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惊! 17岁少女一年内疯狂充值45万元打赏主播,家长发现后怒告平台要求退款!克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出炉,平台被判退还24万元,家长与平台“各打五十大板”。
案件细节曝光后,网友吵翻了天——“花海”痛批平台“吃相丢脸”,“轻轻”怒斥家长“甩锅”,这场“天价打赏”背后究竟谁该担责?

案件回首:未成年人冒充家长排除限制,平台审核形同虚设
疯狂充值: 17岁的小刘(化名)实名注册某直播平台账号,绑定父亲银行卡,一年内累计充值超45万元用于打赏主播。平台漏洞: 平台虽曾对小刘账户采取消费限制措施,但在小刘冒充监护人电话沟通后,仅凭一通电话便排除限制,导致后续大额消费失控。
法院判决: 法院认定小刘作为限制民事举动本领人,其大额消费未经监护人同意且事后未追认,交易举动无效;平台审核存在重大疏漏,家长监管失职,最终判决平台退还24万元。
法律焦点:未成年人打赏为何无效?责任如何分别?
法律依据: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及《民法典》,限制民事举动本领人(8岁以上未成年人)未经监护人同意的“大额消费”无效。平台需采取严格身份验证、动态核验等措施,仅电话确认属于“形式审查”,未推行公道义务。
责任分配:
平台: 排除限制措施马虎,未持续追踪账号异常,承担主要过错。家长: 未妥善管理银行卡、缺乏一样平常监管,需承担部分责任。
网友激辩:平台VS家长,谁更该被骂?
1. 网友“花海”怒喷平台:
“平台吃相太丢脸! 一通电话就能解封45万额度?人脸识别技术是摆设吗?明显知道是未成年人账号,还放任大额消费,根本就是故意‘装瞎’!赚黑心钱的时候积极,出事就甩锅,活该赔钱!”
2. 网友“轻轻”炮轰家长:
“家长还好意思告平台? 自己把银行卡绑给孩子不管不问,一年花了45万才发现,这监护人是干嘛的?平时不教孩子理性消费,出事了全怪社会,典型的‘巨婴父母’!法院判退24万都算仁慈了!”
法官警示:堵住漏洞需全社会集力
平台责任: 必须升级技术手段(如人脸识别、动态验证),严格落实异常交易拦截。家长义务: 增强支付密码管理,定期查抄孩子网络举动,培养理性消费观。社会共治: 学校需增强网络素养教育,法律应严惩“流于形式”的审核机制。
类似案件:未成年人打赏乱象何时休?
此前,最高法院曾明确:未成年人高额打赏举动无效,家长可要求平台返还。例如2021年一起案件中,未成年人打赏160万元,平台最终全额退款。但此类变乱仍屡禁不止,技术与监管的“猫鼠游戏”亟待闭幕!
综上:
45万天价打赏案,暴露了平台审核的“纸糊防线”与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法律虽已“亮剑”,但若平台继续“敷衍了事”、家长依旧“心大”,下一个“小刘”或许就在路上。保护未成年人,从来不是一方之责!
互动话题:
你以为45万打赏案中,平台和家长谁的责任更大?欢迎留言讨论!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13A06T48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