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9|回复: 0

欧阳自远院士揭秘:为何美国登月之后,几十年来再没有载人登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9:59|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根据中国日报网报道:2025年2月12日,我国载人月球探测任务登月服确定命名为“望宇”。
这个名字寓意着我国发展航天事业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宇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立场。
这也意味着我国“2030年载人登月”目标正在稳步照进现实。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月,标志着人类科技登上一个新的高峰。
然而此后美国竟停止了载人登月计划,这一停滞就是半个世纪。


为什么当年意气风发的美国会“偃旗息鼓”?
探月到底是“烧钱的面子工程”,还是寻求未来太空经济价值的“里子工程”?
我国科学院院士、“嫦娥之父”欧阳自远对此给出了深刻解读。
从冷战竞赛到登月停止:美国为何停步?

从历史来看,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进入白热化,太空成为双方争夺地缘政治优势的重要战场。
1961年,苏联率先将宇航员加加林送入太空,美国在航天竞赛中一度落后。
在这种形势下,肯尼迪总统提出“进入太空十年内登陆月球”的目标,阿波罗计划应运而生。
这一计划极具政治象征意义:将人类送上月球不仅是对苏联的科技反击,更是宣示美国的技术和制度优势。


美国通过1969年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实现了这一目标。
随后多次登陆月球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领导地位。
至1972年,苏联虽然在载人探月领域有所实验,但始终未能成功,美国在太空竞赛中占据了实质性优势。
冷战配景下的政治需求基本解决,美国对继续登月活动的紧迫感随之下降。
这便是美国停止登月活动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登月的本钱也是美国的一大负担。
阿波罗计划总投入达到约255亿美元(按现值盘算约为1500亿美元),纵然在美国当时的经济实力下,这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70年代初,美国面临国内经济逆境,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更让资源紧张的局面雪上加霜。
登月计划本身既昂贵又复杂,包罗设计更大推力的“土星五号”重型火箭、建造高性能的登月舱,以及庞大的地面支持系统等等。
后续任务的失败风险和维护费用都让决策者开始重新规划项目优先级。
最终,美国当局取消了预定的阿波罗18、19、20号计划,转向低轨道任务,例如航天飞机项目。


而且,阿波罗计划除去为人类带回了382公斤月球样品,为研究月球地质、身分和形成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之外,从科学探索的角度来看,登月任务的目标在早期仍显狭隘。
阿波罗后期任务更像一次重复性的“举动展示”,其投资回报率逐渐被质疑。
相比“科学至上”,阿波罗登月更像是冷战扣分题中的“高分答卷”。
怎样将“插旗”变为“成果”,怎样以明确的科学目标驱动太空探索,是国际社会至今仍在思考的问题。


欧阳自远院士提到,阿波罗后期登月缺乏可持续性投入,而我国探月工程恰恰从中汲取了教训。
1978年,正是欧阳自远接过来自美国的1克月球岩样。
这一被珍视的样本成了我国探月梦想的一大动力。
几十年间,欧阳自远和他的团队为我国探月工程奠基了坚实基础,并推动将“中国方案”明确为“目标驱动”。


“不能只靠插旗,要带回研究价值。”
在欧阳自远看来,我国探月的成功不仅仅是登月的标志,而是通过系统规划、精准目标,让每一次探月带回的成果都堪称“性价比之最”。
全球探月复兴:登月的意义已不再是“面子”

航天科学到本日,月球远不止是一个象征性的太空目标,它是研究宇宙起源和早期地质变化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科学家更发现,月球可能隐藏着丰富的资源,比如月壤中的稀有矿物和被广泛讨论的氦-3——一种可能用于未来核聚变的高效能源。
从这一角度看,月球不再是看得见摸不着的“外星”,而可能成为重要的经济和科研基地。


我国的探月工程就是以明确的科学目标推进的,比如嫦娥五号任务带回的1731克月球样品,大幅提升了人类对月球矿物布局和环境的理解。
这种从“单次探测”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为全球探月注入了新的动力。
过去几十年,载人航天及深空探测技术取得长足进步。
例如,AI技术、无人驾驶控制、多任务锁定等正在大幅降低探测本钱,也为载人探测提供了安全保障。
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则计划到2025年至2030年间建成月球基地,准备为进一步探索火星打下基础。


这种技术革新,让登月从高风险、高代价的“赌命游戏”演变为更具明确科学目标、更低本钱的国际科研合作热点。
美国曾用登月赢了冷战科技赛跑,反观现如今,全球航天逐渐复兴,月球成为新一轮地缘竞争的重要阵地。
中美两国分别以嫦娥工程和阿尔忒弥斯计划为焦点,展开新一轮登月计划。
俄罗斯与欧洲航天局也连续制定探月计划,多个国家目标直指月球资源与长期基地建立。


这种太空领域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技术展示,而是科研能力和资源开发的全新较量。
结语:登月的宏大意义

阿波罗计划是太空探索史上里程碑式的存在,但它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欧阳自远院士曾总结,美国载人登月停止的背后,是攀登高峰后的转身,而重返月球则承载着新一轮人类探索太空的盼望。
如今登月已经不再是一场单纯的“面子工程”,而是关于未来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以及国家竞争力的全方位比拼。无论是我国的嫦娥工程,还是美国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它们的每一步,都在将人类推向月球的全新高度。
人类登陆月球的意义,早已跨越冷战格局,朝着科学与未来迈进。而我们也等待,不远的将来,人类可以或许以新的方式重新开启这段探月路程。
参考资料:
新京报: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1978年美国曾赠送中国1克月壤,2020-12-22
举世时报:各国挖回的月球样品都去哪了,2024-06-05
新华社:「列国鉴·美国」记者观察:美国载人登月的逆境与迷思,2025-01-17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225A08EVX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