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人均存款十万多,你存了多少?你的存款未来会贬值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8:57|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你有没有发现,客岁大家似乎集体开启了疯狂存钱模式——全年新增住户存款14.26万亿元,相当于每个人都多存了1万块。
这个数据你达标了吗?
天下住户的存款余额到达了151万亿元,摊到每个人头上就是十万多。
哪怕存款利率已经迫近历史低点,大家还是铁了心把钱往银行里存,“现金为王”依然是大家的信条。
可是问题来了,存钱真的是万全之策吗?


事变远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再来看几个数据。
客岁的CPI,也就是反映你生活成本变化的一个指标,只涨了0.2%,连往年最能带节奏的猪肉价格都没动静。


更奇怪的是,银行的存贷比却高得吓人,是2008年的三倍多。
企业贷款这一块儿,大概七成都是中长期贷款。这些钱主要流向了制造业升级项目,但整个贷款增速却降到了7.6%,和2020年最严峻的时候差不多。
这里就出现个问题:借出去的钱是不是真的用在了刀刃上?很多企业可能只是借新还旧,或者把钱存在账户里不敢乱动。
这几个数据放在一起,就有点拧巴了。


为什么大家忽然变得“只存不花”?
这内里其实有最主要的三层原因。
第一层就是消费在收缩,大家花钱变得更加谨慎了。
在全年0.2%的物价涨幅当中,除了像蔬菜、猪肉这类生活必需品之外,其他商品的价格要么没涨,有的甚至还在下跌。
这里还有一个数据是核心CPI,是在CPI的底子上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指数,能反映物价的长期趋势。
而现在这个数据只涨了0.5%,说明民众连底子消费都在克制,能省则省。  


第二层就是投资方面感到迷茫。
以前很多人买房当投资,房地产遇冷后,普通人忽然发现,除了存款和国债,竟找不到靠谱的投资渠道。大家风险的接受度也降低了,把钱投到哪里都怕有风险,只好把钱存进银行。
第三层则是集体心理的变化。很多人担心裁员、降薪,股市又起伏不定,存钱已经变成很多人的安全感泉源。
2024年居民贷款只增加了2.72万亿,还不到企业贷款的五分之一,这种反差说明普通人和企业对经济的看法完全不在一个频道。


银行现在其实很头疼。
表面上看,14.26万亿的新增存款和14.33万亿的企业贷款刚好平衡,可要是仔细瞅瞅其布局,就能看出其中的问题来了。
这种错位导致存贷比飙升到2008年的水平。更麻烦的是广义货币M2增速7.3%,而狭义货币M1反而降了1.4%,
简单讲,M1你可以理解成手头随时能用的钱,M2则是在此底子上加上了你在银行的存款。
存款多了,手头钱少了,这说明了什么?大量资金趴在账户上空转,根本没进入实体经济。


有一些中小银行已经急了,因为短期资金压力大,只能上调存款利率,甚至出现了存两年不如存一年,这种利率倒挂的情况。
为什么会如许?
银行不太想拉长期存款,一方面怕以后利率降了自己亏,另一方面贷款业务不好做,钱贷不出去。
银行现在处境艰难,赚钱变难,贷款的人少,存款的人又多,只能在短期存款上做文章。


面临这场“活动性过剩”与“有效需求不足”并存的困局,传统货币政策已力不从心。
2024年PPI同比下降2.2%,PPI反应的是产物出厂价格,可以当成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
这个指标的降幅固然收窄了,但降幅依然说明从生产端刺激的空间极其有限。


德国和日本也曾履历过雷同困局。
日本在90年代储蓄率高达36%时,制造业占经济总量的百分之二十多。而中国现在储蓄率32%、制造业占比27%,二者布局雷同但有差别。
我们拥有全世界最完整的产业链,这让在控制物价方面有了独特的优势。
比如说客岁全世界都在履历高通胀的时候,我们的工业体系有能力迅速提升家电、汽车这类商品的供给量,而别的国家没法做到这一点。


这时候需要的是“组合拳”:  
现在已经有多重信号出现了,更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有比如发特别国债支持保障房建设。
再加上春节期间,掀翻美国科技圈的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和正在打击全球票房的《哪吒2》。
2025年的经济,从看得见的大手到看不见的大手,都出现出一番崭新的局面,今年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在这种大江奔流的资金浪潮中,普通人的钱袋子该怎么安放?
在这个“存钱安全但贬值,投资冒险但可能血亏”的纠结年代,看清趋势比追逐收益更重要
比如关注政策重点扶持的制造业、新能源等领域。
更重要的是造就宏观思维——下次看到CPI数据时,别只盯着猪肉价,要结合M2增速和GDP增长一起看。
当这三个指标出现“M2涨、GDP平、CPI跌” 这种三角背离的情况,就该鉴戒经济进入“活动性陷阱”。  


当我们处在151万亿的存款高度去俯视经济版图时,能看到每个数字其实都代表着千万个家庭颠末深思熟虑后的选择。
这场静默的"存款革命"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底层逻辑——它既暴露了转型期的阵痛,也孕育着新机遇的抽芽。
这些数字不仅是个人财富的计量,更是观察中国经济转型的绝佳窗口,我们可能正在履历重要的转折点。
但不管政策怎么变,记住一个根本原则:当大多数人都挤在同一条船上时,有时候仰面看看其他方向反而能找到新出路。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23A05MK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