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62|回复: 0

[汽车天地] 起“死”回生,小鹏汽车这两年发生了什么?何小鹏被评越来越像雷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8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腾讯汽车《远光灯》
特约作者 林夏
编辑 杨布丁
当何小鹏再次追忆G9翻车史、用段子收割掌声时,这位曾自嘲“臭搞技术”的造车新兵正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
那个在ICU里躺了两年的小鹏汽车,终于可以喘口气了。
2024年,小鹏汽车仍净亏损57.9亿元,算下来卖一辆车约亏损3万元,但几个关键经营指标均呈现转折信号:2024全年,小鹏汽车共交付超19万辆车,同比增长34.2%;总营收达40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2%;全年毛利率从2023年的1.5%提升至14.3%。何小鹏预计,公司将在2025年四季度扭亏为盈。
来到2025年,小鹏汽车更是迎来“炸裂开局”。依附P7+和MONA M03的热销, 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共94,008台,同比增长331%,环比增长2.7%,且一连5个月交付量突破30000台。
何小鹏曾在与《晚点Latepost》的对话中说,“你要把车做好,价格控到 15 万,另有毛利,这三个条件一组合,就吐一口血”。对“带伤”追赶的小鹏汽车而言,在产品力、用户需求、毛利以及市场定价之间取得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位小鹏汽车员工把去年的转折归因于“MONA 占一半,管理占一半”;一线销售人员则认为,小鹏销量回暖是产品力原因,“更务实了”;在更多小鹏员工看来,小鹏汽车持续两年的、从组织到产品的系统纠偏正在初见成效。
接下来,面对盈利倒计时和对手频繁出招,何小鹏要带领2万多人边“打仗”、边调整,同时也必要通过更多“爆款”产品证实,技术复利能跑赢资源消耗速率,逆风翻盘并不是偶尔。
这个过程会比小鹏汽车已往十年和何小鹏本人过往的创业履历都更加复杂、多变和艰难。因为行业在巨变、技术在迭代,汽车、互联网或手机行业的某个单一打法、成功经验都已不适用于当前的汽车产业。
全部加入者都在摸索前行,正如何小鹏说的,本日没有任何一家(新权势车企)敢说能够稳坐“钓鱼台”。
何小鹏身边,多了一个产品负责人
已往十年,小鹏汽车有三款被外界“狠狠记着”的产品:2020年上市的“最美小鹏”P7、2022年上市即失利的小鹏G9和2023年一连四个月夺冠又快速“熄火”的小鹏G6。
三款产品有一个共性——极高的上限和极低的下限,这些特征很容易被外界看到、放大、传播和记着。
小鹏P7刚上市时,因差异化造型和智能技术,一度被认为是中国20-30万元级纯电轿跑市场的标记性车型。但后续由于车机卡顿等小问题不断,加上被比亚迪和特斯拉围攻,销量逐渐被稀释。更令人遗憾的是,换代车型小鹏P7i由于定价过高,销量不及预期,智能化升级(XNGP)也未形成绝对壁垒。
小鹏G9和G6的下限更显性,前者SKU混乱,后者产能不足,是小鹏全部产品里被用户吐槽最多的两款产品。
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当时的小鹏汽车还是一家技术导向型公司,喜好堆技术,用户需求和商业竞争在秀技术眼前都显得没那么紧迫。
“一切的失败,是因为产规的失败。”一位小鹏汽车前员工坚定地说,小鹏汽车的每一项技术都不差,差的是,“每个技术都是老板以为牛逼的技术,最后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不牛逼的东西”。
混乱和问题,在小鹏G9上市那晚彻底暴露,并引发退订潮。何小鹏从发布会第二天开始修正错误,开高管、调组织,这场反思持续至今
从最一线销售的体感看,把反思成果试探性落到产品和公司运营层面,是从王凤英加入一年后推出的小鹏X9开始。
一位小鹏汽车直营店店长说,王凤英来小鹏汽车之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产品SKU变少,“这对一线销售帮助非常大”;另一个变化是,小鹏X9是高性价比产品,价格上填补40万级纯电MPV真空带,充实体现了传统车企的实用主义。“它(小鹏X9)会把现在大家关注的东西全部用上,冰箱、彩电、大沙发都有,但是把大家不关注的地方举行成本优化。”
