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103|回复: 0

银行也没金饭碗!名誉卡业务员职业反转,有人为拼考核指标“贴钱上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周梦梅
编者按:1985年,中国银行发行了中国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名誉卡过去四十年,名誉卡市场一路上扬,并走向饱和。现在,流通卡规模紧缩,交易额下降,不良上升等问题凸显靠规模扩张的获客方式难以为继,精细化运营成为必答题。时代财经推出《名誉卡变局》专题,关注行业革新下的个体、企业和趋势。
浪来潮起,浪去潮消。
林利(化名)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工作了10多年的名誉卡A分中心,走向了团队分崩离析的局面,银行的“金饭碗”变成了易碎的“泥碗”。“名誉卡分中心与银行分行属地融合,我们团队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几个人每个月拿着2000多块钱,就这么‘耗着’。”
随着存量竞争加剧,名誉卡行业掀起降本增效大潮,延续多年的分中心模式也在经历变革,部分名誉卡分中心关停,名誉卡业务融入到地方分行的业务条线中,而名誉卡从业人员则不得不面临减员降薪的现状。
林利自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一家国有大行的名誉卡A分中心,彼时恰好赶上了行业高速增长期。短短数年间,他从一名普通的名誉卡客户经理,一路拼搏,坐上了该分中心主任的位置。依靠着行业红利和自己的努力,林利在当地省会城市买车买房,结婚生子。
眼下,他所在的名誉卡A分中心关停,他也走到了职业生涯的十字路口,面临着艰难的转型。“我见证了行业的高速扩张,没想到现在却成了被抛下的螺丝钉。”林利感慨道。
在行业降速中失意的并非只有林利一人。在行业上升期,银行普遍采用“人海战术”推动名誉卡发卡量增长,通过设立分中心来铺设地推团队。行业进入存量时代,减员瘦身成为名誉卡行业的关键词。

来源于图虫创意

名誉卡狂飙:巅峰时,一车一车的申请件
2010年-2020年堪称名誉卡行业的“狂飙年代”。十年间,名誉卡累计发卡量从2.3亿张激增至7.78亿张,体量实现超3倍增长。
“那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年代。”林利向时代财经回忆,2017-2019年,其所在大团队,名誉卡客户经理月均发卡量可达60张。他有高产的同事月均甚至可以发出200张卡,对应拿到的奖金就高达2万余元,整个团队激情满怀。彼时,铺摊点、陌拜扫楼、商场驻点等传统地推模式成为名誉卡获客的主流方式,整个行业沉浸在赛马圈地的狂热氛围中。
当时银行普遍采用“人海战术”拉动发卡量,不少名誉卡中心大量铺设地推人员。林利称,他当时所在的名誉卡分中心时常都在雇用,各人普遍干劲十足,团队规模也大幅扩张,他所在的名誉营销团队,在2020年前后一度扩张至10个组。
2010年-2020年,恰逢经济上行、出生人口井喷、市场空白,名誉卡经历了黄金年代。一名业内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当时不少银行采用的是纸质申请表,“一麻袋一麻袋、一车一车的申请件”是他对当时行业热火朝天最深刻的印象。“当时各家书用卡中心抢占市场,主要比拼速率。”他表示。
在名誉卡中心巅峰期,银行业普遍大幅扩张名誉卡团队。以浦发银行名誉卡中心为例,其员工总数从2018年的11124人增至2019年的11948人,一年内净增824人。

来源于图虫创意
除了线下地推团队扩张,名誉卡线上“揽客”拓展同样突飞猛进。2017年,各大银行纷纷借力线上流量,推出联名卡,赛马圈地。
名誉卡发力线上,浦发银行是那条搅动行业变革的“鲶鱼”。 2017年,浦发名誉卡发卡量达到1358.21万张名誉卡,同比大增49.24%,引来行业侧目。
浦发银行卡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抓住了“线上流量暗码”。2017年12月,浦发银行副行长潘卫东公开表示,其名誉卡业务,通过与阿里、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开展合作,借路对方服务场景,当年浦发银活动600多万新客户提供服务,名誉卡线上获客新增客户达到70%以上。
同一时间,各大银行也开始反复和互联网大平台合作,大发“联名卡”。譬如,中信与淘宝合作推出了中信银行淘宝联名名誉卡,光大银行与京东推出白条联名名誉卡。
流量加持下,联名名誉卡成揽客神器。2017年前后,腾讯旗下王者荣耀成为国民现象级手游,同年7月,招商银行趁势推出“王者荣耀联名名誉卡”,游戏玩家可获得名誉卡积分换游戏服务等权益。仅仅半年之后,2018年1月,招商银行便宣称推出的王者荣耀联名名誉卡突破百万张。
从一组数据,可以更直观感知线上流量如何助推了这场名誉卡狂飙盛宴。2020年,美团披露数据显示,其与12家区域性银行合作发行的“美团联名名誉卡”,累计发卡量突破1000万张。
完不成考核成常态,业务员甚至“贴钱上班”
央行数据显示,自2022年四季度名誉卡发卡量达到8.07亿张峰值后,行业拐点显现,连续9个季度呈下滑态势,出现饱和信号。
2020年之后,林利便逐渐感受到了名誉卡行业的“寒意”。
“之前在商场景区摆摊,也能开出一些卡,2020年后就越来越难拉新。”林利称,此前根本没有卡员乐意去远郊地区,后面基本被各家银行的名誉卡推销员渗出完了,遇到的名誉卡白户也越来越少,人均普遍都有几张卡。到了2021年,他的发卡量直线下降,尽管他加班加点,平均每月也只能发出30张卡。
监管政策的收紧进一步加速行业调整。2022年7月,《关于进一步促进名誉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发布,要求不得简单地以发卡数量、客户数量等作为考核指标、睡眠名誉卡占比不得凌驾20%等,全面加强名誉卡业务监管。

