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21|回复: 0

当孩子说“学习有啥用”“活着没意思”“太累”时,90%的父母从第一句话就说错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10:4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主创团·牧青野
[color=rgba(0, 0, 0, 0.9)]你有没有发现?自从当父母后,我们的精神时时刻刻都紧绷着。
[color=rgba(0, 0, 0, 0.9)]孩子随口说出的一句话,总能轻易挑动我们的神经。
[color=rgba(0, 0, 0, 0.9)]就在昨晚,女儿睡前写完作业,整理好书包。
[color=rgba(0, 0, 0, 0.9)]我心中正欣慰女儿最近体现不错,不用我催着、盯着,就能把所有自己的事都做到位。
[color=rgba(0, 0, 0, 0.9)]没想到女儿却疲惫地说了一句:
[color=rgba(0, 0, 0, 0.9)]“[color=rgba(0, 0, 0, 0.9)]妈,好累啊。天天都在做重复的事,上学、放学、写作业、考试,反反复复。
[color=rgba(0, 0, 0, 0.9)]然后毕了业,找份工作,继续上班、加班……
[color=rgba(0, 0, 0, 0.9)]真不知道学习和活着,有什么意义!”
[color=rgba(0, 0, 0, 0.9)]一句话,让我如鲠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
[color=rgba(0, 0, 0, 0.9)]说实在的,女儿问的这个问题,我固然能说出一堆大道理,但还是克制住了自己的嘴。由于我自己内心也常常迷茫。
[color=rgba(0, 0, 0, 0.9)]只是觉得作为父母,让孩子随大流总是没错的。究竟许多人都趟过的路,应该会最安稳、最保险。
[color=rgba(0, 0, 0, 0.9)]但等女儿睡着后,我还是忍不住问了DeepSeek,想知道它会告诉我该如何回答女儿?
[color=rgba(0, 0, 0, 0.9)]它说:
[color=rgba(0, 0, 0, 0.9)]1、先堵情绪,再讲道理;
[color=rgba(0, 0, 0, 0.9)]2、否定感受=否定存在
[color=rgba(0, 0, 0, 0.9)]3、别把症状当问题
[color=rgba(0, 0, 0, 0.9)]嗯,说得都对,但总觉得还少点什么。
[color=rgba(0, 0, 0, 0.9)]心理学家弗兰克尔曾说:
[color=rgba(0, 0, 0, 0.9)]“当一个人找不到生命的意义时,痛苦便成了他的存在方式。”
当孩子说出“什么都没有意义”时,不是在矫情,更不需要父母空洞的安慰鼓励和简单粗暴的否定,由于他们只是把“真话”说出了口……




“我不知道
自己学习和活着是为了什么……”