“王凤英来了之后,小鹏汽车越来越像传统车企,指的是产品规划和造车,成熟了?”上述前员工也持类似看法。
小鹏X9的确是一款没有太大短板的产品。2024年元旦上市后的前三个月,小鹏X9位居同级别车型销量榜首,直到现在仍稳居前三内,与极氪009和腾势D9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小鹏汽车产品高级总监罗杰曾说,小鹏X9成功的第一点就是它围绕用户的细分品类核心痛点举行了品类创新,并在用户高感知的利用场景上举行了技术的迭代与创新。
品类创新是王凤英在长城汽车时期的打法,但不能直接复制到小鹏汽车。
小鹏X9发布一个月后,2024年2月,何小鹏发内部信宣布,小鹏汽车将采用全新的XPD产品开发体系(Xpeng Product Development),以更先辈、高效的全流程体系助力公司取得更大的成功。2025年初,也就是MONA M03、小鹏P7+获小胜之后,何小鹏在内部信中说正式发布XPD 2.0。
已往两年,小鹏汽车通过X9、MONA M03和P7+三款产品让XPD一年迭代一次,实验把组织和流程跑通。而大家真正找到“把体系变成商业成功的感觉”,是从MONA M03开始。
从去年8月小鹏MONA M03上市开始,小鹏汽车媒体沟通会多了一个脚色——产品线负责人。过往几个新产品发布上,跟何小鹏出席媒体沟通会最多的是自动驾驶负责人。之后的P7+、2025款G6、G9新车沟通会,何小鹏同样带着产品负责人。
这种微妙变化,跟小鹏汽车这两年的一系列调整有关。
现在,王凤英负责的产品规划部已经升级为产品运营中心,以矩阵型组织打造产品,该组织的核心是为商业成功负责。这里多了一个关键脚色,就是上文提到的,坐在何小鹏身边的产品线负责人。
“矩阵把大家给串起来,大家都进入到状态,就像一个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似乎我们也没培训过,都是野生的,一次都没培训过。但是逐步就找到这种感觉了,或者说大家都找到了为商业成功努力的一个共同的支点了。”
在《老talk消息》播客访谈中,小鹏 MONA 产品系列负责人杨光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形貌这变化:这个部分自然就带上运营,开个玩笑,关张之勇靠一个人能力变成一个体系化作战能力,它上限会很高,下限也会很高。
小鹏汽车P/G系列产品负责人Nick在上述播客访谈中提到,小鹏汽车全部组织调整以后,包括产品负责人、研发负责人、项目负责人都会进入到矩阵组织内里一起去工作,大家一起努力为商业成功负责,而不简简朴单是研发leader领导着产品和相关研发去做。后者也是小鹏汽车过往产品模式。
组织的调整带来产品打造逻辑的转变,或者说,二者几乎在同时发生。
杨光说的找到“感觉”,是组织层面的。基于某个流程体系,一个矩阵里的人相互独立又能相互补位,一切为了产品商业成功。正因如此,在 MONA M03发布会结束后,杨光在朋友圈说,MONA M03是一款推倒出来的产品,不是对标出来的产品。
有了这些“感觉”,在2023年年底到2024上半年,也是小鹏汽车最困难的时候,内部高层和杨光等人早就已经“非常坚信M03能爆”。
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在去年二季度财报会上就说,从2024年9月开始,小鹏MONA将成为全部电车初创公司中交付速率最快的电车车型,小鹏汽车有信心MONA能创造行业记录。
而Nick说的“感觉”,更多是产品层面,是小鹏汽车P7+上市给用户带来的“一定要买,不买感觉就是亏了”的那种感觉。这也是小米汽车出来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极致性价比,让用户尖叫,忍不住想和它“交个朋友”。
“MONA成功以后,P7+一连成功,其实是在复制产品驱动与用户思维的同一条路子。”Nick在上述播客中谈到,成功的车型,如果只是研发主导的车型,它的成功靠运气多一点,或者说没有一个可以一连复制的可能性。
谈到2025款小鹏G6/G9产品界说和定价逻辑,Nick说,品质是产品基线和用户底层需求,核心是用户是否愿意购买,“我们在一点一点地,很细微地找这种感觉,现在是比较具体地研究用户需求和价格的把握过程”。
