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31|回复: 0

《诗经》同款野菜图鉴:古人啃过的草,今天你吃对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 天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荠菜 图源/视觉中国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春天的到来,既是万物复苏之时,亦是生命鲜活之际。立春伊始,过雨水、惊蛰,乃至春分、清明和谷雨,都是属于春的独特时令。春不仅带来姹紫嫣红一片,更是有着野味十足的佳肴。


荠菜静静破开冻土“横空出世”时,苦菜也逐渐染上新绿,蒲公英举着伞等着风的讯息,马齿苋匍匐向阳,一派安然的景象......这些春日馈赠化作清明祭祖踏青路上最鲜活的时令春馔,让我们在春天一起走进山野,开启一次属于野菜的出色探索。



马齿苋的植株肉质多汁,叶形如马齿。 摄影/王辰 博物 2010年08期



01
从《诗经》里走出来的那些野菜




芣苢、卷耳、莱、荇......把这些野菜的名字列出来,乍一听,或许还不知所以然,但似乎又在哪里听过。没错!它们都出自《诗经》,这时候心里暗爽:来才!义务教育你还是把我造就得太有才气了,这些野菜诗意的名字我也是耳熟能详了。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其实,《诗经》所言芣苢就是我们所说的车前草。古人认为,车前草随处可见,车前车后,到处都有,因此将其命名为“车前”。如今的车前草常生长在荒地和草丛中,在大城市也算十分常见。



车前草 芣苢 摄影/王辰 博物 2021年10期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描述了一幅看似寻常的劳作场景:女子反复采摘卷耳(即苍耳),却始终装不满浅浅的竹筐,这实则暗藏深意——她的心思早已飞向远方,手中动作不过是心不在焉的徒劳。卷耳就是经常出现在乱草丛中的苍耳,一种菊科苍耳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苍耳生长在不同情况中,形态上会有很大的差异。营养充足时植株高将近1米,在贫瘠的情况中,株高仅20厘米。生于较阴湿的情况时叶片宽大,而干旱情况下叶片比力狭长。 摄影/王辰 博物 2011年12期



它的叶片嫩时可食,古人常采其入菜;而成熟的果实布满钩刺,易粘附衣物或动物皮毛,借此传播种子,因此又名“黏头婆”“羊带来”。这种既平凡又倔强的植物,与诗中女子“采而不满”的执念形成微妙呼应——正如苍耳的刺果紧紧附着,思念亦如影随形。



苍耳的刺果 图源网络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也许你没有听过,但你应该知道灰灰菜。这是一种藜科藜属的植物,统称为。春天,藜萌发出嫩芽,可将其采摘作为野菜,若古人一般沉溺到吃藜羹的田地,那么通常是到了相当困苦的程度,比如白居易写青年士子尚未发迹时的贫苦模样:“布衾不周体,藜茹才充腹。”但若食用过量,可能导致皮肤浮肿,甚至出血。若被蚊虫叮咬,不妨试试将含碱的藜叶捣烂,涂抹于患处,以消肿解毒~(但注意:灰灰菜含有卟啉类物质,吃完要避免日光暴晒,否则轻易引起光毒性炎症反应。)



灰灰菜又叫藜,一年生草本,产于我国南北各地。 图源网络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最初,我们几乎都是在《诗经》中的爱情故事中接触荇菜的,它们一般在夏季的湖泊河流中翩翩起舞,无论是内蒙古草原、京城的皇家园林、江南水乡,还是在川滇的横断山区以及宝岛台湾,都能找到踪迹。古人认为荇菜是“高洁”之花,正如《颜氏家训》所言“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辅导着人们,处世应有清亮之心。



荇菜,睡莲科荇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于水面,根生水底,夏秋着花,结椭圆形蒴果。它是药食同源的好食材,嫩茎叶营养价值很高。
图源/镜观自然



抛开浪漫瑰丽的《诗经》不谈,单是生活里一些常见的野菜,都会让人傻傻分不清。比如荠菜和蒲公英,荠菜的叶片呈羽状深裂,像羽毛一样排列成莲座状平铺在地面,叶缘的锯齿较为圆润;而蒲公英的叶片则是倒向羽裂锯齿更为锋利,就像狮子的獠牙,简单的分辨口诀就是:荠菜“羽毛裙”,蒲公英“锯齿牙”




左为荠菜,右为蒲公英,你能分清楚吗?