[color=rgba(0, 0, 0, 0.9)]彭凯平教授曾在追踪了30万中小学生后,发现由于交际媒体、人工智能、虚拟技能的飞速发展和遍及,许多孩子都出现了“四无现象”:
1、学习无动力、学习无兴趣
[color=rgba(0, 0, 0, 0.9)]只有父母催着、盯着才气不情不肯地去学习,对学科也没有特别的偏好和热情,父母一不注意就溜去玩手机……
2、对真实世界无兴趣
[color=rgba(0, 0, 0, 0.9)]周末和假期宁可躺在床上刷一天手机,也不肯意出门一次。网上游戏打得飞起,却不肯意在真实世界下一盘棋、打一次球、旅一次游……
3、交际无能力
[color=rgba(0, 0, 0, 0.9)]个个都是i人,身上时时挂着“生人勿近”的牌子,不喜欢和别人互动、交流,乃至拒绝所有需要合作才气完成的事……
4、生命无意义
[color=rgba(0, 0, 0, 0.9)]“无聊”“没啥意思”“有啥意义,有啥用”“我就这样了”是他们的口头禅。
[color=rgba(0, 0, 0, 0.9)]这个说法让我想起有一次上课,和学生们探讨起学习的意义。
[color=rgba(0, 0, 0, 0.9)]孩子们的回答让我十分意外:
[color=rgba(0, 0, 0, 0.9)]“我学习就是应付差事,纯粹是为了我爸我妈高兴。”
[color=rgba(0, 0, 0, 0.9)]“我如今上兴趣班就是放松,由于我其他的时间,全被我妈排满了。”
[color=rgba(0, 0, 0, 0.9)]“学习好也不一定找到好工作,学习不好也可能挣大钱,以是我觉得我爸妈口中好勤学习就能找到好工作,只是他们想固然的想法。”
[color=rgba(0, 0, 0, 0.9)]美国存在心理学之父罗洛·梅曾说过:
[color=rgba(0, 0, 0, 0.9)]“无意义感的本质,是存在价值的迷失。”
[color=rgba(0, 0, 0, 0.9)]当父母无法用更高的认知,更强大的内心,更科学的指导给孩子兜底时,就只能依赖自己或他人的经验,去指导孩子的学习、生活。
[color=rgba(0, 0, 0, 0.9)]这一点同为父母,特别能理解。
[color=rgba(0, 0, 0, 0.9)]父母们的试错成本太大,当眼前的路看不清时,最稳妥的方式,就是走自己走过,或别人走过的路。
[color=rgba(0, 0, 0, 0.9)]这种想法本没有错,但这种教诲方式,很难顺应如今的孩子。
[color=rgba(0, 0, 0, 0.9)]自媒体博主@李娜[color=rgba(0, 0, 0, 0.9)]写文分析最近的“王石代言总裁燕窝,王祖贤开针灸馆,吴彦祖开英语网课”大佬转赛道现象时,提到了《乡土中国》这本书。
[color=rgba(0, 0, 0, 0.9)]她认为在许多人的传统头脑中,还是会受到几千年农耕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认为人到了五六十岁,就应该“歇下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
[color=rgba(0, 0, 0, 0.9)]以是,我们如今要对抗的,不是某个人,某种观念,而是几千年形成的集体潜意识。
[color=rgba(0, 0, 0, 0.9)]这个道理放在养育中也是同样。
[color=rgba(0, 0, 0, 0.9)]陈默教授就曾犀利指出:
[color=rgba(0, 0, 0, 0.9)]“如今的孩子,很不功利。
[color=rgba(0, 0, 0, 0.9)]你说学习是为了有好文凭,将来过好日子,可以买房买车。
[color=rgba(0, 0, 0, 0.9)]他告诉你,自己不需要房,也不需要车,只要躺平不太累就行。
[color=rgba(0, 0, 0, 0.9)]你给他说不好勤学习,就只能去扫大街,他给你来一句,劳动没有贵贱之分,扫大街也挺好,至少没有那么累。”
@南风窗[color=rgba(0, 0, 0, 0.9)]也曾发文说,文科消亡,已经在全世界形成了一股浪潮;
[color=rgba(0, 0, 0, 0.9)]自媒体人@九边[color=rgba(0, 0, 0, 0.9)]更是讥讽,未来工作的尽头,很可能是灵活就业……
[color=rgba(0, 0, 0, 0.9)]不是我们孩子活得无意义感,而是他们正在履历一个巨变的时代。
[color=rgba(0, 0, 0, 0.9)]如今的时代,学历已逐渐祛魅,父母继续用自己当年的头脑“只要拼命学习,就能博到好的出路”去激励如今的孩子,反而会引起他们更多的质疑。
[color=rgba(0, 0, 0, 0.9)]当质疑找不到答案,就容易陷入无意义的绝望。
[color=rgba(0, 0, 0, 0.9)]固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让孩子对抗学习,而是我们不能用自己旧有的头脑,却对如今的孩子赋予已往的学习的意义。
[color=rgba(0, 0, 0, 0.9)]以是你看,我们做父母的,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要如何顺应时代,去进化自己的养育方式。



