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2|回复: 0

关税壁垒下的义乌突围:对美业务占比低于10%,加关税商家表示“没感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天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税加码,义乌无声应战。
4月初,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电动汽车、光伏、锂电池等关键制造业范畴实施最高104%的复合关税。在这场被视为中美贸易摩擦新一轮升级的博弈中,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被誉为“世界超市”的义乌,再次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外贸应对能力的风向标。
但与政策层面的波澜相比,义乌国际商贸城内部显得异常清静。货车仍旧穿行,出货单按部就班,7.5万户经营商家并未表现出显着焦虑。“没感觉”“没波动”成为调研中最常出现的反馈。东吴证券消费商社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劲草率队对义乌商贸城和跨境电商商户展开走访,发现超过95%的商户表示新关税政策尚未构成实质性影响,对美业务占比普遍低于10%。

事实上,相较于珠三角等更依赖北美订单的产业带,义乌的市场结构本就更分散、更具韧性。中东、中亚、南美、非洲和东欧,正在成为义乌商户新的增长极。依附高倍率订价体系、柔性供应链网络以及强大的SKU调配能力,义乌商户构建起一套天然的风险对冲系统。
当企业还在算计税负升高后的利润空间时,义乌的货物,已穿越港口、仓库和地理边界,把生意做进了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毛细血管里。这份由“非美基因”构建的订单版图,不只是义乌穿越周期的注脚,也正在成为全球化新叙事的实际演练。

加税104%,义乌为何“无感”?
义乌的反应,从数据中已经写明。
2024年,义乌市实现收支口总值6689.3亿元,同比增长18.2%,其中出口5889.6亿元,同比增长17.7%。但这庞大的贸易体量中,对美出口仅占一隅。
“我们试图找一些对美出口占比高的商户,最后发现很难找,十几个交流下来的商户中,对美比例都在10%以下。”东吴证券消费商社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劲草说。他的调研团队第一时间走访了义乌国际商贸城以及部门跨境电商商户,得到的反馈高度一致——“加关税?没感觉。”

目前,义乌小商品城约有7.5万经营户,其中涉及美国业务的不过3000余家。按照劲草的说法,“整个义乌对美出口占比约为10%+,而在商贸城内部,估计还不到10%。”
这种“低暴露率”正在化解焦虑。一位经营五金工具近十年的老板直言,他的客户主要来自中亚、东欧、南美和中东,产品以锤子、电钻、螺丝刀为主;电子秤商户同样表示,对美订单占比不到10%;乃至连户外刀具这类传统上对美出口优势显着的品类,也未超过10%。
他们的关键词,是“不知道”“不关注”。有商户坦言,过去20%的关税由美方采购商承担,如今新增34%税率尚未落地操作层面,“具体怎么执行还不知道。”
这种近乎冷静的反应,背后是义乌商户早已习得的生存逻辑。
吴劲草指出,义乌对美出口产品主要会合在服装、饰品、圣诞用品等高毛利、小件低价品类。“关税是按FOB(离岸价)口径计征,一件售价300元的衣服,FOB价大概只有30元,即便按30元加征30%的关税,也只不过是多了几块钱成本,对终端售价影响极小。”这意味着,义乌的出口商品天然具备抵御关税冲击的“价格防火墙”。
商贸城管委会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一点——义乌出口商品的离岸价,普遍仅为终端售价的10%至15%。这种“高倍率订价”模式,在结构上就具备关税缓冲能力。
更关键的是货品本身的替换难度。世界上99%的圣诞用品,都从义乌发出,以一家主营圣诞用品的商户为例,他们在每年4月就着手准备次年圣诞季的发货。固然运输周期长、关税成本上升,但产品供应链已深度嵌入全球节庆产业,替换路径并不容易改变。
回到结构性数据,义乌的产品组合多元化同样是其“扛压”的原因之一。2024年,义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总额为2466.8亿元,同比增长21.6%;机电产品出口2150.6亿元,增长15.1%;消费品进口增长更为迅猛,达34.8%。多元化的出口结构,不仅提升了市场适应性,也在客观上增强了义乌在面临外部政策扰动时的弹性。
“非美”基因,义乌的第二增长曲线
跨境电商正成为义乌外贸增长的另一个发动机。2025年1至2月,全市跨境电商交易额达188.5亿元,同比增长17.82%;注册跨境电商主体超过26万户。速卖通、亚马逊等主流平台早已落地义乌,但义乌的电商路径,与广义的跨境电商热潮并不相同。
“义乌的主力模式不是TEMU、SHEIN那类‘800美元以下空运小包’,而是以1039拼箱为主的传统大宗集装箱出货。”东吴证券消费商社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劲草指出。后者虽不够“轻快”,但胜在稳定、抗压,在当前“豁免取消”政策影响下,反倒保留了对冲空间。
这也解释了一个外貌矛盾:义乌跨境电商体量持续增长,但在商贸城内部,却几乎看不到“新势力平台”的踪影。不同于其他产业带在空包范畴的猛烈竞争,义乌的电商模式反而与实体铺货形成互补关系,构建出一套自洽的体系。
义乌并不生产商品,它是“全球供应链的超级路由器”,吴劲草说。也正由于不是制造端,它的抗风险能力被计划在结构里——一旦某一市场波动,义乌可以在短时间内切换货源、切换通道、切换客户。
从数据来看,这种“灵活性”正在兑现为实际韧性。2024年,义乌对非洲、拉丁美洲和东盟分别收支口1220.9亿元、1116.7亿元和640.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6.4%、24.4%和26.2%;对沙特阿拉伯、韩国分别增长16.5%、19.0%。而对共建“一带一起”国家的总收支口达4133.4亿元,占义乌外贸总额的61.8%。
资本市场亦给出回响。4月7日,小商品城(600415.SH)发布公告称,加征关税对业务“无实质性影响”,次日股价逆势上涨3.2%。国泰君安、海通等券商随即上调目标价,认为新市场拓展与数字化建设将成为公司未来价值的释放点。
“义乌的‘非美基因’不是后发调整,而是前置防御。”浙江大学国际贸易研究所专家分析称,中东(28%)、东南亚(22%)、东欧(18%)构成了义乌实际上的外贸主场,叠加柔性供应链系统,这种结构正悄然重写外贸风险的传统逻辑。
吴劲草一句话,道出了当前义乌的底色:“当别人还在盯着关税数字焦虑时,义乌的商户,已经把生意做进了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毛细血管里。”
这或许,正是下一个全球化故事的注脚。面临不停变幻的国际局势,义乌没有被动等待,而是悄然完成了一场地缘结构上的自我“去敏感化”处理。这座城市,或许不会在关税新闻里高调回应,却始终在货物流转中,给出中国外贸应对不确定性的实际注解。(文/符云云)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11A06C8S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