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85|回复: 0

北京“拒绝上学”门诊一号难求:生病的是父母,治病的却是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昨天 22:1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1

最近,我知道了一个很奇怪的门诊,叫“拒绝上学”门诊。


顾名思义,这个门诊就是为那些拒绝上学的孩子而设的。
2024年6月,北京儿童医院从原来儿童心身医学科的基础上,单独分出了一个“拒绝上学门诊”。
门诊开设10个月,一号难求,接诊近一万人次。
很多父母带孩子看病,见到医生就唉声叹气起来,搞不懂孩子怎么就开始厌学起来。
事实上,很多时间病根就是这些父母身上。
李瑛医生是门诊的负责人,她和其他医生都表达过类似的意思:家长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和无法跟上同龄人脚步的焦虑,压垮孩子稚弱的心灵,让他们对学校望而生畏。
琴弦紧绷久了,会有断掉的一天。
孩子被逼得太紧了,被压得喘不过气,自然也会在某一刻崩溃。
说白了,每一个有病症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亟需治病的家庭。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团结门诊接诊过如许一对母子。
儿子上初二,学校老师对功课抓得紧,孩子已经须要压缩休息时间来抓学习。
可妈妈还是给儿子安排了不少周末补习班的课程。
怕儿子不重视,天天在家里耳提面命敦促儿子学习。
不到一学期,不堪重负的儿子终于“反抗”了:拒绝上学,整天打游戏,只要父母提到和上学有关的字眼,就大喊大叫扔东西。
无奈之下,妈妈只好带他来求助门诊主任方妍彤医生。
方医生一针见血指出:父母的声音和学习要求等欲望总是压过孩子自身,最终让孩子对学校产生恐惊和逃避心理。
教诲内卷下,压力不一定会转换为动力,也有可能是病历。
这是残酷的事实:父母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送到的不是好学校,反而送到了神经病院、送到了“拒绝上学”门诊。
02

青少年心理专家陈默老师在一次讲座直播前,向家长收集关心的问题。
结果统计下来,快要1000条竟全是在控诉孩子的各种不是、不堪、不可理喻,很少有人提及自己或家庭。
这让她非常愤怒、痛心。
她说,在面对这抛来的成百上千个“怎么办”时,她特别想问问:你们之前到底是对孩子做了什么,才让他们成了你们口中的样子?
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父母某个问题的折射。
偏偏很多父母病而不自知。
经常耳闻如许的变乱。
比如一个男孩因为脊柱侧弯,趴在按摩床上做正骨。
男孩疼得嗷嗷大叫。
旁边的妈妈却拿出一个加减法辅导软件,让孩子不要浪费时间,趁机练习数学题。


比如一个孩子在换季时感冒了,发烧、头晕、乏力,躺着都难受。
父母却让孩子一边输液一边写作业。
嘴里还念叨着:写作业都磨磨蹭蹭?再病下去怎么赶得上进度?
看看,谁才有病?谁才须要治?
心理医生秦俊峰做过一个很恰当的比喻。
如果家庭是一台呆板,孩子相称于呆板的指示灯。呆板一旦出现故障,指示灯最先亮起。
所以,孩子拒绝上学,错不在孩子身上,在于我们这些做父母的身上。
医孩子,不如医自己。
教诲观念正确了,父母才华真正保驾护航,孩子也才华真正稳得住人生。
03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父母总想“治疗”孩子,却不知道孩子只是表象,问题源于父母自己。
洞见君这里有两副药方,既医父母,也治孩子。
第一副药方是改变方式:教诲是一半内卷,一半松弛。
有人问过北京某重点中学的一位老师:教诲孩子,是该鸡娃还是该放养呢?
这位老师说,为什么一定要二选一呢,走向哪种极端都难把孩子教诲好。该鞭策时你不能马虎,该放养时你不能紧逼。有张有弛才是最好教诲方式。
教诲孩子就像是放风筝,不能扯得太紧,也不能放得太松。
紧与松之间的分寸,是父母在教诲上的本事,也是孩子生命能量的储存空间。
“中国榜样家长”刘称莲提到一个观点:孩子快乐成长的样貌,是教诲最好的模样。
她女儿上小学时,班上的小朋友一到周末就像赶场一样去上多个爱好班。
刘称莲却只给女儿只报了一个芭蕾,其余时间都去郊游,或者到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玩。
即便上了高中,刘称莲也包管女儿每周要有一天放松的时间。
高二时,为了给女儿解压,刘称莲乃至带着女儿深夜飞往内蒙古,只为实现女儿看流星雨的梦想。
刘称莲说:“这是一个十分疯狂的决定。如许的实际行动,能够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内心,这远比简朴的安慰来得更加有效。”
厥后,女儿也顺利地考进了北大,回忆起这些往事,很感谢母亲所提供的松弛的学习环境。
盲目鸡娃,只会让孩子压抑,让自己焦虑。
父母要当引领者,非持鞭者,看见孩子心中的那一束光,保护孩子心中的热情。
这是我一直推崇的理念:教诲的底色,不应该是晦暗压抑的,而是明媚多彩的。


04

第二副药方是改变观念: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如今,很多父母固执地持有如许一套逻辑:
小升初不好好考,就上不了重点中学;高考结果不佳,就上不了名校;上不了名校,结业就找不到好工作。
这种无法掩饰的焦虑,捂住嘴巴也会从眼睛里跑出来。
实在呢,教诲不是工厂铸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生产模式。
李玫瑾教授的女儿上学时,满分120分的数学,她只考了15分。
换作别的父母,多半焦虑得睡不着觉。
可在李玫瑾看来,只能说明孩子是普通人,并不意味着教诲的失败。
她发现了女儿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让她上了一所艺术类院校,结业成了一名音乐老师。
我们逼着孩子在单一的教诲赛道上卷,不如去发现孩子身上党肆光点。
守护他们的天性,允许他们成为一棵树、一朵花,成为千千万万。
《喜剧之王》年度总冠军付航从小是个不折不扣的学渣。
高考那年,付航的分数只够上大专,他特别沮丧,以为这辈子也就如许了。
父亲却一句话点醒了他:“你才十八岁,你的人生还没开始呢。”
在父母无条件的尊重、支持和接纳下,他开启了自己的脱口秀之路,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教诲从来不是蛮力地卷孩子,而是因人而异的个性开发。
好父母,一定是园丁。
不控制,不改造,而是让孩子按自己的最好方式发芽、成长、绽放。

白岩松曾说过:“我认为中国教诲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怎么教诲孩子,而是怎么当父母。”
改变自己是神,改变孩子是神经病。
真正有智慧的父母,通过改变自己、修行自己,去治愈孩子、影响孩子。
点个,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0A06U9D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