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5|回复: 0

呷哺呷哺只剩“小火锅之王”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6:03|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止血的关键或不在财报上的成本数字,而是能否重拾“一人一锅”时代的务实精神——让消费者再次相信,这个品牌值得他们去掏腰包。


文/每日资源论
年轻人越来越冷落“小火锅之王”了。
至少数据上看起来是那么回事。近日,呷哺呷哺餐饮管理(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呷哺呷哺)公布了2024年财报显示,客岁其实现收入47.55亿元,同比下跌了19.65%,净亏损为4.01亿元,其中关店及减值带来的损失达2.62亿元。
呷哺呷哺将亏损加剧的原因归咎为餐饮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消费持续疲软且降级,使得旗下品牌营收下降,高端品牌凑凑仍处亏损状态。另外是因部分餐厅关闭及持续亏损等因素导致的闭店及减值损失。
这是呷哺呷哺连续第四年亏损。2021年至2023年,呷哺呷哺分别亏损为2.93亿元、3.53亿元、1.99亿元。有意思的是,客岁6月呷哺呷哺创始人贺光启在接受某杂志采访时便说:“呷哺是一家挣钱的公司,我们银行账上有大量的现金,这决定了我们经营的实力……”
但如今,自贺光启重新担任公司行政总裁4年时间累计亏损11.83亿元。截至3月28日收盘,其股价报0.86港元,市值为9.34亿港元,已经沦为“仙股”多时。摆在桌面上的问题是,呷哺呷哺还能找回那个曾经的“小火锅之王”吗?


呷哺呷哺的崛起,源于其精准的“一人一锅”平价定位。贺光启中国台湾人,原来从事珠宝首饰的加工和销售,1998年,他意外发现北京人竟然还在吃炭火火锅,让他意识到未来餐饮速食消费将会成为刚需。于是,贺光启将“一人一锅”台式小火锅的模式引进大陆,打开了国内吃火锅的新方式。
起初,这种新颖的就餐方式并不被大家接受。但2003年非典让事情有了转机。彼时,因为疫情,人人自危,餐饮行业也因此受到重创,不少餐饮企业没能熬过来。贺光启却能在此期间抓住时机借势打造出疫情小火锅,并打出广告:“本日你呷哺了吗?”,大力宣传“一人一锅”的用餐模式成为大卖点,再加上价格便宜,呷哺呷哺由此深受年轻消费者们的喜爱。


2014年12月,呷哺呷哺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也被誉为港股“连锁餐饮第一股”。凭借着44.4元客单价,呷哺呷哺在消费者心中赢得了“平价”的标签。
但2016年后,呷哺呷哺提出“呷哺+品牌升级筹划”来试图布局高端市场——推出高端品牌“凑凑”,首创火锅+茶饮新模式,客单价定位150元左右。以后,呷哺呷哺还推出了高端烤肉品牌“趁烧”,聚焦“烧肉+酒+茶”,价格定位为250元及以上。
自打定位转向后,呷哺呷哺的客单价也水涨船高。2014年至2023年,呷哺呷哺几乎每年都在提价,客单价由2014年的44.4元,升至2023年62.2元,涨幅超过40%,和2011年的35.2元客单价相比,涨幅更是高达76.7%。
与此同时,呷哺呷哺也开始了扩张门路。2016年至2020年,凑凑迅速扩张,门店数目从2家增长到140家;营收分别为0.1亿元升至16.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0%;在营收占比上,占呷哺呷哺总营收比例不断攀升,从0.4%上升至31%。
但好景不长。2021年,呷哺呷哺遭遇了其上市后的首次亏损,净亏2.93亿元。而自2022年起,湊湊也开始亏损。
糟糕的是,年轻人开始逐渐“抛弃”呷哺呷哺。在某社交平台上,大家对呷哺呷哺的讨论,几乎都围绕着“涨价”展开。“从前两个人吃不了200块,现在和同事去300块都吃不饱。”“记忆中呷哺呷哺是我最爱的平价小火锅,现在这个价格失去了它的优势,不如去吃海底捞。”“呷哺是穷疯了吗?”黑猫投诉平台搜索“呷哺呷哺”有高达几百条投诉量,其中包罗大量与“避雷畅吃卡”“别买畅吃卡”相关的投诉。


无奈之下,创始人贺光启试图通过降价重拾性价比门路,但这一计谋同样失效。2023年,呷哺呷哺客单价回落至62元左右,2024年继续下滑至54元左右。但同店销售额未明显改善,反而因利润率压缩加剧亏损。
显然,消费者对品牌的信托已因多次涨价和品格下滑而动摇,单纯的降价难以挽回流失的忠诚度。


关店曾是贺光启复出后的核心止血计谋,但闭店并未带来预期的成本优化。而且门店收缩导致规模效应减弱,供应链成本不降反升。尽管通过集中采购将原材料成本有所下降,但物流与租金成本持续攀升。
更为重要的是,呷哺呷哺的困境与消费大趋势的走势密不可分。2024年,餐饮行业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边是大量中小餐厅因市场竞争激烈而倒闭或退出市场,而另一边,新增注册餐饮企业接近360万家,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同时,消费者消费更加审慎,人均消费下滑,对性价比和高质量的要求依然较高。而且餐饮行业的“泛快餐化”趋势加剧——便利店、超市甚至咖啡店纷纷推出平价快餐,进一步分流了呷哺的目标客群。
简单说,大环境以及高端化门路终极导致了呷哺呷哺由盛转衰,而从亏损层面上来看,创始人复出后也未见奇效。
呷哺呷哺的财报显示,其不但连续4年亏损,而且2024年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4.58亿元,但短期债项就达6.73亿元,流动负债18.24亿元。显然,资金链紧绷,日子很惆怅。
陪同着业绩的下滑,呷哺呷哺股价也开始跳水,在2021年2月创下25.75港元左右的历史高位后掉头向下。2024年9月,其股价一度跌至0.68港元的历史新低水平。近期,呷哺呷哺的股价多数时间在低于1港元区间震荡,已沦为“仙股”之列。
未来,呷哺的自救之路,注定是一场与时间竞走的硬仗。当消费市场走向“专业化生存”,任何背离用户价值的品牌升级都是危险的赌博。对于呷哺而言,止血的关键或许不在财报上的成本数字,而在于能否重拾“一人一锅”时代的务实精神——让消费者再次相信,这个品牌值得他们去掏腰包。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发起,请注意投资风险。若您觉得有价值,麻烦您点赞、转发。祝身体康健,掘金2025!】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1A05OEK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