在上述播客中,Nick谈到了2025款小鹏G6是一款跟用户高强度握手的产品。作为产品线负责人,Nick根本每天都会看用户反馈,他认为,产品升级就是把用户全部槽点解决掉,让它变成像木桶一样。“你的科技产品属性很强,但是之前产品短板也很差,现在把产品短板都拉上来了,能让用户体会到被恭敬,我提了意见,你们就落地做出来了,用户也会很开心。”
现在再回看P7,杨光以为,当时候小鹏整个体系,包括产品能力、公司理念没有现在这么强,成功有一定的偶尔性。
“我们要把最酷的科技、最好的技术全部都堆在一个车上。”2024年底,杨光在上述播客访谈里说,做P7的时候小鹏汽车是科技导向、创新导向取得了成功,在做G9的时候依然是这个思维,它并不是一个纯产品思维,更多是一个研发思维。
值得一提的是,杨光和Nick都有过传统车企工作履历,曾亲身履历强品牌光环下研发导向产品的辉煌时刻。而现在,身处互联网车企,他们又亲眼目睹了这一模式的逐渐式微。
那么,现在的这种“感觉”,是小鹏汽车打造爆款的机密武器吗?是,或许也不是。但可以确定的是,至少在产品层面,小鹏汽车的失败概率在变小。
王凤英向渠道“开枪” ,“追过程比追订单还紧”
小鹏汽车踩过很多渠道的坑,即便是汽车圈的“铁娘子”来到这里,何小鹏仍以为这是一道大难题。
“如何让客户到店时得到热情接待,这样看似简朴的事情,我们花了三到四年的时间才有所改善。”今年3月的沟通会中,何小鹏说,销交服(销售、交付、服务)是他们面临的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绝大部分汽车公司都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之难:“做研发难,但它是攻克技术堡垒、做好工程并保障质量。但销交服涉及全国几千人甚至几万人的协同工作。”
渠道问题,是在 2022 年销量表现不佳时开始逐渐暴露。
最初,小鹏汽车采用跟特斯拉雷同的直营模式,2019年又推出经销商授权模式,两种模式开始并行运营。制止2022年12月31日,小鹏在全国共有420间门店,覆盖143个城市,直营门店比例达到约70%,是新权势中店面最多的一个。
管理层面,大部分直营店归小鹏汽贸公司,小鹏汽车用户发展中心(UDS)管理授权店和部分直营店。前者由联合创始人兼高级副总裁何涛负责,后者由小鹏汽车首席人力资源官兼销售与服务副总裁廖清红负责,现在二人均已离职。
直营和授权店之间一直存在竞争关系。上述店长说,其时直营店管理颗粒度比授权店细很多,但两个体系下,小鹏汽车终端价格无法统一,出现了“掐架”、抢客户现象。直营店员工薪资待遇高,商超店多,整体成本也相对高。
2022年小鹏G9问题出现,何小鹏起首对渠道举行了“手术”。这位店长说,2022年10月之后,何小鹏把汽贸公司分成了用户发展、用户运营、用户质量,“我们以为是对销量不满,汽贸就没完成过任务”。
2022年那年,小鹏汽车销量为12.07 万辆,仅完玉成年销量目标的48.3%;2023年1月,何小鹏正式在内部宣布开始整合汽贸和UDS;1月30日,小鹏汽车官宣王凤英加入;3月,小鹏汽车营销体系完成厘革,销售体系上,将原有的北区、东区、中区和南区四个大区调整为24个细分区域。
营销体系的改革,也被业内认为是王凤英开出的“第一枪”。据上述店长回忆,“2022年10月份公司上下就知道来了个大咖,一直没有官宣,但其实内部已经有些动作了。”
“简朴粗暴”的合并,没能带来好成绩。据一位直营店销售人员回忆,UDS的人开始接手直营店管理后,明显感觉到管理颗粒度没之前精细,“因为UDS都是管理传统经销商,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卖过新能源或者新权势的车”,那个时期,有些直营店的人甚至调侃说“工作很舒服”,“按现在来说,卷的没有那么狠,节奏会非常慢”。
没过多久,王凤英开了“第二枪”。 2023 年 9 月,小鹏汽车公布“木星计划”渠道厘革方案,销售区域缩减为12个,核心内容是用经销商模式逐步替换过往的直营模式,以降低运营成本,进步市场覆盖率。
上述店长回忆道,其实在“木星计划”之前,为了降本增效,已经有部分效率低下的商超直营店开始闭店或者转授权模式。“不能叫全部放弃(直营店)了,主要是商超店关的最多,因为商超店租金根本上是按季付,合同按年签,到期就不再续约了,不再交房租,以这种形式去退出关了很多店。”
王凤英曾面向渠道做了一次10分钟的直播分享。“她跟我们说,工作目标是转亏为盈,转亏为盈最大的方式只有两个,要么增加产出,就是增加销量,要么减少漏斗,无非就是降本。”
据上述店长回忆,那是王凤英第一次跟大家“见面”,时间很短,“印象最深刻的是她这个人江湖气息浓一些,她还给大家输出了一些信心,但没说太多渠道的事儿,只是说产品”。
