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虎嗅商业消费组
作者|李佳琪
编辑|苗正卿
题图|视觉中国
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双品牌战略,如今却成了拖累呷哺呷哺集团的枷锁。
2024年暖锅市场代价战白热化。客单价同比下降14%至59元,30元以下套餐占比提升2%。行业数据显示,50-70元代价带成为竞争最激烈区间,占比达45%,而100元以上市场份额萎缩至7%。
此外,天下小暖锅门店超5万家,其中20~40元代价段占比最大,超30%。海底捞推出旋转自助式的一人食小暖锅“沸派·甄鲜小暖锅”,主打人均30元+,多个老牌快餐品牌也在抢占小暖锅赛道。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呷哺呷哺旗下高端品牌凑凑的123.5元客单价显得越发格格不入。创始人贺光启曾试图通过涨价和子品牌布局进军高端市场,撕掉平价标签。但实际似乎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呷哺呷哺集团近日发布的2024年财报犹如一记重锤,敲碎了资本市场最后的幻想。全年营收47.55亿元,同比下滑19.65%,净亏损扩大至4.01亿元,这已经是其连续第四年亏损,累计亏损超12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其股价自2021年高点26.9港元跌至0.81港元/股,不足1港元,触发港交所退市预警。市值仅剩8.8亿港元,较2018年巅峰期蒸发超90%。(截止到4月11日,呷哺呷哺股价0.66港元/股,总市值7.17亿港元)。
枷锁
一人食小暖锅仍站在风口上,但其开创者呷哺呷哺却飞不起来了。
2024年,呷哺呷哺一口气关闭了138家呷哺呷哺门店和73家湊湊门店,相当于每三天就有一家门店消失。 关店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些门店多位于不符合品牌“高性价比”定位的地区。
财报显示,集团主品牌呷哺呷哺收入26.29亿元,同比下滑13.06%,客单价从62.2元降至54.8元,翻座率从2.6次降至2.5次;高端品牌湊湊收入19.48亿元,同比下滑26%,客单价从142.3元降至123.5元,但仍高于多位竞争对手。翻座率也从2.0次跌至1.6次。更讽刺的是,湊湊净亏损为3.53亿元,险些吞噬了集团全部利润。
焦点品牌双线失守之外,其2022年推出的客单价高达250元的烧肉品牌“趁烧”,随着2024年上海最后一家门店的关闭,3年百店目标化为泡影,财报中也已“查无此人”。
这场战略溃败的根源,在于对消费趋势的误判。呷哺呷哺不停在高端化与平民化之间反复横跳,导致品牌形象严峻割裂。
2016年,创始人贺光启宣布呷哺呷哺由快餐向轻正餐转型,要推进呷哺呷哺餐厅2.0升级,意在打造"暖锅界中的星巴克",客单价也随之一路飙升。年报显示,2017年-2020年,呷哺呷哺客单价从48.4元涨至62.3元。
然而到了2024年5月,呷哺呷哺又高调宣布降价,套餐代价全面下调,单人套餐代价最高下调8元,整体代价降低幅度在10%上下。消费者戏谑道:“呷哺呷哺就像一个追着潮流跑的中年人,永久慢半拍。”
而第二品牌湊湊如今劳绩到的,也只剩下“环境风雅但性价比低,分量少,菜品多停留在造型创新,缺乏实质的食材升级,服务响应迟缓、场景创新盲目”等市场和消费者评价。
湊湊曾意图通过“暖锅+奶茶”的组合吸引年轻客群,但独立运营的“茶米茶”订价24-30元,直接对标喜茶、奈雪,但产品创新滞后。当茶饮赛道在产品上新等维度卷出新高度时,茶米茶仍停留在“新中式人文茶馆”的抽象概念。此外,暖锅与茶饮的场景冲突加剧——消费者反馈“吃完暖锅身上都是味,根本不想喝茶”,这种强行缝合的模式并未被市场接受。
凑凑的问题源于高端定位与消费降级趋势的错配,叠加运营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加剧及内部管理缺陷。尽管集团试图通过降价和调整开店策略挽救,但品牌形象受损和消费者信任流失已成关键掣肘。
湊湊的困境也折射出中高端餐饮在消费降级时代的集体焦虑。当高端沦为代价标签、创新变成盲目跟风,品牌终将失去焦点竞争力。未来,湊湊若不能在产品力、成本控制和场景适配性上实现突破,其“暖锅界星巴克”的空想或将彻底幻灭。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对虎嗅表示:呷哺呷哺及凑凑业绩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战略失误与市场适应不力。呷哺呷哺在追求高端化转型过程中,失去了原有的性价比优势,同时服务质量下滑及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影响了消费者体验。凑凑虽定位高端,但面对消费降级的市场趋势,其高客单价难以吸引足够客流,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自身经营策略的不够机动,导致连续亏损,门店数量缩减,整体体现低迷。公司需在品牌定位、服务质量和市场策略上做出有用调整,才能重拾增长动力。
生死时速的暖锅江湖
财报显示,呷哺呷哺在2025年筹划新开95家呷哺呷哺门店,目标翻座率3倍以上,试图在焦点城市的机场、高铁站等流量枢纽重获生机。
但其重获生机的难度正在进一步加大。首先是高端与平价市场的双向挤压:2024年暖锅行业超30万家门店倒闭,但高端品牌(如捞王)和平价品牌(如海底捞副牌“嗨捞”)逆势增长。湊湊客单价123.5元处于尴尬中间地带,既无法与人均50元的小暖锅竞争,又难以比肩人均150元以上的高端品牌。
此外,行业头部品牌纷纷试图通过差异化策略实现增长。海底捞通过啄木鸟筹划、红石榴筹划等优化门店、拓展业务,2024年营收427.5亿元,实现47亿元净利润,翻台率回升至4次/天。巴奴毛肚暖锅聚焦爆款,综合净利润率为9%,平均翻台率约为3.7次。新兴品牌如郭如花菜市暖锅以现切食材和55元客单价快速崛起。
暖锅行业也端庄历着剧烈的新陈代谢。《暖锅产业发展报告2025》显示:2024年,天下暖锅市场规模达6175亿元,同比增长5.6%,预计2025年将达6500亿元。暖锅热度持续攀升,抖音搜索指数和微信指数显著提升,门店数量增长,但企业存量有所下滑,连锁化率逐步提升至25%以上,50家以上连锁品牌占比扩大。
消费端的变化更加暴虐。Z世代消费者对情绪价值的追求超过了对口味的执着,山野暖锅、地摊暖锅等新场景爆发式增长。呷哺呷哺引以为傲的会员体系,在抖音直播、外卖平台的冲击下显得苍白无力。尽管集团拥有4200万会员,但复购率并不乐观。
面对困局,呷哺呷哺也实验过改革。曾实验将湊湊下沉至二三线城市,但高客单价与下沉市场消费力不匹配,最终被迫收缩战线,聚焦一线城市优质阛阓。虽也曾实验降价和推出弟子优惠套餐,但消费者对高价策略的负面印象已经根深蒂固,短期内难以扭转颓势。哪怕未来继续推出更多举措以扭转乾坤,也仍需时间的检验。
2025年,若呷哺能依托供应链优势、精准定位焦点客群,并兑现“翻座率3倍”的答应,或有一线生机。但未来若无法重塑性价比优势或差异化竞争力,生存空间可能进一步压缩。这家曾开创“一人食”时代的品牌,恐将沦为暖锅行业激烈竞争下的注脚。
#虎嗅商业大消费编辑李佳琪,关注消费商业,行业人士欢迎交流加微信:llqq0103,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lijiaqi@huxiu.com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13A040Q7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