身销量。
在新年的国补政策充满不确定性之时,不少车企更是喊出“2025年政策如不出台,(车企自己)按2024年政策兜底”的标语,以此来宽慰购车用户,力求将补贴退坡的影响降到最小。
“兜底补贴再加上免息政策,这样的贬价手段比力优雅,既可以让消费者享受到着实的优惠,也能缓和老车主产生被背刺的感受。”他说道。
结合终端市场来看,车企在1月份一系列的优惠活动组合拳好像实现了肉眼可见的成效——相比往年的低迷氛围,今年1月份的车市出现了不少超出预期的变革。
根据最新消息,小鹏今年1月的总销量超3万台,虽然对于去年12月的数据有所下滑,但排名已经反超理想和零跑,夺得新势力桂冠(单一品牌,不算鸿蒙智行)。
这也意味着,短短半年不到的时间,小鹏用实际成绩证明自己已经从新势力生死线重回第一梯队。
与此同时,吉利汽车1月份总计销量达26.7万辆,环比、同比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长,刷新了单月销量的汗青记录(仅包括吉利、领克、极氪三个品牌,未计入几何等其他品牌)。
春节后的2月,价格战再次升温。
小鹏汽车公布了5年0首付0利息政策。这一政策覆盖了小鹏X9、G9、P7i和G6四款车型,最高贴息金额达到5.7万元。再加上新春1万元红包的叠加,小鹏的综合优惠最高做到了6.7万元。
作为Model 3的“竞品”之一,智己L6也紧随其后加入了价格调整的行列,起售价直降1.5万元,将售价门槛拉低到18.99万。

来源:智己官方

除了前文提到的广汽丰田和上汽大众等合资车企,吉利银河E5推出至高价值1.5万元的新春大礼包,同时还可以叠加2年0息,总体的优惠也接近2万元;东风奕派eπ007、eπ008则分别推出1.2万和4.3万的购车红包,以及5千-1万的置换补贴。
与往年单纯贬价不同,2025年的市场竞争现状确实已经演变为「金融政策+技能捆绑+服务权益」的复合博弈。
不少车企纷纷推出免息贷款、零首付等金融优惠,弱化了传统的「现金优惠」模式;部分车企更是实验为消费者赠送智驾系统免费使用权、或是终身质保服务。
“这种变革背后,是直接让利模式向服务升级的模式转型,也是车企向降低消费者购车门槛的方向转型。”上述业内人士告诉未来汽车Daily。
特斯拉的攻守道

即便年前发布的新款Model Y,帮助特斯拉实现单月销量突破8.3万辆,刷新中国区汗青记录。但特斯拉的销量基本盘仍称不上稳固。
作为特斯拉本次促销的主要车型,Model 3在2024年长期稳坐中国10万元以上纯电轿车的销冠宝座,直到2024年12月被黑马小米SU7反超。
特斯拉在被小米首次被拉下神坛,这也极大削弱了特斯拉的品牌影响力。更可况,车企1月份的轮替贬价,也让新能源车企举起性价比之矛,再次刺向特斯拉品牌力护盾。
为了抵御竞争对手的攻势,特斯拉再次叩响价格板机。
在不少人看来,此次特斯拉史无前例的大贬价,通过将高性能版纳入优惠范围(首次覆盖全系车型),不但精准狙击了同价位竞品,还能吸引原本因高门槛犹豫的消费者,扩大潜在用户池。
有汽车行业内部人士向未来汽车Daliy表示,“看起来特斯拉是想赢回Model 3所在的20万元级纯电轿车细分市场的份额,其实这是一场针对全行业的无差别攻击。”

来源:特斯拉官方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特斯拉此次引发的车市大规模贬价会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因为这波贬价的影响不止于销量层面,现象级的热度更是会加快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认知。”
目前,微博#特斯拉贬价#、#新能源价格战#、#买车该不该再等等#等话题持续占据热搜榜前20,此中#特斯拉贬价#单日阅读量突破5亿次,讨论量超20万条。
“马斯克火箭上天,特斯拉车价入地”的表情包更是在社交媒体上盛传。
但悲观的是,特斯拉此番贬价好像并未让终端市场买账。
特斯拉Model 3贬价后,抖音出现“22万买特斯拉照旧国产车?”的投票互动,超60%用户选择国产车。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国产车的“配置更高”“售后更优”。
面临动荡猛烈的车时价格战,也有不少消费者秉持“等等党永久不亏”的理念。相关统计称,超半数潜在购车用户表示“延迟购车筹划”,等待金九银十或固态电池、高阶智驾技能普及。
要知道,2025年是不少国内车企的产品大年。小米汽车的首款SUV小米YU7将在6月上市、理想汽车预计在2025年推出三款纯电大型SUV、尊界首款车型S800将向百万元级市场发起挑战……
别的,比亚迪、腾势、深蓝、奇瑞、零跑等车企都筹划推出新车型来满足不同的用车需求。
在中国纯电市场占有30%以上份额的A级车型,成交价格在已往两年中下降了22%,预计这一趋势今年还将延续到今年的新车定价之争,甚至下降趋势会加剧。
然而,特斯拉此次掀桌子绝非简单的以价换量,而是一场“以短期利润换长期统治权”的阳谋。
2025年初,特斯拉曾对Model 3进行小改款同时价格上涨3600元,引发大量抗议。此次贬价既可消化老款库存,又为即将到来的Model 3改款或Model Q腾出利润空间。
殊死搏斗,照旧饮鸩止渴?

