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帖子
查看: 93|回复: 0

[汽车天地] 小米SU7被曝“霸王条款”?雷军刺痛了米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4-24 21:52:55|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汽车行家
欢迎供稿 | 请添加微信shaoyanlin412
2023年,小米SU7带着“年轻人的第一辆智能电动车”光环横空出世,发布会当晚订单破万的盛况犹在眼前。但短短一年间,安徽高速上燃爆的火光、社交平台“米粉”的愤怒控诉、缺席上海车展的沉默,让这家跨界造车的明星企业深陷信任危急。这场风暴不仅撕开了小米汽车的发展阵痛,更暴露出新能源汽车行业集体狂奔时甩落的“安全绳”。


从高光到危急:一辆车如何点燃三重火药桶?
1、安全之殇:3条人命揭开技术激进伤疤
2024年4月,安徽高速上失控撞向护栏的小米SU7刹时爆燃,监控画面里冲天而起的火光,烧穿了公众对新能源汽车安全性的信任防线。尽管事故缘故原由尚未公布,但网友发现涉事车辆撞击时速仅67km/h(低于国标碰撞测试标准),这让小米引以为傲的“龙脊电池防护系统”陷入质疑。
更值得警惕的是,事故发生时车辆正处于导航辅助驾驶(NOA)状态。业内人士透露,当前新能源车企普遍存在“宣传越界”——将L2级辅助驾驶包装成“准自动驾驶”,这种模糊边界的营销话术,正在把消费者推向危险边缘。
2、信任崩塌:17万粉丝博主的“脱粉回踩”
如果说安全事故动摇的是技术信任,那么@徐里里XLL的订单纠纷则直击品牌信誉命门。这位拥有200多件小米产品的资深米粉,因“360天交付延期变陷阱”控诉小米,引发连锁反应:凌驾1600名车主在维权平台投诉遭遇“被动锁单”,某汽车论坛调研显示,43%的SU7预订者因舆论风波暂缓提车。


图源:@徐里里XLL
这场纠纷暴露出互联网思维在汽车行业的“水土不服”。手机行业惯用的“抢购-排期”模式,移植到动辄20万元的大宗消费领域时,缺乏对用户资金安全、交付确定性的制度保障。当消费者发现5000元定金可能变成“沉没成本”,互联网基因反而成了信任毒药。
3、行业围剿:缺席车展背后的暗流涌动
在上海车展新能源馆,智界S7展台滚动播放着刘亦菲强调“辅助驾驶不是自动驾驶”的宣传片,特斯拉展区新增了电池安全解剖模型。这些精准的“安全营销”,与小米展位的空空如也形成刺眼对比。


图源:刘亦菲微博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政策层面。工信部新规要求车企不得使用“自动驾驶”“无人驾驶”等误导性宣传,这对将智能驾驶作为核心卖点的小米无异于釜底抽薪。数据显示,新规发布后小米SU7的试驾预约量环比下降28%,印证了消费者对技术激进主义的警惕。


解剖风暴眼:订单纠纷里的行业潜规则
1、定金游戏的“双面陷阱”
在@徐里里XLL晒出的订单截图中,藏着新能源行业的“灰色规则”:车企用“定金可退”吸引用户冲动下单,却在细则里埋下“延期视为违约”的伏笔。某法律团队调研发现,凌驾60%的新能源购车合同存在“车企单方解释权”条款,有车主因出差延期两周提车就被没收定金。


这种风险转嫁的背后,是车企对产能波动的焦虑。小米SU7上市时“21分钟破5万订单”的营销神话,实则是把库存压力转移给消费者——先圈住用户资金锁定产能,再用苛刻条款倒逼提车,这种“以销定产”模式正在透支行业信誉。
2、数据黑箱里的“罗生门”
在小米与博主的比武中,一个细节值得玩味:用户坚称延期从确认日开始计算,企业咬定按定金支付日计算。这种争议暴露出新能源行业的“数据霸权”——排产进度、交付时效等关键信息完全由车企掌控,消费者就像面对黑箱,小米SU7车主至今无法在APP查看车辆生产状态。


这种不透明正在引发更大危急。第三方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投诉中,38%涉及交付延期,但仅有7%的车企提供违约金赔偿。当“软件定义汽车”变成“算法控制用户”,行业亟需创建第三方监督机制。


破局之路:重新系好“安全绳”
1、技术透明化:让用户看见“钢铁铠甲”
特斯拉的突围值得借鉴。在遭遇多起电池起火质疑后,其开放了电池碰撞实验室直播,用高速摄像机展示电池包受撞击时的应力变化。小米或许需要更“笨”的方法:在门店放置切割车模,直观展示SU7的电池防护结构;定期举办技术开放日,让媒体见证极限环境测试。
2、服务再造:给消费者装上“刹车片”
抱负的“交付冷静期”提供了新思路:用户锁单后7天内可无条件退定,提车后3天发现质量问题免费退换。这种“反互联网思维”的服务,反而能增强高价消费的信心。对于延期交付,可借鉴房产行业的“违约金阶梯制”:延期30日内赔偿车价0.5%/日,超期可直接退车。
3、行业进化:告别野蛮生长
当上海车展变成“安全宣言”竞技场,释放出明确信号:新能源汽车竞争正从“比谁跑得快”转向“比谁站得稳”。政策层面需要更锋利的牙齿——比如强制车企公开智驾系统失效案例,创建电池安全“黑匣子”数据池。消费者也应用脚投票,让重营销轻安全的企业付出代价。
结语:慢下来,才气走得更远
小米汽车的困境,恰是中国新能源狂飙突进的缩影。当行业年均增速凌驾60%,我们更需要警惕“速度幻觉”。安全与信任从来不是技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支撑创新的地基。也许有一天,人们会记住2024年的这场风暴——它不是某个品牌的滑铁卢,而是新能源汽车真正成熟的成人礼。正如汽车史上的每次进步,都不是来自对极限的追逐,而是对生命与承诺的敬畏。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3A01L9K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