折断叶柄会渗出白色乳汁——这是蒲公英最显著的特征。掌握这些特征后,下次踏青时就能轻松分辨这对"野菜双姝"了。在一些地方,春节期间就开挖新鲜嫩荠菜,一般用来包饺子大概包春卷,说到这里,是不是已经要开始咽口水了?


02
真是一方野菜养一方人


从先秦起,野菜便成为了重要的副食,甚至与“家菜”不分轩轾,如今,野菜依旧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意见意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区孕育着品类不同的野菜,从北到南,不同地区的“美食家”也乐此不疲。


除了香菜、葱花这类引发“争议”的菜肴外,折耳根(鱼腥草)堪称中国最具争议的野菜,其评价出现明显的"地区性割裂"——云贵川地区视若珍宝,北方及东部沿海却避之不及。



鱼腥草叶 图源/图虫创意



这种两极分化的根源在于其独特的"鱼腥味",这种气味来自癸酰乙醛等挥发性物质,通俗点的名字叫做鱼腥草素,它对爱好者来说是开胃的清香,对排斥者而言却是难以忍受的"生化武器"。更深层的原因在于饮食文化的差异:西南地区自古将其作为药食同源的佳品(凉拌折耳根是经典吃法),而其他区域则缺乏这种饮食传统。



凉拌折耳根 图源网络



现代研究还发现,不同人群的TAS2R38苦味受体基因差异,导致对癸酰乙醛的敏感度不同,这从科学角度解释了为何有人"嗜之如命",有人"闻风而逃"。


说到独家秘方,恐怕大家都会对云南甘拜下风,毕竟,作为紧靠横断山区的一份子,它凭借着出色的地理情况,成为生物多样性的热点地区,就连野菜的样式也那么地出乎料想。再加上常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野菜简直是手到擒来。



云南人把森林搬上餐桌,将自然的馈赠融入生活。 摄影/李飞雷 图源/云南网


当地流行的一句话就是——“绿的都是菜,动的都是肉。”比如“宣统菜”和“咸丰菜”,乍听名字,似乎与历史有关,没错,“宣统菜”是宣统年间闯进这里的,“咸丰菜”是咸丰年间闯进这里的,前者是鬼针草,后者是辣子草。




上图为鬼针草,下图为辣子草 图源网络



听到这里,是不是云里雾里——这听着也不像咱能吃的啊!就拿这个鬼针草来说,路边经常碰到,种子尖细如针,轻易扎人,粘在衣服上还不轻易扯掉......即便是这样,当地老百姓还是会想办法采点嫩尖,用水焯焯,再凉拌一下,送进嘴里就完事儿!



鬼针草尖细如针的种子 图源网络



如果说,你觉得西南山区的“野味”不太合自己的胃,那么不妨循着长江走到下游,探访一番江南周边的文人雅菜。


春雨至,万物生,各类野菜轮番登场,光是马兰头一种,就足以抚慰人心。“明前马兰菜中宝,明后马兰羊口草。”吃马兰头吃的就是一个新鲜,需要在清明前,也就是马兰头刚发嫩芽的时候采摘,菜梗纤细,细闻有清香。



新鲜的马兰头 图源/图虫创意



采摘完后,用热水烫除土腥味和苦涩味,可以用作配菜小炒,也可以加上盐、醋、糖、蒜汁、香油等拌上一番。倘若非得等到清明后采摘,马兰头就不如先前那般脆爽,好似有了中药味。不管你是选择将马兰头与五花肉作“灵魂伴侣”,还是将清甜滑嫩的年糕送入其中,都能感受独到的早春气息。



香干马兰头 图源/图虫创意



其实,清明前后的野菜不可胜数,不同地方的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想象一下,早上用香椿配粥,再到山上采摘可以用来做乌米饭的“乌狸猫”,寻找路边一抓一个准的首蓿,用蒜末、小米辣来凉拌.......这毕竟是什么神仙生活!



