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我就不想写作业!" 晚饭后,8岁的女儿突然把铅笔一摔,梗着脖子冲你喊。
你一愣,火气蹭地上来:"怎么和大人说话的?赶紧写!" 孩子"哇"地哭出声,作业本被眼泪浸湿了一角。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熟悉得让人心累?
其实,孩子顶撞的那一刻,恰恰是家长教育的黄金时刻。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修养法》中说过:"当孩子情绪爆发时,他递出的不是敌意,而是一封求救信。"
谁人梗着脖子、涨红脸的小人儿,不是在挑衅你的权威,而是在笨拙地练习独立思索——他想告诉你:"我有自己的想法,我需要被听见。"
回想一下,我们小时候顶撞时,最怕听到什么?
- "再顶撞试试!"
- "小孩子懂什么?"
这些刀子般的话,或许能让孩子暂时闭嘴,却也悄悄掐灭了他表达自我的勇气。
二十年后的饭桌上,谁人曾经伶牙俐齿的孩子,可能变成了只会埋头扒饭、对向导唯唯诺诺的成年人。
这当然不是在指责谁。
因为我们都曾是新手父母,面对孩子顶撞的第一反应,不过是下意识地维护"家长"这个身份。
但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把顶撞看作孩子发展的"语言爬行期",把那句冲口而出的"闭嘴",换成打开心门的钥匙——
你会发现,会顶撞的孩子,未来才更可能活得自信敞亮。
01 第一句话:把“闭嘴”换成“我明白你不开心”
"凭什么要我收拾玩具?弟弟弄乱的!" 儿子突然把积木往地上一推,冲你瞪着眼睛喊。
你脱口而出:"怎么跟妈妈说话的!再顶撞就别看动画片了!"
话音未落,他已经哭着跑进房间摔上了门。这样的对峙,像不像一场注定两败俱伤的战争?
其实,孩子顶撞时,他的大脑正被情绪裹挟着横冲直撞。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央研究发现,当孩子情绪爆发时,掌管逻辑的“理智脑”会暂时关闭,只剩下原始的“情绪脑”在控场。
这时候给孩子讲道理、下下令,就像对着龙卷风喊“快停下”——除了让风暴更猛烈,毫无用处。
真正管用的,是比孩子“慢半拍”。
我们不妨测试一下这个场景:孩子因为不想练琴摔了琴谱,气鼓鼓地对你说“我讨厌钢琴!”
- 旧剧本:“再摔东西试试?马上给我练!”→孩子攥紧拳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可能乖乖服从下令,但心里却和你筑起一堵高墙。
- 新剧本:蹲下来平视他的眼睛,轻声问道:“你刚才那么生气,是不是因为觉得练琴太累了?”→孩子一愣,突然瘪着嘴倍感委曲地扑进你怀里:“谱子好难,我总是弹错......”
你看,当那句“闭嘴”变成“我明白你不开心”时,顶撞就从对抗变成了桥梁。
去年邻居家发生过一件让我触动很深的事:
她女儿在超市非要买彩虹糖,被拒绝后大呼“妈妈最坏了!”周围人纷纷侧目。
她没发火,反而蹲下来握住孩子的手:“妈妈不给你买糖,你特别失望对不对?”
孩子突然安静了,抽泣着颔首。
“妈妈小时候也被外婆拒绝过,当时气得偷偷哭呢。”
说完这句,孩子竟自己擦了眼泪:“那……回家吃苹果行吗?”
在大多数情况下,顶撞不过是孩子递出的“求救信”,撕碎了只能收获对抗,读懂了才能打开心门。
正如儿童心理学家阿黛尔·法伯在《如何说孩子才会听》中夸大的:“当孩子的感受被认可时,他们更乐意与父母互助。”
下一次孩子顶撞时,我们不妨把冲到嘴边的叱责咽回去,换成这么一句:“来,和妈妈(或爸爸)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生气?”
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谁人浑身是刺的“小刺猬”,其实只是想让你摸摸他柔软的肚皮。
02 第二句话:从“你必须听我的”到“你的想法是什么?”
"说了多少遍,外套必须穿!" 寒流来袭的清晨,你拎着厚羽绒服追到门口,孩子却梗着脖子喊:“我就不穿!丑死了!”
你气急败坏,一把拽住他胳膊,硬把衣服往身上套。
结果呢?孩子一路闷头不说话,到校门口“唰”地脱了外套扔进书包——这场拉锯战,谁都没赢。
其实在这样的对峙里,藏着比“冷不冷”更重要的问题:我们到底是在培养一个只会听话的木偶,还是一个会对自己负责的人?
朋侪老周的儿子让我印象深刻。有次会餐,孩子认真地问:“爸爸,为什么鱼香肉丝没有鱼?”
老周没敷衍,反而放下筷子:“你觉得可能是什么原因?”
小孩眼睛一亮:“是不是像老婆饼一样,用名字骗人的?” 一桌子的人都笑了,但老周接下来的话更值得咀嚼:“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这个名字其实是因为......”
你看,当家长把“必须听我的”换成“你的想法呢”,孩子眼里的光都不一样了。
高控型家庭养出的“空心娃”有多让人心疼?