无意义感的孩子
背后都履历过阻止、干涉、否定

[color=rgba(0, 0, 0, 0.9)]有句话说,所有无意义感的背后,都是一种无力感。
[color=rgba(0, 0, 0, 0.9)]从教诲心理学角度来看,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和塑造,比学校和社会更大。
[color=rgba(0, 0, 0, 0.9)]一个在学校和社会中活得无意义感的孩子,很可能曾在家庭中履历过失望、打击、否定、干涉……
@三联生活周刊[color=rgba(0, 0, 0, 0.9)]的一篇文章中,曾记载过被访者陆雨的故事:
[color=rgba(0, 0, 0, 0.9)]陆雨的童年,是一部典型的中式“否定史”。
[color=rgba(0, 0, 0, 0.9)]父亲是老师,她是家中长女,小时间的她,无论做什么,都换不回父母的肯定和表扬,反而只要有一点做不好,就会被父母轮番品评。
[color=rgba(0, 0, 0, 0.9)]为了获得父母的认可,整个童年时期,羞愧和讨好,成为了陆雨唯一的掩护色。
[color=rgba(0, 0, 0, 0.9)]她努力学习,却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学,她喜欢学文科,却依然硬着头皮报了理科。
[color=rgba(0, 0, 0, 0.9)]她说:
[color=rgba(0, 0, 0, 0.9)]“我封闭自己的感官,成了一个为了努力而努力的工具人。”
[color=rgba(0, 0, 0, 0.9)]厥后的陆雨,如父亲所愿,从小县城过关斩将,成为了高新科技公司的中层。
[color=rgba(0, 0, 0, 0.9)]可表面看似风光无限的她,却在人到中年,养育子女后,越来越丧失了人生的意义感,长久地陷入了自我无感的困境:
[color=rgba(0, 0, 0, 0.9)]做什么都不觉得满意,很少自我关爱,忽视情绪需求,经常陷入悔恨已往、担忧未来的焦虑中。
[color=rgba(0, 0, 0, 0.9)]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负面毛病”,指的是在人的潜意识中,为了对抗潜在的风险,会更关注于品评,更在意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color=rgba(0, 0, 0, 0.9)]换句话说,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相比于父母的表扬、肯定、鼓励,孩子可能更容易受到那些来自父母的阻止、否定、干涉、打击的影响。
[color=rgba(0, 0, 0, 0.9)]而这些来源于负面毛病所形成的情绪干扰,在持续地叠加后,会对孩子的情绪和认知形成极为负面的影响。
[color=rgba(0, 0, 0, 0.9)]这一点在现实的养育中实在很常见。
[color=rgba(0, 0, 0, 0.9)]就像我自己,每当我问女儿对妈妈有什么想说的话时,她永远都是那句:
[color=rgba(0, 0, 0, 0.9)]“希望妈妈不要总是品评我,而是可以多鼓励我、多表扬我。”
[color=rgba(0, 0, 0, 0.9)]从前每次听到她这样说,我都是既无语又委屈。
[color=rgba(0, 0, 0, 0.9)]但厥后学习了许多相关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特征后,才渐渐懂得:
[color=rgba(0, 0, 0, 0.9)]你说了99句鼓励、肯定、表扬孩子的话,但孩子可能会记住的,可能反而是那1句否定、打击、指责的话。
[color=rgba(0, 0, 0, 0.9)]不是孩子不感恩、太记仇,而是在真实的养育中,许多父母会持续、隐形地一直说这些负面的话。
[color=rgba(0, 0, 0, 0.9)]当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负面反馈多了,长久的积累下,很容易走向两个极端:
1、向外攻击父母,用叛逆的方式争取自己的话语权;
2、向内攻击自己,猜疑自己,变得悲观,无意义感。




如何改善孩子的无意义感?

