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67|回复: 0

巨亏495亿,万科“芝麻开门”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07:0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些能够抛弃规模执念、重构价值逻辑的房企,或将在废墟中长出更坚固的根系。


文/每日资本论
14年前,郁亮曾执笔写了一篇《做楼市下半场赢家》的文章,但显然,在他领导下的万科并未成为下半场的赢家。
近日,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科)发布2024年财报显示,去年其营收3431.8亿元,同比降落26.3%;净利润巨亏494.8亿元,同比暴跌506.8%。创下万科自1991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更以近500亿的惊人数字刷新了A股亏损纪录。
与此同时,万科还公告称:因工作调解原因,刘肖申请辞去公司实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等职务。这也是继今年1月万科管理层大换血之后的又一次高管变更。
华泰证券分析显示,万科此次亏损超出预期,对其未来发展及市场信心产生一定影响,需关注政策及国资支持情况。万科2025年面临较大到期债务压力,现金短债比约为0.55。
显然,这家曾高喊“活下去”的行业标杆,现在已经真正站到了存亡存亡的悬崖边。面对如此境地不禁要问,究竟是怎样的风暴让这艘巨轮搁浅?它又能否在废墟中找到重生的暗码?


万科的2024年财报,堪称一部房企危急的百科全书。亏损的三大“出血点”犹如三把利刃,直指其战略、运营与风控的深层病灶。
首先是高价地的反噬。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业务曾是万科的“现金奶牛”,但2024年其结算毛利率仅6.8%,较2023年暴跌13.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卖出一套房,利润几乎被融资成本吞噬。
根源在于2022年前获取的高价地块会合进入结算周期——2022年,万科全口径拿地金额为886.3亿元,而这些地块在2024年遭遇房价下行,形成“面粉贵过面包”的尴尬境地。糟糕的是,万科计提存货跌价准备81.4亿元。


合作方暴雷引发信用雪崩也是重要推手。2024年万科财报中计提信用减值264亿元,暴露了万科在行业下行期的连锁风险。随着中小房企频繁暴雷,万科与合作方联合开发项目的应收账款大量变为坏账。这种“伙伴风险”的传导,折射出房企生态链的脆弱性。
多元化投资的也是主要题目之一。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料到,郁亮时代引以为傲的多元化结构,在危急中成为业绩“绞肉机”。
可以佐证的是,自2014年试水多元化,10年间万科持续投入经营服务类资产高达4000亿元,但其整体资产的EBITDA利润率到现在依旧不能覆盖银行贷款利润,即经营业务收益不足以覆盖银行利钱。到2023年末,万科经营服务业务全口径收入达558.1亿元,其中合并报表收入428.1 亿元,占营业总收入比重为9%
也就是说,万科90%以上利润依旧来自房地产开发,多元化并不成功。尤其是,在市场行情下行阶段,这些前期投入较大且短期很难产生现金流的长期投资业务,一定对企业产生严峻负向作用。
万科的危急现实早有征兆。2023年,万科营收、净利润、扣非净利润三项都呈现了出同比降落的趋势,尤其是净利润当年同比几乎腰斩。彼时,郁亮宣称“市场短期显然是超跌了”,但万科并未迎来反弹,反而在2024年坠入更深的冰河里。
公允地讲,郁亮从王石手中接过权杖后,万科也多年保持在行业的顶流玩家,而且还留下了不可忽视的转型印记。比如,万物云崛起。万科物业服务收入从2017年的71.3亿元增至2024年的363.8亿元,成为中国物管行业的头部玩家。还有在长租公寓中持续领跑。“泊寓”运营房源达26.24万间,其中12.57万间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出租率保持在95%。
别的,万科实现在REITs突破——成功发行中金印力消耗REIT,成为国内首批消耗基础设施公募REITs。而且,2012年前后,郁亮就在房地产行业内率先预判“人人弯腰就可以捡到黄金的时代结束了,房地产行业进入了白银时代”。
这些成绩以及预判一度让万科被视为“地产转型教科书”,但当行业寒冬来临,这些新芽尚未长成遮风挡雨的大树。


外界对万科犯的错也进行了总结,归纳起来大抵有三点。周期误判是重大失误。郁亮在万科集团2022年会上直言房地产行业进入了“黑铁时代”,并做出十分严峻的判断:“今年是背水一战的一年,就是要么死,要么活,没有中间状态。”但2022年前8个月其拿地就达到了208亿元,2023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861亿元。毫无疑问,这些逆势拿下的地块成为2024年亏损的主要来源。
风控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失灵情况。万科在致股东信中承认,其风控体系未能跟上业务扩张速度,导致“高负债、高周转、高杠杆”惯性持续。而且作为混淆所有制企业,万科长期在“国资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博弈中摇摆。直到2025年深铁集团全面接管管理层,这种矛盾才被强行破解。


无奈之下,万科展开了一场悲壮的自救行动。
2024年,万科完成54宗大宗资产交易,回笼资金259亿元。但这场“大甩卖”伴随着巨大折价: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地块被深铁以22.35亿元接盘,仅相当于评估值的六成;红树湾项目49%收益权以12.9亿元转让,账面值严峻缩水。要知道,当年万科耗资45.3亿元拿下该项目。这种“割肉求生”虽缓解了流动性危急,却也动摇了投资者对资产质量的信心。
另外一个重大变化是高管换血,从“经理人制”到“国资战队”——郁亮辞任董事会主席,深铁董事长辛杰接棒;总裁祝九胜离职,深圳国资系高管全面接管财务、法务等核心岗位等。这场厘革的深层逻辑,是国资对风险管控的强势介入。深铁集团不仅提供70亿元股东借款,更通过REITs认购、资产接盘等方式输血,试图将万科纳入“轨道+地产”的国资生态圈。
但万科要“缓”过来还需有更大的推动力。毕竟,截至2024年财报,万科货币资金881.63亿元,但短期借款为159.73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高达1460.46亿元。显然,资金缺口巨大。
小插曲是,市场曾传言王石可能“重出江湖”,但传言毕竟是传言,万科已经彻底告别“王石-郁亮”时代的职业经理人模式,情怀与个人英雄主义已无驻足之地。
现在的万科正穿行在行业转型的最暗中隧道。国资的介入、资产的残酷出清、商业模式的艰难重构……每一步都伴随着阵痛,但也孕育着新生的可能——那些能够抛弃规模执念、重构价值逻辑的房企,或将在废墟中长出更坚固的根系。其实,房地产从未死去,它只是在学习如何更好地在世。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6A02LDN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