朋侪家女儿从小按“完美计划”长大:每天练琴2小时、奥数班雷打不动、朋侪圈由妈妈审核。
去年高考填志愿,面对“你想学什么”的提问,18岁的姑娘只是茫然摇头:“听你们的吧。”
如今在大学宿舍天天和妈妈视频哭诉:“我觉得好没意思,不知道活着为了什么……”
这不是个例,研究表明,长期被过度控制的孩子容易缺乏自主决策的本领。
蒙台梭利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正是这一点:“帮助我自己做,而不是替我做。”
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从一句“你觉得呢”开始。
隆冬清晨,孩子拒穿厚外套,不硬性说“必须穿”,而是问他:“路上要是冷了你打算怎么办?” 让孩子自己去思索所面对的实际问题,并做出更恰当的选择。
上个月在幼儿园看到暖心一幕:
一个小男孩拒绝分享玩具,妈妈没欺压,而是蹲下来问:“能告诉妈妈为什么不想给妹妹玩吗?” 孩子攥紧小汽车:“她上次弄坏我的飞机没道歉!”
妈妈转头对另一个孩子说:“你觉得哥哥为什么难过?我们是不是该先做点什么?”
五分钟后,俩孩子一个递玩具,一个说“对不起”,问题迎刃而解。
允许孩子“讨价还价”,不是纵容,而是教他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
蒙台梭利所提倡的正是这一教育理念:“帮助我自己做,而不是替我做。”
下次和孩子“较劲”时,试着把冲到嘴边的下令咽回去,换成:“妈妈想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你会惊喜地发现,谁人和你顶撞的小人儿,心里早就藏着一套自己的“道理”。而我们要做的,不过是帮他把这些道理,打磨成未来行走世界的底气。
03 第三句话:用“我们”代替“你”,把对立变成互助
"你看看你!又把水杯忘在操场!" 放学路上,你指着书包侧边空荡荡的网兜,孩子低着头一声不吭。
这样的对话是不是似曾相识?
我们总在无意间把亲子关系变成“追责现场”——你说“你总丢三落四”,孩子听到的却是“你永远做不好”。
其实,换一个字,就能把对抗变同盟。
上个月在小区游乐场看到一对父女:小姑娘玩滑梯时撞到了别人,爸爸没急着训斥,而是搂着她说:“刚才我们没留意周围,是不是吓到小朋侪了?下次怎么保护自己和大家呢?”
小姑娘擦擦眼泪,突然举手:“我以后会先喊‘让一让’再滑!” 爸爸笑着和她击掌:“好主意!咱们一起记住。”
哈佛大学通过连续1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那些在家庭中高频使用“我们”的孩子,长大后更擅长团队互助,也更有责任感。
因为“我们”这个词,像一根隐形的纽带,把孩子和家长紧紧绑在同一条船上:风浪来了,我们一起扛;方向偏了,我们一起调。
我们不妨试试把指责变成“并肩作战”:
- 孩子忘带作业,不说“你怎么又忘了”,而是拍拍他肩膀:“哎呀,咱俩今晚得一起想想办法,怎么才能不忘呢?”
- 兄妹打架后,别问“谁先动的手”,换成:“我们家的规矩是互相恭敬,现在需要一起讨论怎么遵守这条规矩。”
朋侪小林分享过一段经历:
她儿子有段时间沉迷手机,成绩下滑严重。
有天她没收手机时,儿子大吼:“你根本不懂我!”
换作是以前,她肯定回怼:“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但那天她深吸一口气,说:“妈妈确实不懂你为什么这么难受,咱们能坐下来聊聊吗?”
儿子愣了几秒,突然崩溃:“同学都在聊游戏,我不玩就没人理我......”
那晚,他们一起制定了“每日学习娱乐时间表”,儿子基本认可了不能因为玩手机延长学习的要求,妈妈也很积极地回应孩子:“周末你教妈妈玩上一局,看看这游戏到底有多好玩!”
教育从来不是“我教你改”的单行道,而是“我们一起发展”的双向奔赴。
英国诗人叶芝说过一句非常富有教育哲理的话:“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当我们放下“你错了”的审判姿态,点燃“我们试试”的互助火把,谁人曾经浑身是刺的孩子,会徐徐长成能扛风雨的树。
下次孩子搞砸事情时,别急着划清界限。伸手揽过他肩膀,说一句:“走,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解决。”
你会逼真地感受到:教育最美的样子,从来不是父母赢孩子输,而是大手牵小手,跌跌撞撞却始终并肩前行。
结语
每个顶撞的孩子,其实都在笨拙地练习做自己人生的编剧。
他们摔门、瞪眼、说气话的样子确实让人头疼,但换个角度看——敢顶撞的孩子,至少还乐意和你交心;等他们学会把委曲藏起来对你微笑时,那才是真正的疏离。
下次谁人小人儿又梗着脖子和你较劲时,试着把叱责换成邀请:
拍拍身边的沙发垫:“来,坐下和妈妈说说你怎么想的。”
或许他会甩开头:“说了你也不懂!”
别放弃,笑着递块苹果:“那妈妈努力懂,行不行?”
……
你会慢慢发现:
谁人为“必须穿秋裤”和你吵半天的孩子,三年后成了班里唯一敢对校园霸凌说“不”的少年;
谁人坚持“周末就要睡懒觉”的叛逆丫头,工作后成了团队里最有创意的策划师。
教育最神奇的地方,从来不是把孩子驯化成“乖顺的绵羊”,而是守护他骨子里“温柔的棱角”。
毕竟,未来真正能在风浪中站稳的,从来不是那些永远说“是”的人,而是懂得何时该说“不”,并且知道如何好好说“不”的人。
从本日起,当孩子再顶撞时——
别把它看尴尬刁难你权威的挑衅,而是看作一份发展的请柬。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0A040W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