来源于图虫创意
这一政策直指行业粗放发展模式,倒逼银行从追求规模转向精细化运营。
不少银行关停名誉卡分中心,开启瘦身潮。以交通银行名誉卡中心为例,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停止4月13日,2025年开年以来,交通银行陆续已关闭太平洋名誉卡中心贵阳、南昌、深圳、兰州等11个分中心。
行业紧缩直接冲击从业者生存状态。面对卡中心不断走高的坏账和居高不下的本钱,名誉卡中心裁撤减员潮随之而来,林利的同事也渐渐离开,其所在的名誉卡部门从巅峰时期的 100 余人缩减至 30 余人,人员流失幅度近七成。离职员工或转岗至银行其他部门,或转向 POS 机付出等相干范畴,部分则彻底告别名誉卡行业。
2024年以来,林利本人也陷入职业困境,完不成考核成为常态,每月拿着2800元无责任底薪,让他难以再坚持下去。“哪怕考核达标,算上五险一金,现在薪资相较过去缩水5成。”他表示,有些同事为了考核达标,出现了“贴钱”打工的困境。“现在名誉卡开卡需要附送一些礼品,如自行车、小电器等,驻点商场还需要驻点费,然而报销越来越严。他们撤除礼品费、驻点费、油费,算下来根本赚不到钱”。
名誉卡卡员“贴钱上班”并非个例,在社交平台上,有不少银行名誉卡卡员发帖吐槽,摆摊送礼品、绩效遭扣、名誉卡买量导致出现贴钱上班的情况。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向时代财经表示,当前名誉卡行业面临名誉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名誉资产有所承压,金融消保工作不断细化等考验,确实站在转型变革的十字路口。内部看,名誉卡过往发展较为粗放,自身产品创新功能有待提升;外部看,名誉卡还面临着大厂名誉付出产品对场景流量端口的抢占,一些创新型名誉付产品如“先囤后付”也对传统名誉卡业务造成一定挤压。内忧外患,叠加数字化转型的持续深入,名誉卡分中心的裁撤很难避免。
曾经作为揽客利器的联名卡,也在这场变革中遭遇“滑铁卢”。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至少有7家国有大行或股份制银行公布将停发旗下联名名誉卡产品。此中,浦发银行名誉卡中心公布,同时停发14款名誉卡产品,此中13款为名誉卡联名卡;交通银行、建立银行、邮储银行等多家银行也接连停发旗下多款联名卡的卡面。
“多家银行公布停发多种联名名誉卡,看似由于合同到期、本钱控制,焦点原因是卡种权益的局限性无法再带动新增发卡量。”在《中国名誉卡》期刊上,广发银行名誉卡中心郭健铭发文表示,在“赛马圈地”阶段,多卡种经营的广撒网模式无可厚非,但是在存量经营时代,银行应集中精力研发几种焦点的名誉卡产品。
名誉卡业务告别“赛马圈地”的粗放发展时期,在新阶段迎来价值重估。
当下,名誉卡行业的经营导向已经发生变革。上述行业人士表示,目前整个行业更多聚焦营收、利润等企业留存收益。“风险引领、价值导向、降本增效、综合经营”是新的指南针。
回看中国名誉卡财产发展历程,始终与中国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名誉卡行业的兴衰,折射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轨迹。
新环境、新周期,轻舟已过万重山。苏筱芮表示,在名誉卡机构内部调整渐渐到位后,预计相应的行业紧缩压力将有所减缓。
但对于身处转型浪潮中的从业者而言,阵痛仍在持续。人到中年的林利们,仍然在苦苦求索职业转型之路。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3A01FKX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上传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