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里资讯

搜索
查看: 23|回复: 0

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中国仅剩1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 小时前|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进化了快要3亿年、命名方才不到20载,如今却已面临灭亡。

文 | 阿 布
大家都知道,随着我们对大熊猫掩护力度的加大,目前“滚滚”已经不再是濒危动物了(下调到了易危)。可就在最近,“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上了热搜——这种动物在全中国仅剩1只,全世界也仅剩3只——不但是极度濒危动物,也可以说,已经注定是要消失的动物了。
它就是斑鳖。

斑鳖(图源:网络)
最孤独的动物在苏州晒背
最近,苏州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里的斑鳖,被人发如今水面上“晒背”。视频一出,敏捷登上热搜,大家都在围观“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
为它感到悲情,是由于这种生物是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淡水龟鳖类动物,它的演化史甚至可追溯至2.7亿年前的三叠纪。
成年斑鳖的最大标志性特性,就是全身覆盖橄榄绿色甲壳与密集的黄色斑点,喉部与颈部另有鲜亮的斑纹。大只的斑鳖,背甲可达1米以上,体重超过100公斤。
由于形状与鼋、中华鳖高度相似,斑鳖的物种确认就经历百年的争议——有不少人认为它就是鼋——《西游记》里那只驮唐僧师徒渡河的神龟。
直到1993年,斑鳖才通过骨骼和基因分析,被确认为独立物种,2006年才被国际学界正式定名。

喉部与颈部鲜亮的斑纹是斑鳖的标志性特性(图源:网络)
进化了快要3亿年、命名方才不到20载,如今却已面临灭亡。众所周知,一旦某个物种的现存数量少于十几个时,其基因多样性已经不敷以支撑种群健康延续,等于是写下了注定灭亡的终章。
可是当得知斑鳖在环球范围内还剩3只时,围观群众依然怀着最后一点盼望,评论道:还不快让它们见见面!
但悲情的事实却是:这3只都是雄性……另外两只生存在越南的同莫湖和宣汉湖,就算见了面也是徒劳……
10年繁育没能实现0的突破
其实早在十数年前,科学家们就开始为斑鳖的繁衍努力——苏州的这只孤独斑鳖,原本并不孤独,它另有个伴:一只雌性斑鳖,从长沙远道而来,带来繁衍生息的盼望。
2009年,斑鳖举行了“婚礼”,然而不幸的是,随后雌性斑鳖多次流产,尽管每年都产一二百枚卵,终究没能生下一龟半鳖……(不知道跟雄性斑鳖年纪太大有没有关系)
科学家们孜孜不倦努力了10年,最终没能实现0的突破。更悲剧的是,2019年,雌性斑鳖在担当人工授精手术后,一命呜呼了……

苏州的斑鳖(图源:网络)
或许从那一刻起,斑鳖家族的运气就已经改写了。而雄性斑鳖也成了世界上最孤独的动物。今年,它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
好在,斑鳖的平均寿命并不短,如曹操诗云,“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世界上已知最长命的斑鳖活了超过400年,从明朝万历年间一直活到2007年。越南现存的2只斑鳖,年龄也都超过了100岁,中国苏州这只还不到100岁,加上悉心照顾,应该还能活很久的。
不仅是一个物种的悲剧
你可能要问,这么长命的生物,为什么活过了三叠纪,3亿年的演化终究还是难逃灭绝的运气?
原因之一就是长期被和“鼋”等龟鳖混淆。分类学争议,导致掩护的黄金期被延误,人们没能及时注意到它的种群变革,直至种群崩溃才引发关注。
2005年时,尚有13只斑鳖作为研究标本,但随后几年却噩耗频传——2005年,北京动物园的斑鳖去世。2006年,上海动物园的一只斑鳖也死去。斑鳖的性成熟需要20年以上,固然雌性斑鳖每年产卵超过百枚,但自然孵化率也不敷1%。现存个体高度近亲化,导致基因多样性枯竭,人工繁育又无法替代生态修复,单一物种掩护离开体系治理,注定会失败。
与此同时,栖息地的体系性改变、人为捕杀,也给斑鳖造成了致命打击。斑鳖原本依赖长江、太湖及红河流域的缓流浅滩产卵,但工业化进程导致这些水域被部分填埋或污染,产卵沙滩日益淘汰。加上人们总是对龟鳖的“大补”功效着迷,上世纪50-90年代,长三角墟市上常常可见龟鳖身影,斑鳖的单日最高捕捉纪录能到达十几只!这也进一步加速了种群衰退。
斑鳖已矣,它的濒危以致灭绝,仍在警示人类活动对于生态体系的破坏。这个曾经见证恐龙兴衰的物种的消亡,不仅是一个物种的悲剧,更是在提醒我们:对自然要存有敬畏之心,文明发展不应以生态为代价。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29A020GO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