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于光明网,《湖泊科学》,江苏省人民当局,无锡日报,无锡生态环境局。
太湖一网可捞6万斤毛叶鱼
太湖地处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的接壤处,不过除了南边靠近浙江湖州,其他方位都被江苏省包围,因此该湖被交由江苏省对太湖全境举行行政管辖。
太湖的总蓄水量44亿m,平均年出湖径流量可达75亿m,其湖面面积2578km。太湖的气候温和湿润,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其流域内河港纵横,河口众多,有重要进出河流50余条,同时还拥有50多个岛屿。
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气候下,可想而知太湖的生态资源得有多丰富。多年来太湖的渔获量节节攀升,然而奇怪是,渔民们对此却没有太多的喜悦,反而是充满了担忧。这是为啥?鱼类的价格越来越低?
确实,太湖中渔获物的价值变低了,但却不是因为整个市场的变化导致的,而是因为太湖中的一种鱼类成为了优势种,大部分的渔获都是它,而这种鱼的价值不高,它就是湖鲚(Coilia ectenes taihuensis)。
湖鲚是身形很像是篾刀,而且身体也是扁扁的,加上其青灰带点银色的体色,导致其另有很多形象的俗称,比如刀鲚、毛草鱼、刨花鱼和毛叶鱼,其中毛叶鱼这个叫法是流传最广的,下文我们就这么称呼它。
毛叶鱼因为产量巨大,确实是自制。不过它们自己味道是好的,其最大个体可达10厘米,但大部分个体也就是接近7厘米,这样的体型不容易作为鲜食,因此处理方式大多是将其晒干后再去油炸或者煎烤,然后作为下酒小菜就非常棒。多余的毛叶鱼还可以处理成宠物或者牲口家禽的高营养饲料,总之毛叶鱼是很有用的。
然而当产量远大于其他的鱼类之后,那它们就成为了问题。
根据《湖泊科学》中一篇对太湖毛叶鱼的研究论文显示,该论文统计了不同年份的毛叶鱼的捕捞数据。1952年,太湖毛叶鱼的捕捞量为640.5t,是当年太湖总捕捞量的15.8%,比例相对正常;2004年,太湖毛叶鱼的捕捞量为21221t,相比1952年翻了约33倍,占了2004年太湖总捕捞量的63.8%!这个比例非常不正常,要知道毛叶鱼的重量轻得甚至不能以“两”来算,这根本上说明了毛叶鱼在太湖中成为了绝对的生态优势种。
时间进入21世纪后,不同媒体对渔民举行的采访中,渔民曾多次抱怨有时候一网下去能上来6万斤的毛叶鱼,要干制那么多的毛叶鱼非常麻烦,而且做好了也不值钱。渔民非常担心毛叶鱼的数量继续增加,以后湖里就没有其他的鱼了,他们捕鱼的生存也就无法维持了。
渔民觉得毛叶鱼完满是隐患了,但毛叶鱼又不是入侵物种,它们自古就栖息于此,其种群的激增其实还是人类导致的。
为何数量激增?
毛叶鱼在食物链中处于较低层的,它们自己就是以浮游动物、藻类为主食,再低也低不下去了。毛叶鱼是太湖中各种鱼类的基础主食,为了存活下去,像这样的物种一般都拥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不然它们压根不敷其他物种吃的,自己种群也无法延续下去。
听起来毛叶鱼的猎食者似乎很占自制?但在天然生态中,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定位,如果没有猎食者来控制毛叶鱼的数量,那它们的种群就会疯狂扩张,最终变得跟上段文字说的那样。
不出所料,人类作为稳定的“搅局者”,导致了太湖的现状。
过分的捕捞是破坏了生态均衡。在法律还没有那么健全的岁月里,渔民们充分发挥创造力,设计出了诸如高踏网和鱼簖等“断子绝孙”网,这些渔具会将湖中的各种水生生物一扫而空,而且根本不管鱼的大小,很多鱼类的幼体一起被抓起来。种群的基石被撼动,任何大鱼都是幼体长起来的,那个时候根本不给这些鱼成长的时机,鱼类资源快速下降了。
经济社会不断地腾飞,人类往往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在繁荣的角落,一股股的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畜牧业废水默默地淌入天然水系统。各种氮、磷等物质注入水系,污染了水生系统,滋养了以此为养分的藻类和浮游生物,于是所谓的水华现象就发生了,大量的藻类盖满了水面,遮蔽了阳光,吸收了水中的氧气,导致大量水生物种被活活憋死。
而诸如水电站,水坝之类的建设又阻隔了太湖跟不同水系的交流,其他水系无法“分摊伤害”,或者说它们自己也遭到了毒害,导致上述的情况都加剧了。
那就奇怪了,为啥这些糟糕的情况都没怎么影响毛叶鱼?它们的数量反而激增了?
毛叶鱼虽然一年只会产卵一次,但一次能产下14049.00±7745.00粒的卵!即每次产卵数量大约在6304粒到21794粒之间。不光能生,它们的成熟速度又非常夸张,很多太湖鱼类都必要3~5龄才能性成熟,然后繁衍后代,而毛叶鱼只必要一年就能繁衍后代。这样的繁殖能力优势是它们扛下过分捕捞的重要缘故原由。
毛叶鱼自己就是以浮游动物和藻类为主食,水体富营养化导致的水华现象中,食物到处都有,对它们来说非常完美。另外,因为其自己体型较小,对氧气需求较低,因为水体富营养化反而成为了毛叶鱼的奖励。
协力整改
为了缓解这样的情况,太湖沿岸的城市都在绞尽脑汁地推出新方案。
2008~2024年,无锡市为了治理太湖已经累计投入了1348亿元!有7200多项的工程先后实行或者在齐头并进。无锡市非常注意“减外源”,也就是阻止污水流入太湖,他们通过加码污水处理厂和雨污管网建设,以及治理企业和农业排污等途径,有效的处理了污水。而且还经常在太湖清淤,削减湖体内源污染。
步入新时代了,科技也能提供巨大的帮助。无锡还建立了数字化平台,通过数据收集,整合数据和分析数据,大大地提高了水利、环保、建设等多个部分举行监控、调度和指挥的和谐性和方便性。
江苏同样出了大力大举。他们将禁渔期延长,并且覆盖了鱼类的繁殖期,使得湖中的鱼类有了喘息的时机。还通过各种各样的举措改善了富营养化的情况,根据数据显示,2021年的太湖无锡水域的藻密度、蓝藻水华发现频次和面积同比下降20%以上。
为了快速恢复湖中的生态,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联合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通过放养鲢、鳙、贝类等滤食性生物来改善太湖水质。这项筹划从2013年就开始实行了,仅仅3年就消耗了藻类650吨,而且放进去的鱼类还成为了有价值的渔业物种。
2024年,无锡市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中心组织召开太湖水生态治理——望虞河引江济太调水监测技术交流会。在会议上,苏州市和无锡市的各级单位相互探讨经验,并提出依然存在的问题,还加强了合作。
2025年3月17日,无锡宜兴万石镇举行了水环境治理与绿色发展合作对接会。俄罗斯工程院、俄罗斯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几十名专家学者、行业代表汇聚在一起,共同商议水环境治理技术研发与产业转化的新模式、新举措和新实践。
相信太湖生态肯定是能越来越好的。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5A05IQR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