王凤英雷厉风行的战术,告竣了降本增效目标。2024年3月财报会上,何小鹏称,2023年小鹏汽车共计淘汰超130家门店,同时引入160家汽车经销商。制止2023年底,小鹏汽车实体销售网络共有500家门店,覆盖181座城市。
按照其时的目标,2024年,小鹏汽车品牌将加速下沉,预计三季度门店扩张至600家。同时将启动创新的经销商合作模式,做半个月的库存计划,管控库存水平,克制传统经销商销售模式的弊端。财报显示,制止 2024 年 12 月 31 日,小鹏汽车销售网络共有 690 间门店,覆盖 226 个城市。
一些更为细微的变化也在悄然发生。一位授权店销售人员说,2024年最大的变化是,“把过程落实到位,当时候追过程比追订单还紧。”
“比如某大区,每家门店,每个店长要管理到细胞,每个员工一天收了多少线索,打了多少回电话,做了几组试驾,产出多少订单,责任到人,一天两次复盘。”在另一位销售人员看来,店里的细节管理和过程管理是已往一年最看重的地方。
上述授权店人员说,为了打造品牌标签,“迎接客人要说‘欢迎来到中国第一智驾品牌小鹏汽车’,以前接待客户要求没有那么严酷,王凤英来了以后,重新又把流程都捡起来了。一开始我们还不习惯,说着说着自己都笑了,背面喊着喊着就习惯了”。
深耕渠道几十年的“铁娘子”有的是办法。2024年前后,小鹏汽车推出了“百万试驾”项目,以此作为抓手串联起店面的各项数据指标。
“‘百万试驾’后一连串动作就卷起来了。”据上述店员回忆,小鹏汽车店面管理按上下午算进度,追试驾、线索、打电话过程和目标告竣情况,“数据推导,效果不行就改,改完再落地,再追过程……”。
这位店员回忆,2024年下半年MONA M03上市后,10个人的授权店,每月每人销售KPI是5-7辆,小鹏P7+上市后,每个人的KPI变成了8-10台。“但这10台里要有这两个车型以外的常规车型,包括P7i、G6、G9、 X9这些车,不然薪资会打七折。”
“这个行业容不得浅尝辄止,那一定是大骗子或等着被忽悠。”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说,王凤英能管理好小鹏汽车的渠道,主要有恒久积累的经验,履历了多个市场周期变化,专业颗粒度足够细、足够深刻。
何小鹏在今年3月的沟通会上说,在“销交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引入AI技术、加强培训、优化激励机制等,目前正在开发下一套AI系统,并探索在机器人范畴的应用。
“仅这一项工作,就涉及十几个项目,分短线到中长线,长线可能要做3、4年才能完成。”何小鹏说,“销交服”的复杂性如果要具体讲,可能必要一整天的时间,“总的来说,我以为相比去年,我们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但与部分友商相比,另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会继续努力”。
深度学习华为、小米,何小鹏“对赌”将来十年
学习、思考、体系、商业,是何小鹏最近反复提及的词,这跟他之前给外界留下的印象不一样。某种水平上,曾经的何小鹏只喜好讲技术和智能驾驶,有人讨论“题外话”时,情绪不高,话并不多。
在2025款小鹏G6和G9发布那晚,大家普遍感觉,小鹏越来越像小米,何小鹏越来越像雷军。但过细想想,雷军已经成功复制太多产品和传奇,何小鹏还在“ICU门口”,刚刚重拾信心,按他的话来说,“还在学习”。
何小鹏在上述与《晚点Latepost》对话中说,他研究过大部分实体产业从窘境拉回来,一般要 24-36 个月。2015 年前后,小米硬件制造体系出现挑衅,华为在 2019 年出现了挑衅,他们都花了 2 年多时间调整。但他说,2-3 年只是扭转,不代表真的变化。
向外跟用户“握手”,以用户思维打造产品,或许就是何小鹏跟雷军学习的成果。
不过,小米跟用户之间的“握手”,要比现在全部车企都要精准和敏捷,法门就是小米拥有澎湃OS。
小米在最早预热小米SU7时就强调说,澎湃OS是“活”的系统,它不是一个简朴的手机利用系统,也不是界面化产物,雷军说推出小米澎湃OS,是小米迈向“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跨越。可以想象,小米汽车在跟用户握手方面,只能更精进,不太有可能退步。
这几年,很多车企都在向小米学习用户思维,但只是挖了小米的人,学会了发布会套路,并没有在产品上实现落地和复制其商业成功。
不过,按何小鹏所说,小鹏汽车的流程体系将与AI大量结合,这或许能够探索出一条跟小米不一样的、更适合汽车产业的“活”系统?