凉拌苜蓿 图源网络



03
野菜到底该“野”还是“驯”


野菜漫山遍野,令人应接不暇,不管是寻常百姓家的菜市场、超市,还是瞄准市场导向的餐厅、企业,都会将野菜作为一大卖点,甚至连人们的日常活动,也会将野菜收入囊中。这时候就有人问了——“这野菜到底能吃还是不能吃?”“到底哪一种比力好吃?”“哪一种更有营养价值?”



菜市场内多种野菜集体上市图源/图虫创意



起首,自己不认识的野菜就不要吃,毕竟部分野菜的食用历史与应对饥荒有关,但更多需要长期饮食经验的积累。


其次部分水源、土壤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此类物质可能会被野菜吸收,并在植物中富集,就连汽车排放的尾气、空气中的污染物也会在叶片表面沉积。也就是说,那些看上去即便是干净鲜嫩的野菜,也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危害。



路边的车前草 图源网络



如果观察叶片,如果发现叶片颜色异常(如泛蓝、紫红斑纹等)或具有特殊气味(如苦杏仁味)的野菜需警惕,可能是植物的防御性毒素信号。


毕竟全世界有38万种植物,分为400多科,咱不可能一下分清,同一科植物可能形态相似,但毒性差异巨大(比方茄科的土豆和龙葵,前者块茎可食,后者全株有毒),需详细鉴别,倘若真的碰到不确定的野菜,还是得让当地的专业大咖来解答。



龙葵 图源网络



喜欢野味并没有错,不过有时候我们打开的方式不太对,我们既要学会怎么满足自己,又得学会怎么满足大自然。先前,野生菌的爆火让人们走进山林,大肆开采,认为凡是在野外的,就是好的。


在云南,野菜和菌子几乎都被“洗劫一空”,大规模的采集和售卖甚至让松茸成为了濒危保护物种。也正是这时候,云南吃野菜和菌子中毒的人数也在飙升,变成大家指尖便可刷到的热搜。无论如何,对待野菜,我们既要包管自己的饮食健康,又要让他们在山野里肆意生长。



形状各异的野生菌 图源网络



告诉“贪吃鬼”们一个好消息!科学家们已经尝试将部分野菜“驯化”成蔬菜般举行规模化种植,就像是把野外的动物驯化成家畜,跟我们的生活贴得更近。



野菜种植采摘 图源/图虫创意



荠菜,原本是一种常见的野菜,不过经过专业人士的栽培,现在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的人工种植,而且在一些地区成为了家常蔬菜。



刚挖出土的荠菜 中华遗产 2018年01期



原产于南非的冰菜,在引进的过程中,也走上了更多家庭的餐桌,即便显得比力小众,甚至被称之为“蔬菜贵族”,不过还是人们的盘中餐罢了。“驯”得好啊,这样大家的蔬菜选择会更加丰富,也给厨师们大展身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冰菜 图源/Wikipedia



那么,你还认为“绿的都是菜”吗?随着饮食习惯的变化,我们的自然生态观念也应当转向。如果对野菜品种感爱好,不妨逛一逛菜市场的小摊,和店家朋友们交流交流心得;如果是想亲自走进山野,不妨提前做好十足的攻略,而且怀着一颗敬畏自然的心,让野菜们继续在山野间撒野!


撰文:千阳

责任编辑:好一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4A045Y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