在当下的汽车市场,价格战已然成为一种难以规避的现象,大部分品牌深陷此中,被内卷式的价格战折磨得苦不堪言,却无法轻易言退。
回顾 2024 年下半年,宝马汽车曾试图打破这种局面,宣布退出市场价格战,筹划通过减少销量来维持价格的稳固,缓解现金流压力。这一决定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但宝马仅仅坚持了两个月就不得不再次重返战场,而且还加大了促销力度。
这一戏剧性的转变,无疑是对汽车市场竞争残酷性的生动诠释。
“价格战并不是目标,而是市场淘汰赛的竞争手段,”从业者向未来汽车Daily透露自己的观点,“为了剔除行业中抗风险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的企业。”
为了给市场价格战以及内部技能研发让出更多资金空间,不少车企不得不紧衣缩食。
旨在填补每年超100亿人民币的研发投入,于2026年实现扭亏为盈的汗青性突破,蔚来去年已经启动“挖矿筹划”,开始对各项支出进行严格把控,并且建立了ROI内部决策体系。
据了解,在特斯拉内部有一个降本的排行榜单,以月为时间周期进行更新汇总,便于传导降本需求给供应商。
“可能你本日买到的特斯拉和昨天买的已经不一样了。因为每个阶段都会进行软硬件调整。”
有从业者分享,例如新款Model Y后尾灯用的是慢反射灯带,而非外露灯带,能够节省光珠、光学反光透镜、反射罩等零件,成本至少能剩下30%-50%,而且还不容易进水、断点。
除了“省钱”,另一个贯穿在所有车企内部的议题就是“创新”。
“贬价策略短期内将刺激市场需求,但长期可能引发‘创新惰性’。如果车企过度依赖价格战而非技能创新,竞争力将受到严峻损害。”该从业者进一步说道。
从目前这一轮价格战来看,智能化与性价比深度耦合,已成为优惠车型的核心特征——不少入门级车型用“高配低价”“差别化服务”策略吸引消费者。
已往的一年里,各种标配高阶智驾的新品轰炸汽车市场,20万以上新能源车的L2+配置率已达65%。深蓝汽车更是率先喊出“接下来的新车,没有L2.5+智驾的就都不要卖了”。
车企在价格战中殊死搏斗,看起来确实很热血,但背后是冰冷的现实数据。
根据乘联分会的统计,2024年中国车市到场贬价的车型为227款,远超2023年148款,2022年95款的规模。
新能源车的贬价幅度尤为明显,均匀贬价达到 1.8 万元,贬价幅度高达 9.2%;常规燃油车的贬价车型则贬价 1.3 万元,降幅为 6.8%;总体乘用车市场的新车贬价幅度均匀为 1.6 万元,降幅达到 8.3%。
与贬价一同到来的,是单车利润的进一步下滑。2024年1-11月汽车行业均匀单车利润为1.5万元,而2022年-2023年这一数据分别为2万元及1.7万元。
更伤害的信号来自供应链。为配合车企进行成本优化,零部件厂商不得不承受毛利率从15%压缩至5%的极限压力,车身生锈、电池缩水等质量问题投诉量同比激增20%。
除此之外,通过大幅贬价,车企虽然可以吸引新的购买者,但也在无形中侵蚀了自身品牌价值。特斯拉等品牌的老车主集体发声、组织维权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了。
尾声

2024年,中国车市的价格战杀得昏天黑地,战况堪称惨烈。2025年的竞争态势更是愈演愈猛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价格战何时休?多如繁星的车企谁能笑到最后?没有人能给出准确答案。
参考大洋彼岸美国车市的汗青经验。1921年,美国尚有88家汽车生产厂,10年之后余35家车企,再往后十年便只剩12家——每十年淘汰近2/3的市场玩家。
如今的技能变革日新月异,消费者需求更是五花八门,洗牌周期将以难以预估的倍速加快。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特斯拉、吉利三家已占据新能源市场60%份额,而极越、高合、哪吒等品牌因资金链断裂而匿迹于市场。2025年新能源车市场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头部车企市场份额可能超过70%。
再过几年市场达到新的平衡,届时价格战大概才会真正有所缓解。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22A05KZ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位
Empty Ads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