在向内 “动刀”层面,何小鹏近期经常提起横向组织、纵向组织和业务流程,最早在国内运用这套理论的是华为。
华为内部,横向组织主要负责“做正确事”,以产品线为核心,负责整体经营目标(如产品线总裁、运营官COO),掌握预算但人员非常精简;纵向部分主要是“正确地做事”,包括研发、质量运营、品牌部等职能部分,为产品线提供资源支持,人员隶属于实体部分,但可被横向抽调。
从结果导向看,只有横纵向组织有机运作,才能实现华为公司的敏捷性和战斗力。因此,华为在已往几十年里,相继制定了多个管理体系(也可以明白为工具链)。
从最顶端看,华为把体系分为实验类、使能类和支撑类,每个分类有多少个独立体系。除了被业界常提起的IPD(集成产品开发体系),华为另有 DSTE(开发战略到实验)、MTL(从市场到线索)、LTC(线索到回款)、ITR(问题解决)CRM(客户关系管理)以及ISC(供应链管理)等流程体系。
这些既是流程,也是工具链。日常业务推进中,横纵向组织按照这些流程体系做事,当华为进入新范畴或者开发新产品时,横纵向组织又可以把它们当作工具链,快速组合,以保证复制已往的成功经验。
华为能够在短时间内打入汽车产业并快速获得成功,正是因为有上述体系和组织支撑。
“华为的产品出生前就已经履历了‘九九八一难’,产品线、产品部会举行多轮的产品规划文档走读、相互‘PK’,就是为了保证这款产品在各个维度都不出错。”一位华为车BU人士说,华为很多产品从一开始就会注定取得商业成功,产品线、产品部(纵向研发体系)和营销体系互锁强绑定关系,“华为‘灰度管理’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不过,即便是华为内部人士看来,没有一个人可以说清楚或者熟练运营该流程体系或工具链,而对正在借鉴和引入的企业而言,从学习、引入、改造到落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程序。另一位华为车BU人士说,学习IPD与IPMS的公司很多,“成功的寥寥,流程只是N多条件之一”。
理想在2021年引入华为IPD。2022年底,李想宣布公司全面启动矩阵型组织升级,在原有的战略部和产品部两个横向部分基础上,增加商业部、供应部、流程部、组织部、财经部等五大横向部分,并称在三年时间(到2025年)里全面落地DSTE(从战略到实验)、IPD(集成产品开发)、IPMS(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ISC(集成供应链管理)、BT&IT(业务厘革和数字化转型)、LTD(集成技术开发)、IFS(集成财经转型)七个一级流程,形成理想汽车矩阵型组织的最小运营闭环。
现在看,理想提前完成了一级流程落地目标。据《21汽车·一见Auto》报道,2023年下半年,理想内部开始启动改革的第二阶段,对第一阶段举行了更深入、更广泛地拓展,注重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是对各个主流程举行“互锁”,即让流程不仅覆盖从产品开发到量产阶段,还要覆盖后续的商业、售后环节。
到2023年底,在跨部分协作的基础上,理想跑通了IPD(集成产品开发)、 DSTE(从战略到实验)、IPMS(集成产品营销和销售)、ISC(集成供应链)四大一级流程,2024年实现了7个一级流程互锁。
今年初,何小鹏在内部信中说,2024年定下来的公司“四大横向流程工具建设”的目标在稳步推进。XPD是小鹏汽车在体系自我完善的关键的第一步,推动产品开发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可复制的产品商业成功,是XPD的使命。
回过头看,2024年发布XPD,是小鹏汽车反思后举行体系调整并奏效的一次小信号。
再从结果看,何小鹏其时说的也不是一句空话。但流程和体系终归是虚的概念,如果想把体系和流程变成现金流,必要多少个小周期和成功产品去跑通流程、验证过程和迭代体系,若想基于体系实现规模效应,必要一个更漫长的不确定的周期。
放到汽车产业,更是难上加难,这也是让何小鹏感到“很讨厌”的地方。