[color=rgba(0, 0, 0, 0.9)]写到这里时,我原本好奇,想继续追问DeepSeek[color=rgba(0, 0, 0, 0.9)]“如何帮助孩子改善他们的无意义感”[color=rgba(0, 0, 0, 0.9)]时,它给我的依旧是那些大道理。
[color=rgba(0, 0, 0, 0.9)]放下了快速寻求答案的捷径后,我静下心,随手翻了翻手边的几本书。
[color=rgba(0, 0, 0, 0.9)]在《当下的力量》中,找到了确定的答案:
1、从“思考者”转变为“观察者”
[color=rgba(0, 0, 0, 0.9)]书中说,我们的大脑中,会被我们的喜好、判断、分析控制,让我们去担忧“未来可能会发生的事”。
[color=rgba(0, 0, 0, 0.9)]一旦我们认同大脑赋予我们的头脑,就会陷入“时间陷阱”——认同已往,并且持续地、强迫性地投射到未来。
[color=rgba(0, 0, 0, 0.9)]比如总想着把我们的乐成经验强加给孩子,或者总打着“为了孩子将来好”的旗号,让孩子无条件听从我们的要求。
[color=rgba(0, 0, 0, 0.9)]但已往的答案,不一定能解决如今的问题;未来的情况,也不一定如我们所预料,更无法由我们掌控。
[color=rgba(0, 0, 0, 0.9)]以是,当我们的大脑中出现对孩子的评判、要求、期待时,最好的状态,是不要去思考这些评判、要求、期待该如何实现。
[color=rgba(0, 0, 0, 0.9)]而是应该以更高维的“观察者”的身份,去察觉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2、把注意力只集中在当下,答应孩子在当下逐步做成一件件小事
[color=rgba(0, 0, 0, 0.9)]华大基因CEO尹烨曾笑谈:
[color=rgba(0, 0, 0, 0.9)]“鸡叫天亮,鸡不叫天也亮。不着急、不生气,别太把你控制不了的事情当回事。”
[color=rgba(0, 0, 0, 0.9)]深有同感。
[color=rgba(0, 0, 0, 0.9)]从教10多年,见过太多的学生,大概率来说,那些未来优秀的孩子,普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父母和他们自己,都只专注于当下。
[color=rgba(0, 0, 0, 0.9)]当把精力集中在当下时,他们无需背负已往,也无需忧虑未来。
[color=rgba(0, 0, 0, 0.9)]当下出现的任何事,要么继承,要么应对。
[color=rgba(0, 0, 0, 0.9)]无需关注当下这件事的结果,只需关注当下去做的这个过程。
[color=rgba(0, 0, 0, 0.9)]自媒体@徐逐步心理话[color=rgba(0, 0, 0, 0.9)]也曾分析说,当孩子出现无意义感这种现象时,实在是你孩子的脑神经系统,正在履历一场宕机革命。
[color=rgba(0, 0, 0, 0.9)]孩子本该履历的大脑正常奖励系统是:
[color=rgba(0, 0, 0, 0.9)]主动做成了一件事——大脑分泌让他快乐的多巴胺——引发孩子更想做这件事的意愿;
[color=rgba(0, 0, 0, 0.9)]但无意义感的孩子履历的却是:
[color=rgba(0, 0, 0, 0.9)]被动完成了一件事——依赖的是强迫自己去做的肾上腺素——触发孩子的疲倦机制。
[color=rgba(0, 0, 0, 0.9)]以是你看,改善孩子的无意义感,实在非常简单:
[color=rgba(0, 0, 0, 0.9)]父母的人生履历,无需重复践行在孩子身上;
[color=rgba(0, 0, 0, 0.9)]父母和孩子一起,只专注当下发生的改变,不被已往束缚,也不被未来绑架;
[color=rgba(0, 0, 0, 0.9)]当关注点只在当下时,父母就可以以观察者的身份,去陪伴孩子,让他们自觉地完成、做好一件件小事。
[color=rgba(0, 0, 0, 0.9)]当当下积累的成就和自信感多了,当履历的真实和经验足够了,当不用背负父母的期望,可以逐步在成长中发现自己的热爱后……
[color=rgba(0, 0, 0, 0.9)]孩子便能无需父母干涉,自己找到自己的意义感。
[color=rgba(0, 0, 0, 0.9)]说到底,想要孩子发生变化,父母先要做出改变。
真正为孩子负责的父母,不是天生完美的父母,而是终身通过学习,在持续成长自我的父母。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07A03AYB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