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于@数渔,@我是谁,《科学放流技能规范》,农业农村部。
安徽一河道现大量死亡河鳖
2025年4月1日,IP地址为安徽的博主@数渔发布了一则短视频,视频很短,也没引发关注,但内容挺值得说说的。视频的配文是:“有钱捐给慈善部门,或者参加当地增殖放流,这才是做好事。”显然说的是放生了。
视频开头拍摄的是一个河道的水面。感觉这个水肯定是臭臭的,那种完全看不到底的水,其实比这种有点浑底部很多沉积物的水要干净不少。然后我们马上就可以看到大量的河鳖漂浮在浑浊的水面,它们显然都已经死亡了,几只翻肚的河鳖已经酿成了红色,显然是已经腐败在被微生物分解了,难怪水质好不了。
这些河鳖大概率就是因为盲目放生导致的死亡,因为这样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在这个视频发布的几天前,陕西的一位网友也发布了这个题材的视频,他那个视频更浮夸!
3月28日,IP地址为陕西的博主@我是谁发布了一则视频,视频中河岸边聚集着数量众多的河鳖,其中好多已经直接翻肚了。在天气还不算热的3月底,是不可能看到这么多野生河鳖聚集起来的情况的,何况这些河鳖的情况明显是不太好的。
有些河鳖尝试着钻到水中,但很快就又爬回了岸上,显然作为养殖的个体,没办法快速适应野生水域的水温或者水质。这些河鳖挤在一起,假如没有人来干预,那过几天,它们的下场大概率就跟上面那个视频一样。
我觉得可以将这两个视频的评论区结合起来看,毕竟说的是同一个情况。说话比较内敛的网友表现,这就是盲目放生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的行为是对生态均衡最大的破坏。而说话比较猛烈的网友直接的表现:“这样的放生即杀生!罪孽大了!”
不少的网友很惋惜的表现,这些河鳖是渡劫失败了。
养殖河鳖到野外
虽然不是河鳖自愿的,但是人工养殖的河鳖确实早已失去了野性基因。
人工养殖的河鳖从小就吃着定时投放的饲料,因此是从未感受到狩猎的压力,这样的情况下,当它们被放生到野外,自然就不懂得如何狩猎。而且它们一直生活在恒温水池中,这样的"舒服圈",让它们失去了冬眠的本能,当然养殖户也不可能让它们去冬眠,这样算是拉长了上市的时间。
这样的河鳖背甲因缺乏水流冲击比野生同类薄15%,游动的速度也变得很慢,因为压根无需多动,它们的游动速度仅有0.8米/秒。这很好理解,假如你天天家里蹲,从不运动,忽然让你去参加马拉松,那肯定是扛不住的。2021年湖北的跟踪研究表现,放生的养殖鳖遭遇15℃水温时,65%会在两天内因代谢紊乱死亡,它们的肝脏细胞线粒体就像忽然断电的机器,完全停止了工作。
人们总说养殖品种的抗病性比较强,但它们抗的 是人工养殖情况下可能爆发的疾病,假如把它们丢到野外,那它们的免疫系统可能扛不住野外随时存在的病菌,很快就会爆发疾病,而患病后的它们还会传染给野生的原生物种。台湾就曾发生养殖鳖被放生后,寄生虫爆发事件,原本均衡的水域中,累枝虫附着在本地鳖类身上疯狂繁殖。
基因检测表现,由于近亲繁殖,养殖鳖的免疫基因多样性比野生种群衰减42%,就像带着残缺的密码本闯入新世界,既无法辨认敌人,也不能传递正确的生存信号。
曾有科学家在千岛湖流域进行实验,他们让养殖鳖在模拟溪流的环形池中学习捕食活虾,经历±5℃的水温波动,最终87%的个体成功过渡到自然水域。而这个过程花了3年!
科学家都得花这么久的时间,那些被人粗暴地放生的河鳖到自然水域怎么可能活得下去?倒不是就是说就没有能存活的,但可能性微乎其微。
如何科学放生?
放生不是赎罪券,而是一场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生命仪式。假如真的想要放生,积攒福报,那放生的方式是非常复杂的。
真正的放生从拒绝开始。从很多年从前开始,放生就已经形成财产,许多人会去收购养殖场淘汰的畸形个体,或者直接从野外抓物种来当成“放生专用”物种出售。需求作育了财产,让这些投机者赚得盆满钵满,而被放生的动物则大多数都会痛楚死去。
放生之前请先拨通林业局的电话。不同地区的要求是不同的,有的地区会要求提供检疫证明,有的地区会提供《本地物种名录》,要求放生者不要放生非原生物种,然后提供一定的指导。
春秋季节清晨6-8点,水温刚完成日夜交替的均衡,这是动物适应新环境的最佳窗口。千万不要在暴雨或者台风放生,因此低气压和降雨会改变水生环境,大量降雨会让水体酸碱值骤变。也尽量不要在炎热的夏季放生,因为夏季水域中的含氧量可能会下降,让放生物种难以适应。
放生的时候要轻缓地将动物放入近岸的浅水中,等待其慢慢适应。我看有些人放生直接将鱼带到深水中摔下去,搞不懂到底是想干什么。
另外千万不要在放生的动物身上刻字,或者挂上佛牌、绑上红线。这不是在祈福,是在造孽。
放生不是把物种丢出去就完事了,假如纯粹是为了自己,而没有敬畏自然,放生得再多也是徒劳,甚至可能因为违法被抓被罚。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30A053F5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