“你要快速学习不同的横纵向的能力,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比如这一年我每天都与采购开会,我发现很多规则会相互辩论,以及永远没有百分之百的对或错,这内里是技术、人性、风险、质量、成本的博弈。这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永远要探求平衡最优解。”他在《晚点Latepost》对话中说道。
为了这些,何小鹏在亲历亲为很多一级流程和横向组织的建设。
“有很多部分墙,必须公司一号位来解决,而且必须管到一线。无论是员工体验,还是企业流程制度,现在我都是直管。”他在前述对话中说,公司越大越要用横向管理法,而不是纵向管理,横向本质是让业务流、人流、财务流横跨不同的业务和部分之间,更有效率、更可控,然后统筹和平衡好整体。
何小鹏说,他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小米能把车做得便宜同时还很好?便宜是很难的,科技指数其实容易做高,多数人在用较高的成本做较高的质量,而小鹏希望用较低的成本做到较高的质量。
何小鹏曾讲过一个段子,他跟大众中国 CEO贝德瑞吃饭时,对方说,大众把小鹏G9拆完车后,给出了一个评价,产品很硬核,成本过高,大众还给何小鹏做了公道的BOM成本。此后,王凤英带着何小鹏重新梳理了G9供应商,并把价格重新谈了一遍。
从公开消息看,大众对小鹏的降本有直接贡献。去年2月29日,小鹏与大众就车型及平台共用零部件订立联合采购计划,以协力降低平台成本。
何小鹏也在努力学习“勤俭持家”。MONA系列研发负责人姜文在36氪采访中说,“大家兄”抓供应链非常细,“真是撸起袖子,冲在前线”。成本管理方面,何小鹏每个月都会跟姜文过一遍MONA M03的全链条,包括BOM成本、单车制造费用、物流成本、质保成本等,很长的一个单子,目标,差距,如何追赶,过得非常的过细。
努力抠细节、制定流程后,最显著的效果是小鹏汽车销量在呈现稳定增长,公司层面运营效率有所增加。通过财报看,2024年小鹏汽车总资产周转率是0.49 次(2023年0.39次),已经实现盈利的零跑和理想分别是0.97次(2023年0.70次)和0.94次(2023年1.08次)。
总资产周转率是权衡一家公司运营效率的最直观的指标,数字越高,表明这家公司效率越高,赚钱的能力越强,竞争力自然也不会差。虽然2024年小鹏汽车有明显增幅,但如何小鹏所说,小鹏汽车还必要更加努力。
眼下,多数人认为小鹏汽车刚刚好转,但何小鹏似乎已经给自己制定了下一个十年“小目标”。
3月19日,小鹏汽车在港交所公告称,拟授予何小鹏2850万股,全部归属要到2035年,届时小鹏汽车股价要达750港元。这意味着,将来十年,何小鹏要让股价翻至少8倍。
上一个推出类似股权激励计划的车企是特斯拉和理想。现在,马斯克已经解锁部分股权,当公司市值达到6500亿美元时,他将获得全部2030万股股票期权,时间期限是到2028年;在年销量达到50万辆后,李想也已经解锁第一期股权,而六期期权全部解锁,理想汽车必要告竣年销量300万辆。
十年后 ,小鹏股价真的能涨这么多吗?这个问题,现在很难给出答案。
但何小鹏说过,幸运的是,小鹏没有浪费每一场危机。目前,他在小鹏汽车的战略逻辑里看不到“因为一两款车失败造成体系性的崩塌”的概率,但如果只做几款车,崩塌的概率会进步。
在近期《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中,何小鹏说,将来3~7年,小鹏汽车要把体系建好完成闭环,“体系越好意味着当我有一机动合法董事长的时候,凤英能够经常休休假,比如休三个月假,企业仍然可以有非常好的发展”。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审慎。)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5A02PKH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位
Empty Ads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